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安徽】安徽师范大学

[复制链接]

436

主题

0

听众

440

积分

乡侯

Rank: 3

乡约币
976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1-1-20
注册时间
2010-10-1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榴莲花   发表于 2010-12-30 15:44:4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学校坐落于具有“徽风皖韵、千湖之城”美誉的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濒临浩瀚长江,傍依灵秀赭山,是一所集江南自然之神秀、汇安徽人文之灵杰的省属重点大学。





学校概况  中文:安徽师范大学
  英文名称:Anhui Normal University (缩写AHNU)
  校训:厚德 重教 博学 笃行
  校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东路1号 (赭山校区)
  安徽省芜湖市花津南路2号 (花津校区)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在十九世纪末清代敬敷书院和二十世纪初创办的安徽大学堂基础上,   
安徽师范大学
[1]

学校的前身——省立安徽大学于1928年创建于当时的安徽省府安庆市。1946年,省立安徽大学更名为国立安徽大学,时有“于京沪一带,仅次于上海同济大学”之誉。1949年,国立安徽大学成建制迁至芜湖,并与当时的安徽学院合并成立新的安徽大学。1950至1952年,学校部分系先后调整并入到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华东政法学院等高校,安徽师专于1952年并入我校。1954年,安徽大学的师范学院和农学院分别建院,本部改名为安徽师范学院。1958年,安徽省委决定,将安徽师范学院的部分文科系(科)调整到合肥,建立合肥师范学院;同时将物理系部分师生调入新建的合肥大学(后改名为安徽大学)。1960年,安徽师范学院更名为皖南大学,刘少奇同志题写了校名。1968年,皖南大学更名为安徽工农大学。1970年,合肥师范学院撤消,大部分系(科)迁回安徽工农大学。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郭沫若同志题写了校名。2005年,芜湖师范专科学校整体并入安徽师范大学。   
敬敷书院


编辑本段知名校友  在8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刘文典、周建人、郁达夫、苏雪林、陈望道、朱湘、   
知名校友 朱光潜
[2]

朱光潜等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社会贤达先后著书立说,弘文励教,他们都是国立安徽大学(今安徽师范大学)的先辈。新世纪以来,广大校友在各条战线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母校师大赢得了荣誉:
  学界:
  谈 敏 中文系校友,上海财经大学校长
  张国刚 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
  李亚栋 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
  朱良志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美学研究中心主任
  高 岱 北京大学历史系副主任
  史际春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
  蒋昌建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副教授。 
  胡小明 华东师范大学 博导 终身教授
  潘德荣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系主任
  黄晓楠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张允熠 中国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石中英 北京师范大学 研究生院副院长 檀传宝 北京师范大学 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
  舒咏平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
  池子华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张 杰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卜宪群 《百家讲坛》之《传奇太后之吕后》主讲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室副主 任,支部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
  鲍鹏山 上海电视大学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鲍鹏山在《百家讲坛》

章敬平 新闻系校友,苏州大学博士,《南方周末》首席记者
  杜先能 数学系校友,现任安徽大学副校长
  吴春梅 历史系校友,现任安徽大学副校长
  王源扩 安徽大学法学院教授 安徽大学副校长
  黄忠超 宿州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马 建 淮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谢阳群 化学系校友,现任淮北师范大学副校长
  汪青松 安庆师范学院院长
  许志才 滁州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何根海 池州学院院长
  ……
  传媒界:
  胥午梅 音乐系校友,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主持人
  朱晓琳 中文系校友,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主持人
  刘 春 中文系校友,凤凰卫视中文台执行台长
  吴 征 凤凰新媒体总编辑、百事通副总裁
  章敬平 原《南风窗》主笔、《南方周末》首席记者
  ……
  企业界:
  王大明 香港宝文置业集团 宝文置业(安徽)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明明 万达集团北京万达公司副总经理
  ……
  政界:
  王胜俊 历史系校友,现任中共中央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中央政法委员会秘书长。
  刘奇葆 历史系校友,现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
  臧世凯 中文系校友,现任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部长
  张苏洲 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安徽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局长、安徽电视台台长
  杨多良 外语系校友,现任安徽省政协主席、党组书记
  ……
编辑本段现历届校长历任校长     
省立安徽学院首任院长
[3]

