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

[复制链接]

436

主题

0

听众

440

积分

乡侯

Rank: 3

乡约币
976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1-1-20
注册时间
2010-10-1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榴莲花   发表于 2010-12-30 15:32:4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简称“中科大”,“中国科大”,“中国科技大学”,或者英文简称“USTC”。学校是国家“知识创新工程”、“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全国唯一由中国科学院直属管理的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名称     
2007年前使用的校徽

中文全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
  中文简称:中科大
  英文全称: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英文简称:USTC
  其他简称:科大,中科大,中国科大,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
成立时间  58年9月20日于北京(69年搬至安庆,70年搬至合肥)
学校简介科大概况  中国科大是老一辈科学家和老一辈革命家共同创办的新型理工类高校,是中国科学院直属的唯一高等院校,是我国唯一拥有两个国家实验室的高校。
  中国科大是全国重点大学,是全国首批7所“211工程”和首批9所“985工程”建设的高校之一,是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点建设院校,是国家“111计划”和“珠峰计划”重点建设的名牌大学,九校联盟(C9)成员,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成员,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成员、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成员,入选海外创新人才基地(共5个大学为清华 、北大、 中国科大、 上交、 华中科大) ,入选珠峰计划。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日前公布该报2010年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列全球第49位,中国大陆第二位,同中国内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有3所高校进入世界百强。 领导关怀  2008年,在中国科大建校50周年之际,胡锦涛主席发来贺信,期望中国科大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   
校园地图

