乡约智库 | 融合式社会主义与融合经济学
陈平老师角度不错,但还是没抓住本质。
用复杂经济学、新陈代谢经济学都反映不出中国经济体系的核心要义。
如果中国像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教科书编著者萨缪尔森所推演的那样即“中国会遭受联合制裁而自我封闭,尽管中国还能自成体系”,那么中国就不仅在理论上被美元霸权体系教科书嵌锢,在现实中更是如此。
但是,我们成功地实现了三个突破,一是发扬先圣先哲先师们“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学习精神,敬师而不迷信,对包括萨缪尔森先生的教科书在内的西方经济学著作研究,采取的是凝取、融升的方式方法,这一举击碎了萨缪尔森先生的美梦(萨缪尔森先生仿罗斯柴尔德体:只要让我编写一个国家的经济学教材,我才不在乎谁制定法律”)。超越(对手及自己的最好)方式不是打败他,而是融合并升华。所以,中国正在蔚然成型的经济学叫《融合经济学》!
更关键的是,我们在大哲学上超越了对手及自己。西方(据说共济会)秉持正反合哲学,而我们在中华先师肩膀上的正奇融哲学则又是超越了正反合,也超越了之前的奇正。正奇融:守正为本·出奇制胜·融合为上。罗斯柴尔德家族前几年啧啧自赞的“正+反=合”式的包容性资本主义遇到了更具吸引力的“正+奇=融”的融合式社会主义。
最直接的是,量大到一定规模就有质的效应。西方及国内一些学者老是简单地认为中国模式与日本、韩国、台湾……当年的模式并无二致。但却忽略了最基本的一个法则:量大到一定规模就有质的效应,即量变引起质变。建国后,中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轻、重工业体系(客观上,不能否认苏联的援建作用),改革开放四十年,则充分释放了潜能,建立了产业综合度世界第一的产业体系集群网络,建树起了当年曾令美国引以为豪的“能生产几乎所有东西”这张王牌。尽管如此,以我们中国对世界的深刻理解、以我们宽广的胸怀与对人类社会的使命担当,“己所利,利于人”,选择了自成一体且开放式成长的融合式发展的道路: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有融合力的GDP及与融合力的GNP相融合是融合经济学及融合式社会主义的GDP与GDP法则:融入世界经济的汪洋大海,享受整个世界红利,而非成为割裂的GDP孤岛与GNP孤岛,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人类经济生态体系效应:世界大联通-大循环-大增长!
融合而非统治,领航而非主宰:
在“相互依存-相互补充-交互打磨-竞合递升-共同进化”中达成人类的永续生存与发展;
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世界的发展振兴相融合。
立得经纬千秋业,不废江河万古流。
融济天下。
这是融合式社会主义对世界的答卷。
——雅志方略·乡约智库《融合式社会主义》《融合经济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