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30
- 帖子
- 440
- 积分
- 440
- 精华
- 0
- 最后登录
- 2011-1-20
- 注册时间
- 2010-10-18

- 乡约币
- 976 枚
- 乡约宝
- 0 枚
- 最后登录
- 2011-1-20
- 注册时间
- 2010-10-18
|
 | |  |  | 合肥学院
合肥学院是一所以工学、经济学、管理学为主,文学、理学、教育、艺术协调发展的多学科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校是学士学位授予单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立项建设单位,安徽省重点建设的5所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之一。教育部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61所试点高校之一。现为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第二届执行主席单位。 学校同时被教育部授为“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击剑分会安徽省秘书处” 和“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击剑分会华东地区教练员、裁判员培训基地”。
学校名址学校地址 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黄山路373号(黄山路校区,北区)
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 锦绣大道158号(南艳湖校区,南区)
中国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宁国路211号(宁国路校区,东区,成人教育学院) 学校邮编 黄山路校区:230022
南艳湖校区:230601
宁国路校区:230001
编辑本段校徽校训 校徽
校徽校徽设计说明 1、校徽设计主图案采用“大学”(UNIVERSITY)和“联合”(UNITED)的英文第一个字母“U”变形而成,易于识别。
2、校徽的“U”形由三个向上图形元素组成,象征学校不同时期的发展阶段,也表示合肥学院由三所院校整合而成;徽标图形中间的圆象征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果,也喻示学校如一轮喷薄而出冉冉升起的太阳。整体造型蓬勃向上,喻意学校在改革中不断发展。
3、校徽的整体造型似一朵盛开的玉兰,广玉兰是合肥市的市花,喻意学校隶属合肥市;徽标造型又似一本展开的书,与学校教书育人的办学方针相符合。将内涵融于形式中,识别性强。
4、校标设计的形式感强,点、线、面巧妙融合,静中有动,统一中有变化,适合性好,便于学校对外传达,树立良好、统一、一致的视觉形象。
5、联合不仅象征合肥学院由三所院校整合而成,更喻意合肥学院走教育国际化之路,培养国际型人才的目标。 校训释义 厚德:出自《周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厚德载物”体现了中华民族顺应自然,与时俱进,以博大宽容的道德胸怀包举万物,承载理想的民族精神。“厚德”二字,意在期望师生员工以高尚的道德立身,以高尚的道德承载天下重任。
博学:语出 《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博”,大通也。(《说文》)即宽广、广博之谓。作为现代综合性大学,在专业、学科等方面都应具有“博”的特点,在学术思想、学术风格、学术观点上应兼容并包、百花争艳;作为教师,应学识渊博、造诣精深;作为学生,应打下厚实的功底,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博学”二字就是倡导师生员工努力学习,博采众长,追求广博的学识和渊博的学问。
善思:孔子在《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就道出了思考和学习的辩证关系,“思”是创新之源,是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善思”二字就是勉励师生在治学时勤于思考、善于思考。
致用:即应用,就是要将所学的知识奉献于祖国和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既明确了学校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也体现了学校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
在校训的四个词语中,“厚德”是根本,“博学”是基础,“善思”是方法,“致用”是目标。四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一种氛围,产生一种力量,激励着合肥学院的每一位成员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编辑本段学校简介地理位置 合肥学院位于包公故里、全国科教名城、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滨湖新城的安徽省省会合肥市。 学校规模 合肥学院共有南艳湖(13个系部)、黄山路(2个系部)、宁国路(成人教育学院 )三个校区。【其中,黄山路校区将在2012年整体搬迁至南艳湖新校区】
目前,南艳湖校区二期工程正在不断建设中,体育馆及配套设施(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综合球类馆)和图书馆(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已交付使用。中心教学区等工程即将开工,预计南艳湖校区整体在2012年完工。 办学力量 学校在职教职工 910 人,专任教师708人(有硕、博学位的教师占 64% ,其中博士 61 名);有高级职称专任教师 254 名,其中教授 46人,副高208人;现有省级教学名师 3 人,全国优秀教师 3 人。另有国内外兼任教师 164人,其中常年在校的外籍教师20人(其中 1 人获 “国家友谊奖 ” , 9人次获 “ 黄山友谊奖 ”) 。 在校学生 学校全日制在校生 13956人,其中本科生13464人,专科生492人,成人教育在校生1165 人,在校外国及港澳台留学生 143人。 招生情况 学校目前面向中国安徽、天津、河北、山西、黑龙江、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海南、四川、云南、陕西等17个省、市招生。
学校是安徽省8所可接纳港澳台学生的高校之一。 学科建设 截止2010年6月,学校有1个安徽省级重点学科(微生物学),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生物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物流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2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工程和物流管理)。 基础设施数据 学校固定资产总值41979.09万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577.94万元。图书馆现有馆藏文献170万册,其中纸质文献81.18万册,,中外文报刊约1100 种。学校占地面积1003791平方米(1505.8亩),其中建筑面积433058平方米,教学及辅助用房185872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43894平方米,学生宿舍137486平方米,教工住宅34276平方米。
学校教学本部以及学生生活区全部实现有线,无线网路覆盖。实现了教学科研、图书文献检索和办公管理的网络化。
因举办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部分比赛项目,学校建有国内高级别的门球和金属地掷球等场地。 特色教学制度 学校借鉴德国高校办学经验,实行"N+2"考核制度。