大学,为我国培养一批世界级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
选择中国科大的十大理由一流名校  中国科大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1958年创建于北京,首任校长郭沫若。他的创办被称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50多年来,在不事张扬中励精图治,敢为天下先,在全国首创少年班和第一个研究生院,率先面向世界开放办学,建设高校中唯一的国家大科学工程等。邓小平同志批示:“据我了解,科技大学办得较好,年轻人才多,应予扶持”。中国科大是全国唯一得到“211工程”、“985工程”、“知识创新工程”三大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 全院办校  中国科大建校后,中国科学院实施“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集中全院力量支持办学,汇集了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赵九章、贝时璋等最有声望的科学家在校任教。近年来,中国科大已与中科院所有的12个分院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共同组建了全国最大的“科教联盟”。目前有27个所长、院士兼任学校各学院院长和系主任,联合举办了九个科技英才班,在共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共建实验室、科研联合攻关等方面开展合作。学生都有机会进入中国科学院研究院所进行实践或做毕业论文,在全国高校中独树一帜。 名师执教  中国科大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凝聚了一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一流师资队伍,先后有9位“两弹一星”元勋和150多位院士在校任教。目前,有两院院士32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9人,博士生导师61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6人,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8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30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0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3人,各类国家级创新团队17个。 科研实力  中国科大是唯一拥有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两个国家实验室的大学;拥有34个国家级和院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有数学、物理学、力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化学、天文学等6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41个二级学科),1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其中理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并列全国高校第一,理学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覆盖率100%。2000年以来,在两院院士评选出的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中,中国科大有9项成果入选,名列全国高校之首。近5年来,在单分子物理化学、纳米和材料科学、量子信息和无线通信、高温超导材料、火灾科学与防治技术、生命科学、极地研究等领域,取得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性成果,每年在国际上发表的科技论文数及被引用情况一直居国内高校前列。
  【注】1997-2009年,全国高校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统计
  9项: 中国科大
  3项: 国防科大
  2项: 清华大学 西北大学
  1项: 北大医科 复旦大学 哈 工 大 南方医大 第三军医 第四军医 东北师大 上海交大
  【注】世界十大科技展( 这是中国科技史上零的突破,是个里程碑式的重大科技进展!)
  2008年中国科大(科大教授陈仙辉)和中科院物理所(科大校友,中科院物理所赵忠贤院士的工作)的成果同时入选Science(国际科学界最顶尖、最权威的学术刊物)评选的2008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BREAKTHROUGH OF THE YEAR) 英才校友  中国科大1963年有首届毕业生以来,已有45名毕业生当选两院院士,本科毕业生当选院士的比例高达1‰,为全国高校之冠。一大批优秀毕业生成为我国科技领域的中坚。1983年我国自主培养的首批18名博士中,有7人为中国科大培养;先后有30名博士生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居全国高校第二;据国务院学位办统计,科大博士生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Nature》、《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数居全国高校第二。 学风纯正  中国科大学风在全国高校中有口皆碑,享有“学在科大”的美誉。在安徽合肥这个宁静美丽的城市里,科大不浮躁、不跟风,脚踏实地,奋发向上,始终保持着勤奋学习、理实交融的优良学风,就像一座熔炉,潜移默化日积月累锻造成就着她的学子。 个性培养  中国科大尊重学生个性、特长和潜能,注重宽口径培养,鼓励个性化发展。在学期间,学生有多次机会自主选择学科类以及专业,在高校中率先为学生建立了开放公用的大型教学实验中心,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加“大学生研究计划”,进入中科院研究所的实验室,能直接体验从选题、立项到研究、结题全过程的科研实践。学生社团常年举办机器人足球赛、软件大赛、科学考察等各类活动,激发科研兴趣,锻炼动手能力。学生机器人代表队在全国大赛中一直名列前茅,并多次代表国家在国际上参赛获得佳绩。 学生为本  中国科大始终坚持精品办学、英才教育的理念,形成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鲜明特色,招生和人才培养质量始终名列全国高校最前列,是近年来国内唯一没有大规模扩招的名校,一直将规模控制在年招收本科生1800名左右,确保学生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学校民主气氛浓厚、师生关系融洽,一切教育教学制度都贯穿了“以学生为本”。完善的“奖、贷、助、补、减”助学体系,覆盖了在校本科生的70%左右,“决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辍学”是中国科大对社会的郑重承诺。 出国深造  中国科大毕业生就业、深造的前景十分优异。本科生毕业时读研率达到70%以上,在国内高校中获得国外大学全额奖学金资助出国留学的比例最高,近年来留学校友纷纷回国创业,报效祖国;就业的毕业生大多进入国家急需的用人单位、著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高技术企业工作,深受用人单位青睐。 便捷生活  中国科大坐落在全国首批三大“园林城市”和四大科教基地之一,经济正快速发展的安徽省省会合肥市。这里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物价适度;校园更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校园巴士舒适快捷,“一卡通”涵盖学习生活方方面面,简便先进;校园网络全面光缆化,覆盖率居全国高校前列;宿舍冬有暖气,夏有空调;体育场馆条件先进,文艺生活丰富多彩。
优越的毕业前景  近年来,中国科大本科毕业生有两大去向:攻读学位和直接就业。每年本科毕业生考取国内外研究生的比例70%左右,毕业当年获得国外大学全额奖学金出国留学比例25%左右。直接参加就业的毕业生中,绝大部分进入国家重点科研院所、以及国家大型企业、大型跨国公司、政府机关等,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
  科大毕业生基础宽厚扎实,计算机和外语水平高,消化吸收先进科技知识和开拓科技新领域的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现代科技实验技能全面,深受用人单位青睐。科大是国内就业形势最好的几所大学之一。
精品办学  1990年以来,中国科大借国家实施“211工程”、“985工程”和“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三大工程建设的契机,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精品大学、英才教育”之路,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科技创新的能力得到国内外科学界、教育界人士的高度赞赏。
  十余年来,中国科大没有盲目扩大招生规模,而是始终坚持自身的办学理念、目标和特色,坚持“基础宽厚实、专业精新活、注重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理念,率先实施“大学生研究计划”,开设研讨班课程,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等多项教育改革;集中优质资源,搭建高水平创新平台和公共实验平台,促进学科交叉,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008年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致信祝贺中国科大50周年校庆,赞扬中国科大“弘扬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风,努力推进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改革创新,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原创性科技成果,为推动我国科教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基本理念科大校训  “红专并进,理实交融” 时代精神  “我创新,故我在” 办学目标  “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 核心价值观  “创新报国,卓越至上” 办学方针  “全院办校,所系结合” (院指中国科学院,所指中国科学院各研究院所,系指中国科大各系)