 :
  姚永朴
  刘文典
  程天放
  王星拱
  杨亮功
  何 鲁
  程演生
  傅 铜
  李顺卿
  汪宏法
  刘真如
  李品仙
  朱清华
  刘乃敬
  朱佛定
  刘天予
  程演生
  朱光潜
  陶 因
  柯育甫
  万昌言
  杨亮功
  李相勖
  方向明
  万立誉
  吴从云
  童世杰
  魏心一
  陈 韧
  沙流辉
  叶钟文
  杜宜瑾
  张海鹏
  沈家仕
  丁万鼎
  蒋玉珉
  [4] 现任校长  :王伦(2009.6年至今)
编辑本段校风校训  经过一代代师大人潜心耕耘、励志践行、培育后学、薪火相继、言传身教,砥砺出“厚重朴实、至善致远、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淀出“严谨治学、敬业奉献、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风,培育出“勤学慎思、质朴谦逊、知行合一、求实求新”的学风,凝炼出“厚德、重教、博学、笃行”的校训。
编辑本段学校简介     
安徽师范大学

学校现有学校已经形成了博士——硕士——学士教育等不同层次,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留学生教育等不同类型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已发展成为一所融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于一体,师范与非师范并举,在安徽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被安徽省委、省政府确定为优先建设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现有7个博士点、4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2个硕士点、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60个本科专业专任教师1381人,其中,正高级202人,副高级420人,现有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团队,10个省级教学名师,6个省级教坛新秀,2个省级创新团队,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人事部“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人选5人。各类在籍学生32449人,其中,博士生132人,各类硕士生4263人,普通本科生22481人,留学生138人,成人本专科生5435人。
  [5]校园占地总面积195.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7.27万平方米,学校现有用于教学科研的仪器设备台件数3.7511万件,总值2.00753亿元,其中800元以上设备2.6918万件,总值1.9709亿元;1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266件,总值0.7981亿元。目前,校本部校舍面积增至87.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增至12.5亿元,图书馆藏书增至295.6万册,建设和发展水平处于省内高校先进行列。 
  图书馆藏书丰富,种类齐全,现有文献总量290.5万册,古籍善本600多种,其中《洪武正韵》为国内唯一全本、元刻明递修《通志》、明嘉靖刻本《李太白全集》、《杜工部集》均为海内珍本,还拥有国内外主要网络资源及数据库,馆藏资源基本实现了数字化。
  学校一贯重视教学工作,始终坚持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倡导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建校以来,累计为国家培养全日制高等专门人才17万余名,毕业生遍及安徽及全国各地的教育、经济、文化、科技、管理等领域,一大批已成为所在行业领域的中坚骨干力量。
  学校现有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文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心),18个省级重点学科(含安徽省A类重中之重学科1个)。现有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教改示范专业;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9门省级精品课程。学校还编辑出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高校辅导员学刊》、《学语文》、《中学生化学》、《安徽师大报》等多种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和报纸。
  学校是全国首批获准招收公费留学生的高校之一,也是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安徽省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学校先后接收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长短期留学生3000多人次,并与美国、英国、德国、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几十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
  学校还是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安徽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安徽省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安徽省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安徽省高中骨干教师培训基地。
  春华秋实,桃李芬芳。为迎接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学校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了新的发展目标,努力把安徽师范大学建成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积极为“科教兴国”、“科教兴皖”战略的实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该校在教育部学位中心2009全国学科排名中地理学名列第15,教育学名列第25,历史学名列第25,中国语言文学名列第28,哲学名列第28,马克思主义名列第38,生物学名列第50。在2010年最新的武书连中国大学排名中,该校在全国大学综合排名为第96位,在安徽居于第三,仅次于中国科技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2009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9中国大学理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43,综合排名为142名。
  
