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特产品牌
口号:暂无
简介:过去俗称“黑老虎”,它既是一种有文化历史内涵,又有艺术品位和工艺加工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品。 前辈为了记述前朝重要事清和隆重庆典等,把文学形式和书法家的手迹经过名匠刻手,刻凿在悬崖和石碑上,因此碑石就有多重性的艺术内容,还经过裱装成轴或册页,这样就成了碑帖。碑帖是碑和帖的合称,实际“碑”指的是石刻的拓本,“帖”指的是将古人著名的墨迹,刻在木板上可石上汇集而成。在印刷术发展的前期,碑的拓本和帖的拓本都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以后人们为了学习书法,或作历史资料都要学习这些文字资料。
石刻、木刻文字的拓本或印本,可供学习书法用。
明 曹昭《格古要论·古墨迹论上》:“用纸加于碑帖上。向明处以游丝笔圈却字画,填以浓墨,谓之响搨。” 清 钱泳《履园丛话·艺能·书》:“第一等有绝顶天资可以比拟 松雪 、 华亭之用笔者,则令其读经史,学碑帖,游名山大川,看古人墨迹,为传世之学。”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每天晚上他由书房归来,必须在祖父屋里背些《昭明文选》、《龙文鞭影》之类的文章,偶尔还要临摹碑帖,对些干涩的聪明对子。”
碑帖,“碑”和“帖”,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将歌功颂德、立传、纪事的文字,先按字的点画墨道两侧,钩摹在石上,成“空心字”,或是直接用红色颜料写在石上,即书丹上石,然后再经镌刻而立于某纪念处的称“碑”,古代碑石上的字为书法名家、高手所书,字迹可供后人取法。将碑石上的字用薄纸、焦墨捶拓下来再经装裱的称为“拓本”,通常也称为“碑”。
“帖”原是指书法家的墨迹真笔。为传播、学习需要,宋代以后出现将汇集的名家真迹,经钩勒上石或上枣木板,经镌刻捶拓,这样的汇帖刻本,也称“帖”,如著名的有“淳化阁帖”、“宝晋斋法帖”。“碑帖”现在已合为一辞,用来泛指供学习书法取法的范本。----《古代碑帖鉴赏》 费声骞
“碑帖”常放在一起合称,其实“碑”主要指汉、魏、唐碑,按照类型来分,则有墓碑、庙碑、造像和摩崖等;“帖”则是指书人的书札或诗稿等。因为古代没有照相技术,只能依靠拓本流传,随着印刷术的提高,碑帖拓本专属收藏,流通渐少,因而所谓的碑帖收藏,实际上是指拓本(或拓片)收藏。
决定碑拓价值首先是书家创作水平高低,即便是无名书家,如果属于某一历史阶段的代表性书作,往往也颇有价值。北魏时期书家大都不留姓名,但并不影响其艺术价值。其次是刻工手段,最具代表性的如唐代褚遂良《大雁塔圣教序》,便是由名震一时的刻工万文韶来完成,最大程度上保留了运笔神韵。再次是拓工手艺,包括所用纸张好坏、锤拓优劣以及用墨考究程度,如果任何一方面处理不当,则影响拓本神韵。根据前人经验,碑帖拓本鉴别首先从纸墨来衡量。古拓有南北之别,北纸厚,纸纹横向,质地松,不易受墨,因而北墨色青而淡,不和油蜡,总体上色淡而纹皱;南纸细密,墨用油烟和蜡,色泽纯黑,且面有浮光。如果是伪品,以手指揩抹,必然皆黑。因为古纸存有特殊性能,表里不一,虽面黄而里白常新,不易变色,造假者常里外一致,看起来较好,其实必伪无疑。一般说来,经过千百次的锤炼,不断损坏刀口,走样变形,所以拓本是愈早愈好,未经刷裱的比已装裱的要好,整幅的毫无疑问要比割裱成册的要好。
决定拓本价值的还有年代长短因素,可以通过校勘拓本著录查核。碑帖年代通常有三个,即书写年代、刻碑年代、拓本年代,前二者基本上时间相隔不是太长,通常所指称的碑帖年代指拓本年代,可以根据碑帖本身的题记和收藏印章来判定,如果经名家收藏且有切实可信的印鉴则价值更高。在这之前必须弄清摹本、重刻本、翻刻本、伪刻本、补刻本、祖本等概念。重刻本是相对原刻本而言的,凡确知一书重刻于某本,方可称为重刻本,然而情况复杂,与初刻本相关,没有确切的把握,不能随便判定重刻本,因为重刻与翻刻意义相近,容易混淆。重刻本就是将经过校勘的底本重新雕刻,其行款版式可与原底本相同,也可以不同。翻刻虽也是重刻,但翻刻则是依底本原式照翻,非但行款字数一仍其旧,甚至讳字、刻工姓氏也照样翻雕。所以在运用重刻本称谓时,一方面要注意是重刻某本,一方面还要注意是否为翻刻。造假者根据书本上的资料杜撰成文,进而书写镌刻乃伪刻,毫无价值可言。书籍或碑帖最早的刻本或拓本,为以后各本所从出者即为祖本。如果属于祖本、孤本、珍本、善本,一旦流传有序,自然价格不菲。从一般意义上讲,物以稀为贵,其中孤本、珍本价值最高。就目前而言,汉魏碑刻之类,明拓、清初拓本为善本,唐碑宋拓、明拓为善本,不论何碑,只要清代出土的初拓皆为善本,有题签、题跋、收藏印记的亦为善本。
联系:暂无
网址: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