  “质量优异,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结构合理” 办学思路  “学术优先,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科学管理”
文化品格强国报国的信念追求卓越的品格民主办学的传统求真务实的作风创新进取的精神
本科生教育少年班  1978年3月,在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的大力倡导和热心支持下,在邓小平、方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支持和推动下,中国科大创建了少年班,主要招收尚未完成常规中学教育,但成绩优异的青少年接受大学教育,其目的是探索中国优秀人才培养的规律,培养在科学技术等领域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推动中国科技、教育和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少年班的出现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创新,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教育实践。
  少年班自创立以来,坚持从“破格选拔,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出发,不断探索和改善教学管理模式,倾力保证少年班教学和管理的开展。三十多年的经验积累,凝炼成了“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基础与创新并重”的办学理念和重基础、“轻”专业,注重基础“宽、厚、实”,专业“精、新、活”的宽口径个性化培养模式。秉承中国科大的办学理念,目标定位为培养未来10-20年后中国乃至世界上学术界、产业界科技创新的领军人物。
  在培养模式上,少年班以“以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为指导思想,进行贯穿大学全程的、将课程学习与科技创新活动有机融合的自主化学习与研究的培养过程。借鉴国际高等教育的先进模式,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和积累,形成了独特的培养模式:学生进校后先打基础,少年班学生进校后一至二年不分专业,首先集中强化数学、物理、英语和计算机科学等基础教育,课程内容接近相关专业的要求。同时强调对现代科技前沿的了解和人文素质教育。一至二年后,再根据学生的兴趣、志向和潜力在全校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实行在导师指导下的个性化学习,结合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学习计划,在导师的指导下跨学科选修课程,提前选修课程,提前进入科研实验室开展科研实践活动等,也允许学生根据学习情况适当调整学习进程,实行弹性学习。 教学改革试点班  1985年,在总结和吸收少年班办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仿照少年班模式开办“教学改革试点班”(简称试点班,又称零零班),两类学生由少年班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
  教学改革试点班选拔的两个主要途径:
  1)通过高考直接报考,填报“理科试验班类”志愿;
  2)通过新生入学考试选拔 科技英才班  科技英才班集中学校和研究院所的优质资源,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致力于培养未来15-20年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高层次拔尖人才。至2010年4月,已联合举办九个科技英才班。分别是:
  1:华罗庚数学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2:材料科学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中科院金属研究所)
  3:贝时璋生命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4:严济慈物理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5:王大珩光机电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6:应用物理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
  7:力学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中科院力学研究所)
  8:卢嘉锡化学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化学研究所,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9:赵九章现代地球和空间科学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10:天文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
  11:计算机与信息科技英才班(计算技术研究所、电子学研究所) 自主招生  从2010年起,中国科大与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作进行自主选拔工作 国防生  国防生在校期间享受每年10000元的国防奖学金,还可同时享受学校设立的其他非义务性奖学金以及“科技强军”等专项奖学金。国防生完成规定的学业,达到我校本科毕业条件,到部队报到后办理参军手续,作为现役军官到部队各单位从事科研技术工作。取得攻读研究生资格的国防生,经审批后,可以继续深造。 定向生  中国科技大学是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招收、培养定向生的三所高校之一,计划在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招收定向生10名,专业为力学类和电子信息科学类。考生高考成绩须达到我校在当地普招录取分数线;入学时须签订有关定向培养合同。 保送生
研究生教育博士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98个博士点(其中16个交叉学科博士点) 硕士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3个,133个硕士点 专业学位  中国科技大学现拥有专业学位授权点22个。分别是:
  法律硕士(JM),工商管理硕士(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公共管理硕士(MPA),机械工程,仪器仪表工程,材料工程,动力工程,电子与信息工程,集成电路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化学工程,地质工程,安全工程,核能与核技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工程,项目管理,物流工程,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科学学位)
博士后流动站  博士后流动站一览
  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力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科学技术史,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全院办校,所系结合历史背景  中国科大是新中国最早创办的大学之一。面对当时国家急需大批科研人才的现状,中国科学院适时提出了“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全新办学模式。院,即代表中国科学院。校,即代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当时,学校的每个系都和一个或几个相关研究所对口合作,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等一大批科学家兼任校系领导,亲自为学生授课,把最新的科技成就和科研前沿课题介绍给学生,每年到校授课的中科院科研人员达300人次,并承担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编写讲义、指导学生论文等工作,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使人才培养始终站在知识前沿,站在大师们肩膀上的后备人才大大提升了创新能力。
  几十年过去了,中科院一直与时俱进地实施着“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方针。特别是2003年以来,“全院办校、所系结合”又有了新的延伸——中科院从行政推动、机制调控、利益互惠等多层面深化合作的内涵。按照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等不同模式,中国科大与近百家研究院所签订了合作协议,构建了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并积极探索“所系结合”的新途径、新模式和新内涵,使得“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焕发出新的强大生命力,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方针,促进了教育与科研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科大与研究院所密切合作、相互支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办学模式和优良传统,探索出了一条科学与技术、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0.jpg (9.87 KB, 下载次数: 233)

0.jpg

1.jpg (7.21 KB, 下载次数: 197)

1.jpg

2.jpg (7.59 KB, 下载次数: 187)

2.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9 06:51 , Processed in 0.278589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