安徽师范大学分为三个校区,分别是赭山校区,花津校区和皖江学院。其中花津校区占地2200多亩,是最大的校区。赭山校区占地800多亩,皖江学院占地300多亩。
  目前师大在安徽省内为一本招生,省外正努力推广中。
  (以上有关数据截至2009年6月底)
编辑本段学校历史     
安徽师范大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已有80余年的光辉历程。在新时代的办学中,学校历经省立安徽大学、国立安徽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学院、皖南大学、安徽工农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几个个历史时期,为国家培养了17余万各类专门人才。
  【省立安徽大学(1928.4-1939.7)】是安徽省第一所高等学府,在全国也是建校较早的高校,建校地址在安庆,当时的安徽省会!
  【国立安徽大学(1946.9-1949.12)】当时在全国享有一定的声誉!
  【安徽大学(1949.12-1954.2)】办学地址从安庆迁到芜湖!
  【安徽师范学院(1954.8-1960.5)】1954年2月,遵照政务院决定,安徽大学师范学院、农学院分别独立建院。9月,农学院迁往合肥,建立安徽农学院(今安徽农业大学的前身);本部改名为安徽师范学院,方向明任院长。安徽师范学院建院之初,设有五系、八科、六室,即化学、中文、历史、数学、物理5个系,学制四年;化学、中文、历史、数学、物理、生物、地理、艺术8个专修科,学制二年;公共课设有马列主义教研室、教育学教研室、心理学教研室、体育教研室、英语教研室和俄语教研室。1956年设科学研究部,同时设立函授部,创办夜大学,使该校成为安徽省第一所创办成人高等教育的普通高校。另有附师、附中、速成中学、附小。1956年增设俄语科,1957年增设地理系和体育科。行政机构有院长办公室、教务长、总务处、人事室。党群机构有党委办公室(分管组织、宣传和机要)、教育工会、团工委和学生会。1956年增设组织部、宣传部和统战部。
  1958年,为适应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共安徽省委决定,将安徽师范学院文、理系科分别建院。7月,中文、历史两系的学生和大部分教师及外语科的全部师生迁往合肥,与合肥师专(由安徽中学教师进修学院1956年7月更名)合并,成立合肥师范学院;物理系的全部学生和部分教师迁合肥调入新建的合肥大学(后毛主席题写校名时改为“安徽大学”)。这次调整没有达到文、理系科单独建院的目标。1959年省委决定第二次调整。7月,中文、历史、地理3系全部师生迁合肥并入合肥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的数学、生物、物理3系师生全部迁芜湖并入安徽师范学院。至此,安徽师范学院便成了理科师范类高校,而合肥师范学院则成了文科师范类高校。
  安徽师范学院当时有一大批名师,如刘廼敬、王志稼、单粹民、雷垣、吴锐、宛敏灏、张涤华、光仁洪、程谪凡、昂觉民、余俊生等。据安徽省统计局《一九五七年安徽省文教卫生事业统计资料》显示,安徽师范学院教师总数为438人,占当时全省五所本科高校(安徽医学院、安徽农学院、合肥矿业学院、安徽师范学院、合肥师范专科学校)教师的33.4%,人数最多,结构最优。学院科学研究也取得不少成果。校园建设成绩喜人,体育设施较完备。自1953年至1959年共培养毕业生本科545人,专科1944人。不仅为国家培养了中学师资,还培养了部分高校师资。
  【皖南大学(1960.5-1968.8)】1958年10月21日,时任全国人大委员长、国家副主席刘少奇来芜湖视察,为该校题写了“皖南大学”校名。1960年3月,教育部批准安徽师范学院更名为皖南大学,其任务仍以培养师资为主。同年3月28日,时任中共中央委员、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同志来校视察,并写下了“鼓足干劲,又红又专,敢想敢干,冲想尖端”题词,极大地鼓舞了全校师生。同年,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钱学森来校参观数学系自制的电子计算机。1960年5月4日,安徽师范学院更名为皖南大学。
  1960年9月,皖南大学艺术科和安徽艺术学校合并,成立安徽艺术学院。体育科与安徽体校合并,成立安徽体育学院。不久分别撤回合肥师范学院及皖南大学。1962年新建外语系。1963年省委决定安徽教育学院改为轮训教育行政干部和高中教师的学校,其数学、物理两系本科生并入皖南大学。
  皖南大学设有化学、数学、物理、生物、外语、体育等六个系,学制四年。另设有化学、生物、体育三个专修科,学制二年。学校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教六十条”),进一步坚持以教学为主的办学原则。自1960年至1969年,共毕业学生6400余人。
  【合肥师范学院(1958.7-1970.1)】合肥师范学院校园面积700余亩,设有政教、中文、历史、外语、地理、教育六系(后教育系停办,1963年增设艺术系)。1959年7月创刊的《合肥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全省高校第一家作为学术性刊物由邮政部门向全国公开发行。《学语文》、《英语广播》等杂志,也由邮政部门向全国发行。1958年10月29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康生来院视察。1961年11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同志来院视察,并作了重要讲话。1959年10月19日,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同志亲临学院跃进誓师大会,要求全校师生员工大干快上,力争在三、五年内赶上国内师范院校的先进水平。学院自1958年建院至1969年底合并,前后共毕业学生7428人,校园文化活动也非常引人注目。