2006年起,学校陆续成立了由学生参与组成的体育俱乐部,成员涵盖了大一至大四的学生,是全国第一个实行大学体育俱乐部制的高校。其中,击剑项目在国际、国内众多比赛中取得了24面金牌。截至目前俱乐部数量已经达到15个。新成立的4个体育俱乐部(门球、金属地掷球、壁球、毽球俱乐部)也将于今年陆续开展工作。
编辑本段教学组织机构 建筑工程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 旅游系 | 数学与物理系 | 生物与环境工程系 | 艺术设计系 |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 | 经济系 | 管理系 | 化学与材料工程系 | 外国语言系 | 机械工程系 | 教育系 | 中国语言文学系 | 合肥德国应用科学学院 | 成人教育学院 |
|
|
|
| 学校体育馆周边
附属机构 学校设有基础教学部、成人教育学院、基础实验与实践教学中心、图书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学报编辑部、中德环境技术转化中心、城市固废与资源化利用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德语培训中心、艺术设计研究所、房地产研究所、江淮文化研究所、安徽省朱子研究会等教辅、科研机构。 合作交流平台 合肥学院是安徽省、合肥市对外教育、文化、经济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建有“中国安徽·德国中心”和“中国合肥·韩国中心”。 合肥德国应用科学学院 自1985年以来,合肥学院与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以及其他的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双向合作,建立了成功的伙伴关系。
2009年11月,合肥学院与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确定共建“合肥德国应用科学学院”,德方以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为主、其他德国相关高校共同参与,中方为合肥学院。“合肥德国应用科学学院”将引入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宗旨的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办学模式,利用德国优质的教育资源,结合我国实际,培养符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合肥德国应用科学学院也得到了中国安徽省政府和德国下萨克森州政府等各方面的支持。2010年5月6日,安徽省教育厅正式批复(皖教秘高【2010】35号),同意我校与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合作培养“工业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两个本科专业学生。2010年,上述两个本科专业开始各招收15名普通高中毕业生,学制4年,前三年在合肥学院学习德语及专业课程,第四年将赴德国,第一学期从事实习,第二学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学生按规定完成学业,成绩合格,由合肥学院与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或德国相关高校颁发毕业证书,符合双方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由合肥学院与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或德国相关高校分别授予学士学位。成绩优异者,将有机会在德国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合肥德国应用科学学院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学校历史 合肥学院由原合肥联合大学、合肥教育学院和合肥师范学校三校合并整合而成。主体为原合肥联合大学。
1980年,在省、市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在肥的七所高校于1980年10月11日创办了合肥联合大学。
当时提议的校名有“安徽自立大学”、“星津大学”、“江淮大学”等等。因抗战时期有个“西南联大”,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合办而成,办学效果很好。校方认为这个也叫联大,体现联合办学的精神。1980年8月28日,正式定名为“合肥联合大学”(简称“合肥联大”)。1980年10月11日,第一批新生开学典礼举行。合肥联大是中国第一所自费走读大学,在全国同类学校中属于发展较快的学校之一。
合肥联合大学“联办公助,自费走读,不包分配,择优录用”的办学模式,在当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一种创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安徽日报》等先后多次详细报道,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知名度。继合肥联合大学创办之后,北京、上海、南京、西安、广州、杭州等地也相继成立类似的大学,有些直接引用了“联大”的名字,有些名字虽然不同,但办学宗旨、教学形式基本相同,如北京联合大学、南京金陵大学、武汉江汉大学、上海大学等。当时全国有许多城市和教育部门的领导来合肥联合大学参观访问。
校园风光
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正式批准成立合肥联合大学的批复》(皖政[1983]158号),学校定位为本专科兼有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建校伊始,学校打破传统的办学模式,走改革创新道路,是一所本专科兼有,以工科为主的多学科、多层次全日制综合性普通高校,也是安徽省与德国下萨克森州合作共建的高等院校。学校实行省、市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教学行政管理由安徽省教委归口管理和指导。
合肥联合大学一成立,就显示出独具特色的办学方式。为广泛动员各方办学力量,合肥联合大学实行校董事会制,董事会由合肥地区高校领导、专家、教授和社会上知名人士组成,合肥市委书记郑锐任董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著名科学家杨承宗教授出任第一任校长。从此,安徽省第一所联合大学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
2002年3月14日,经教育部(教发函[2002]46号)批准,原合肥联合大学、合肥教育学院和合肥师范学校三校进行合并,成立合肥学院。
学校行政级别为正厅级。 历任主要领导 杨承宗(合肥联合大学首任校长)(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著名科学家,中国放射性化学奠基人)(1980.10.11~ )
郑 锐(合肥联合大学首任董事长)(原中共合肥市委书记、合肥市人大主任)
王季琨(合肥联合大学)(著名学者)
邹淦泉(合肥联合大学)(清华大学安徽校友会会长,原中共合肥市委书记、合肥市人大主任)
赵良庆(合肥学院首任校长)(2003.10.9~2009.3.5)
| |  | |  |
|
-
0.jpg
(6 KB, 下载次数: 120)
-
1.jpg
(6.02 KB, 下载次数: 122)
-
2.jpg
(4.74 KB, 下载次数: 112)
-
3.jpg
(6.51 KB, 下载次数: 124)
-
4.jpg
(9.5 KB, 下载次数: 122)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