  【安徽工农大学(1968.8-1972.12)】“文革”前期,“皖南大学”校牌被砸,一切教学工作停顿,进行“斗、批、改”。1968年9月11日,经省革委会批准,皖南大学更名为安徽工农大学。
  1970年初,在全国高校撤并调整中,中共安徽省委决定,撤销合肥师范学院,将校园让给从北京迁来的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师范学院的中文、历史、艺术、地理四系及院党政机关成建制地迁往芜湖,与安徽工农大学合并;外语系并入安徽大学;政教系并入安徽劳动大学。至此,合肥师范学院遂告结束,安徽工农大学便成为我省当时唯一一所文、理、艺、体学科齐全的综合性高等师范学校。
  【安徽师范大学(1972.12- )】为使学校校名体现专业特点,1972年12月25日,经中共安徽省委批准,该校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1973年4月,郭沫若同志题写了校名。
  1974年5月,根据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省委、省革委会决定进一步发挥该校教育事业的“母机”作用,创办安徽师范大学阜阳分校、六安分校。9月,又批准设立安徽师范大学淮北分校。
  “文革”后,自1977年11月起,经省革委会批准,又在全省陆续设立了安徽师范大学安庆教学点、六安教学点、滁县教学点、巢湖师专班、淮南专科班、马鞍山市专科班、宿州专科班、徽州专科学校、池州专科学校、铜陵专科学校。这些分校或教学点的设立,不仅迅速扩大了我省高等教育规模,大大缓解了各地基础教育师资紧缺的状况,而且都有该校选派优秀教师授课,保证了教学质量,并为它们后来逐步发展为师范学院或师范专科学校,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1977年10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决定在当年第四季度开始恢复高考,直接从应届高中毕业生和社会青年中招收大学生。该校教学工作也从此走上正轨。1978年2月,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后的首届1977级1091名本科学生入学,同年,研究生也恢复招生。从1972年到1979年,学校共有全日制毕业生4952名。1980年6月,教育部召开全国师范教育会议,决定每省市区选一所高校与全国重点大学一起列入招生第一批次录取,该校在安徽首列其中。
  在十年“文革”中,该校同全国高校一样遭受了严重摧残和破坏,办学十分艰难。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通过拨乱反正,加强了党的领导,整顿了办学秩序,落实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在邓小平教育要“三个面向”指引下,进一步明确了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稳步推进教学、科研和管理等领域的改革,促进各项工作不断迈向新的台阶,迎来了学校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又快又好的大发展时期。
  1981年该校被批准为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成为该校最早设立的硕士点。1984年中国古代史专业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2年2月,安徽劳动大学政教系并入安徽师范大学。
  到1988年建校60周年,学校拥有13个系,19个专业,4个研究所,22个研究室,硕士学位点11个。教职工2200余人,本专科学生5200余人,研究生100多人,函授及夜大学生近4000人。
  进入九十年代,学校在深化改革中开拓前进,办学规模有了较大发展,教学质量上了新台阶,科研工作呈现良好势头。1993年学校被省委高校工委、省教委批准为全省两个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之一。成人教育学院、体育学院、艺术学院、文学院、经济法政学院和计算机科学系、旅游系、新闻系、社会学系、电子与信息工程系、法学系相继成立。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都得到很大发展。
  到1998年5月,建校七十周年时,学校已有文学院、经济法政学院等5个学院,22个系,18个研究所,62个本专科专业,21个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19个专业对外招收留学生;教职工250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500多人;各类在籍学生12000余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6500多人,研究生、留学生200多人,函授夜大学生3000余人,另有自考学员50000余人,基本形成了以师范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渠道、多规格的大师范办学新格局。1998年学校被新增为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
  2000年学校先后调整组建了教育科学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社会学院、物理和电子信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国土资源旅游学院、体育学院。
  2001年学校全日制学生总数首次突破万人,成为名副其实的万人大学。
  进入新世纪,学校先后又组建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环境科学学院,启动学分制改革。2003年5月,占地面积2271亩的安徽师范大学新校区正式开工建设。
  2003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发文批准增列学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同时批准增列学校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史、有机化学和生态学等4个学科专业为博士学位授权点。2004年该校获准举办独立学院。
  2005年6月,经教育部、省政府批准,芜湖师范专科学校整体并入安徽师范大学。到2006年8月,主要党政管理部门和文学院等十个学院成建制搬迁至新校区,学校管理重心向新校区转移。至此,学校总体校区布局、功能定位、管理模式基本确定。
  2006年初学校新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地理学等3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化学、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地理学、生物学等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07年8月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两个学科又被增设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开展博士后工作。
  到2008年2月底,校园占地总面积达195.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7.27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1.63亿元(800元以上)。学校设有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文学院、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社会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学院等15个学院,以及皖江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和教师教育学院,还设有附属中学、附属小学和附属幼儿园。学校有7个博士点、4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2个硕士点、60个本科专业。专任教师1381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622人。各类在籍学生32449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22481人,博士生132人、硕士生4263人,留学生138人,成人本专科生5435人。
  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富,种类齐全,现有文献总量290.5万册,古籍善本600多种,其中《洪武正韵》为国内唯一全本、元刻明递修《通志》、明嘉靖刻本《李太白全集》、《杜工部集》均为海内珍本,还拥有国内外主要网络资源及数据库,馆藏资源基本实现了数字化。学校已形成了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形成了博士—硕士—本科教育等不同层次,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留学生教育等不同类型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已发展成为一所融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于一体,师范与非师范并举,在安徽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被安徽省委、省政府确定为优先建设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重视教学工作,始终坚持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倡导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毕业生遍及安徽及全国各地的教育、经济、文化、科技、管理等领域,一大批已成为所在行业领域的中坚骨干力量。
  学校现有1个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诗学研究中心、3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心),17个省级重点学科。现有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教改示范专业;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8门省级精品课程。学校还编辑出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安徽师大报》、《学语文》、《中学生化学》等多种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和报纸。
  学校是全国首批获准招收公费留学生的高校之一,也是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安徽省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学校先后接收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长短期留学生3000多人次,并与美国、英国、德国、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几十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
  学校还是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安徽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安徽省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安徽省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安徽省高中骨干教师培训基地。
  春华秋实,桃李芬芳。为迎接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学校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了新的发展目标,努力把安徽师范大学建成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积极为“科教兴国”、“科教兴皖”战略的实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回顾学校八十年走过的光辉历程,该校校址数迁,校名几易,但办学不辍,特色不改,传统不失。一代代师大人始终秉承着创业惟艰、奋斗以成的顽强信念,铸就了教书育人的丰碑,谱写了两个时代、跨越世纪的历史篇章,人才济济,星光灿烂,杏坛流芳。我们祝愿团结奉献、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自强不息的安徽师大人一定能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创造新的辉煌。
编辑本段院系设置  
学院中心、部
文学院 中文系语言研究所,文学研究所,古籍整理研究所。
 新闻系
教育科学学院 教育学系教育科学研究所。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教育技术学系
 心理学系
 学前教育学系
 摄影系
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系经济学研究所。生态经济研究中心。 
 工商管理系
 财务会计系
 市场营销系
政法学院 政治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诠释学研究所,皖南农村研究所 ,知识产权研究所,诉讼法研究所,国学研究所,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所。
 哲学系
 公共管理系
 法律系
社会学院 历史系历史研究所,徽学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国际问题研究所。 
 社会学系
 公共事业管理系
外国语学院 英语系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公共外语教研部。
 日语系
 俄语系
音乐学院   
美术学院   
数学计算机学院 数学系数学研究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所。计算中心。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物理系物理研究所。 
 电子信息工程系
 通信工程系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化学系有机化学研究所,分析化学研究所,材料化学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化学教育研究所。 
 应用化学系
 材料化学系
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 地理系
安徽师范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资源环境与地理信息工程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自然灾害过程与防控研究省级实验室、安徽省地理学会
 旅游系
 饭店系
 土地系
 地理信息系统系
体育学院 体育系体育科学研究所。大学体育教研部。
 社会体育系
 运动训练系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系生物研究所。生物多样化研究中心,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心。
 生物技术系
 园艺系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系
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分析测试中心。
 环境工程系
国际教育学院(与外事办公室合署办公)
 传媒学院 新闻学
编辑本段机构设置  
党政管理机构
纪委、监察处办公室组织部(党校)宣传部(新闻中心)
统战部
  (港澳台事务办公室)
人事处教务处(招办)学生处(学工部,人武部)
研究生学院(研究生工作部)科研处财务处后勤与产业管理处
资产管理处保卫处离退休工作处审计处
发展与规划办公室机关党委新校区建设指挥部教学评估办公室
 北校区管委会体育运动委员会芜湖科创房地产公司

  群团组织
教育工会 团委
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


  省教育厅派出机构
安徽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

  校直单位
继续教育学院信息管理中心皖江学院图书馆
档案馆学报编辑部校医院安徽人民出版社安徽师范大学编辑部
高校辅导员学刊编辑部安徽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DIV align="left

  后勤服务机构
后勤集团

编辑本段本科招生章程  学校全称:安徽师范大学
  校址:1、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东路1号(赭山校区);2、芜湖市花津南路2号(花津校区)。
  层次:本科
  办学类型:公办普通高等学校 录取原则和体制  1、坚持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的原则;坚持以文化考试作为主要入学考核标准的原则;坚持公平竞争、公正选拔的原则;坚持尊重考生志愿的原则。
  2、实行“学院预录取、纪检监督、学校负责”的录取体制。在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及身体健康状况合格、统考成绩达到专业录取控制线的考生中,由学校确定各专业投档比例,由各学院提出预录取方案,对不录取考生详细说明退档理由,学校录取工作领导组决定考生是否录取。校纪检部门实行必要监督,检查各学院执行国家招生政策、招生计划完成的情况,纠正或处理违反国家招生政策、规定的行为。 录取办法  1、提档:学校按招生领导组确定的比例(1:1.2以内)从生源所在地的省招办提取电子档案。
  2、专业投档办法:学校向各专业投档采用“专业清”和“分数优先”并举的方式。对于第一志愿档案数超过同批次录取计划数的专业,投档比例控制在110%以内,录取采用专业清方式。对于第一志愿档案数不足同批次录取计划数的专业,从第二志愿中按成绩从高到低补足到学校确定的投档比例数(110%以内)后投放档案。其他专业志愿不满的,依此类推,直到足额为止。
  3、报考英语专业须为英语语种的考生。考生须有口试成绩且为良好及良好以上;英语单科线由学校招生工作领导组根据今年生源总体情况在录取前确定。
  (4)报考旅游管理专业考生,男生身高不得低于1.70米,女生身高不得低于1.60米。
  (5)报考音乐、美术类专业的考生
  A.安徽省考生,按文化成绩与专业成绩的综合分从高到低择优录取。综合分计划方法如下:综合分=文化成绩÷文化满分×300+专业成绩÷专业满分×700,其中文化成绩含政策加分。
  B.其他省考生,均使用我校的专业测试成绩。已通过专业测试的考生,高考文化成绩达到所在省艺术类本科最低控制线的情况下,按照专业成绩排名依次录取。
  (6)报考摄影专业的考生,均使用我校的专业测试成绩。已通过专业测试的考生,高考文化成绩达到所在省艺术类本科最低控制线的情况下,按照专业成绩排名依次录取。
  (7)音乐、美术类专业的外语单科成绩原则上要求不低于50分(不含江苏省考生),具体标准由学校招生工作领导组根据今年生源总体情况在录取前确定。
  (8)体育教育专业的外语单科成绩原则上要求不低于60分,具体标准由学校招生工作领导组根据今年生源总体情况在录取前确定。
  (9)江苏省考生报考我校有关要求。报考普通类专业,学业水平测试科目符合下列条件之一:A.选测2B、必测4C、技术科目合格;B.选测历史为AC、先测物理为A,其他选测为C,必测为4C、技术科目合格。选测历史的按先分数后等级的方式排序,选测物理的按先等级后分数的方式排序,执行“专业清”与“分数清”并举的办法录取。
  报考体育类专业,七门学业水平必测科目D级(技术科目测试不合格视为D级)不得超过三门。
  报考艺术类专业,七门学业水平必测科目D级(技术科目测试不合格视为D级)不得超过三门,文化成绩在本批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上,按专业成绩从高到低录取。报考音乐、美术类的考生,外语成绩不低于40分;报考摄影专业的考生,外语成绩不作要求。
  (10)体检要求:按照教育部、卫生部颁布的体检标准,对考生体检表进行审核。对于体检不合格考生,不予录取;对于专业限报的考生,不能录取到限报专业。 收费标准  收费标准为:文科 3850元/年,理科4290元/年,美术学、音乐学专业5000元/年,非师范艺术类专业7000元/年,运动训练专业8800元/年。
  2007年起音乐类专业实行“音乐大类”招生办法,入学的学生前两年缴费标准按“音乐学”专业执行,第三年按专业分流后的专业缴费标准执行。
  5、颁发学历证书的学校名称及证书种类为“安徽师范大学”、普通高等学校学历证书。
编辑本段奖励资助政府设立的奖助学金  1.国家奖学金
  中央政府出资设立,学校于每年的9—10月份评定,名额不定,每人8000元。
  2.国家励志奖学金
  中央政府出资设立,学校于每年的9—10月份评定,名额不定,每人5000元。
  3.国家助学金
  中央政府出资设立,学校于每年的9—10月份评定,名额不定;分3个档次,一般困难,每人1000元;困难,每人2000元;特别困难,每人3000元。
  4.“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助学金
  中央政府出资设立,安徽省文明办等单位评定,名额不定,每人每年5000元,四年享受。
  5.“兴皖育才”高教奖学金
  安徽省金融证券等机构捐资设立,学校每年在大一新生中评选,名额不定。每人每年2000元,四年享受。 学校设立的奖学金  1.优秀新生奖学金
  学校于每年的9—10月份在大一新生中评选,名额不定。
  特等奖:每人20000元;
  一等奖:每人15000元;
  二等奖:每人10000元;
  三等奖:每人5000元。
  评选条件:
  特等奖: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高考文、理科前10名。
  一等奖:高考成绩名列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高考文、理科前30名者;或高中阶段参加全国数学、物理、生物、化学、信息科学等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获得者。
  二等奖:高考成绩名列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高考文、理科前50名者;高中阶段参加全国数学、物理、生物、化学、信息科学等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二等奖获得者,或省(直辖市、自治区)赛区一等奖获得者。
  三等奖:高考成绩名列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高考文、理科前100名者;高中阶段参加全国数学、物理、生物、化学、信息科学等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三等奖获得者,或省(直辖市、自治区)赛区二等奖获得者。
  2.优秀学生奖学金
  优秀学生奖学金从学生入学的第二学年开始评定,学校于每年的9—10月份评选,第四学年的评选在3月份进行。
  一等奖学金,每人1200元,按学生数的5%评选;
  二等奖学金,每人800元,按学生数的10%评选;
  三等奖学金,每人400元,按学生数的10%评选。 社会团体或个人设立的奖助学金  1.朱敬文奖助学金
  香港朱敬文教育基金会捐资设立,学校于每年的3—4月份评定。特别奖学金名额:研究生3人,每人5000元;奖学金名额:研究生30人,本科生261人,每人1500元;助学金名额:研究生15人,本科生87人,每人1500元。
  2.儒林助学金
  安徽省儒林图书有限责任公司捐资设立,学校于每年的9—10月份评定。名额75人,每人800元。
  3.孙大光、张刚奖助学金
  孙大光、张刚夫妇捐资设立,学校每年在大一新生中评定。名额不定,每人每年2000元,四年享受。
  4.章道衡先生奖学金
  美籍华人章德孟先生捐资设立,学校于每年9—10月份在教育科学学院学生中评选。名额不定,每人800元。
  5.章韦云骞女士纪念助学金
  美籍华人章德孟先生捐资设立,学校于每年9—10月份在教育科学学院学生中评定。名额不定,每人800元。
  6.新长城自强助学金
  爱心人士或扶贫机构捐资设立,中国扶贫基金会每年在大一新生中评定。名额不定,每人1840元。
  7.奇瑞21世纪东方之子奖学金
  安徽奇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捐资设立,学校于每年9—10月份评选。名额21人,每人2100元。
  8.宝文助学金
  香港宝文(安徽)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大明先生捐资设立,学校于每年9—10月份在文学院学生中评定。一等助学金名额20人,资助金额每人1500元;二等助学金名额20人,资助金额每人1000元。
  9.汇成助学金
  芜湖汇成置业有限公司捐资设立,学校于每年9月份评定。名额30人,每人3600元。
  10.美国晨光基金会助学金
  美国晨光基金会捐资设立,学校于每年9—10月份评定。名额50人,每人2000元。
近年安徽师范大学录取分数线
  • 录取分数线
  • 专业分数线
高考科目: 生源地: 年份:


年份
最低
最高
平均
投档
录取人数
录取批次


2009490537503--19本科二批2008473485477--9本科二批2007499510504--2本科二批2006478511487--4本科二批2006478511487--4本科二、三批2005444470451--12本科二批
专业大类
专业小类
专业名称
最低
最高
平均


暂无数据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9 06:53 , Processed in 0.311708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