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福建】厦门大学简介2

[复制链接]

436

主题

0

听众

440

积分

乡侯

Rank: 3

乡约币
976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1-1-20
注册时间
2010-10-1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榴莲花   发表于 2011-1-7 12:27:3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编辑本段教学特色  厦门大学自建校之初就确立了建设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厦门大学组织大纲》明确学校办学的三大任务是“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阐扬世界文化”。八十多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本校的人才培养优势与特色。
  厦大的基础学科实力突出,师资一流,育人成果斐然。拥有化学、生物学、经济学、历史学、数学、海洋学等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以及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一批两院院士、文科资深教授和国家名师执掌教鞭;依托于基础学科优势,学校的交叉学科、应用学科发展势头强劲;人文、自然、社会、管理和工程技术等许多领域跻身国内先进行列。学校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把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本科生教育秉承以学生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积极推行“宽口径、厚基础、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学校将最优质教学资源运作于本科教学,千方百计造就一流精英人才。学校创造各种条件,扩大学生选择学习的自由度,促进学生学习个性尽可能获得张扬。学校制订和实施了富有弹性的学分制培养计划,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厦门大学嘉庚楼群

——按专业大类招生培养:在一、二年级,学校打通院系界限,按专业大类组织教学,重点建设全校性公共课程和学科大类平台课程,形成公共基础课和基础课的统一标准,让学生充分享有基础雄厚的优质资源,学生可以跨学科通过网络自由选修课程;在三四年级,学生通过选专业、选方向、选课程,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多样化的培养。
  ——实行有弹性的学分制管理:允许学生自行安排学习进程,可以提前一年或推迟一至二年毕业;可以在学校计划内进行转专业和选择专业方向;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辅修专业和双学位的学习。
  ——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为每一位本科生配备导师,密切师生交流,通过个性化的具体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养成良好治学精神,更好地安排学习进程,尽早参与科学研究。
  ——实行“三学期制”:从每学年两个学期中,抽出5周时间组成一个短学期,学生可以在短学期参加各种研究性学习,诸如聆听校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开设的讲座、科研专题报告,参与创新性实验课题的研究学习,奔赴社会进行社会调查、生产实习等;学生可以利用短学期参加双学位课程的学习;当然,学有困难的同学也可以利用短学期进行补缺补漏、重修课程。
  ——学校全面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截至2009年度,在国家和省已评出的项目中成绩斐然,有26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2门入选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80门入选省级精品课程;有6人获国家教学名师奖、24人获省教学名师奖;7个教学团队被列入国家教学团队、13个教学团队列为省级教学团队;有5个国家级示范性实验教学中心、12个省级示范性实验教学中心;15个专业首 批获准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项目、20个获得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学校整体进入国家开展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学校行列,已实施130个国家级项目。
  ——学校积极拓展国际化办学强校之路。发挥侨、台、特、海的区位优势,学校每年选拔数百名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到国外、或香港、台湾的著名大学交流学习,海纳百川、兼学众长、增长见识。
  从2010年起,学校选定数学、化学、生物学、海洋科学、经济学、会计学六个优势学科,选拔优秀学生组成国际化试点班,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主要专业课程采用英语教学;配备有海外留学背景的高职称教师任课;为学生配备导师全程指导;实施个性化培养等一系列措施,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长期以来,厦门大学的毕业生以笃行敬业的工作精神、宽厚的科学基础、扎实的专业训练和优良的文化素养而受到社会的广泛青睐。
编辑本段师资力量  厦门大学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他们中既有德高望重的老一辈学者,也有初露锋芒的青年专家。这支队伍是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主力军,也是科学研究工作的中坚力量。
  该校现有全职专任教师 2330人,非全职教师689人。全职教师中 ,教授628人,副教授691人,具有高级职务的教师占全职教师总数的55%。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有185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1101人;45岁以下的为1727人,全职教师的平均年龄为39岁;具有外校某一级学历、学位的教师1427人。
     
厦门大学本部外的白城海滩

该校共有两院院士20人(其中双聘院士1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2人;列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8人,列入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的有2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8人、讲座教授13人,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34人、讲座教授20人,校级特聘教授36人、讲座教授17人(已聘任的各层次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共138人);有3个国家创新科研群体、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6个福建省创新团队和22个校级创新团队;列入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和“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的有80人,列入福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05人,列入校级“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的有64人。
  近年来,学校更加注重做好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使得一大批优秀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厦门大学跨世纪的学术带头人。
编辑本段校歌校训  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校徽:厦门大学校徽图案(右图)是陈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时确定的,沿用至今,外圆圈内上方是繁体字“厦门大学”,下方是拉丁语的“厦门大学”; 内圆圈内的三颗五角星图案代表我国传统哲学中之“三才”,即所称天然中之精神的、宇宙的、人类的三大原素;内圆圈的城及城门图案为厦门之表记(大厦之门),并指学府门户大开; 内圆圈的“止于至善”四字为本大学进行之目标,也就是陈嘉庚先生当年确立的厦门大学校训。
  《校歌》歌词:
     
厦门大学校歌

自强!自强!学海何洋洋!谁欤操钥发其藏?
  鹭江深且长,致吾知与无央。
  吁嗟乎!南方之强!吁嗟乎!南方之强!
  自强!自强!人生何茫茫!谁欤普渡架慈航?
  鹭江深且长,充吾爱与无疆。吁嗟乎!南方之强!吁嗟乎!南方之强!
  “南方之强”
  厦门大学被誉为“南方之强“南方之强”这四个字,十分通俗,一看就懂,意思是地处南方的强校。但“南方之强”还有另外一重含义,即“宽柔以教”之意,这是连厦大人都很少了解。考中进士后从同安任官起家的宋代高等教育家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此“南方之强”注释说:“南方风气柔弱,故以含忍之力胜人为强,君子之道也。”这与北方风气刚劲、以果敢之力胜人为强颇为不同。地处温馨柔美的南方城市厦门,厦大也具有温和、沉稳的个性,她的强大往往体现在以柔克刚、“宽柔以教”上。确实,偏踞东南一隅的厦大,其强大一方面表现在通常各大学可比的指标上,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以特色取胜上。
编辑本段历任领导  历任校长
  
姓 名任 职 时 间 备 注
邓萃英(芝园)1920.12 - 1921.05教 授
林文庆(梦琴) 1921.06 - 1937.07教 授
萨本栋(亚栋)1937.07 - 1945.08教 授
汪德耀(伯明)1945.09 - 1949.10教 授
王亚南(渔邨)1950.05 - 1969.11教 授
曾鸣 1978.04 - 1982.02 福建省人大副主任
田昭武1982.02 - 1989.09中科院院士
林祖赓1990.07 - 1999.04教 授
陈传鸿1999.04 - 2003. 05教 授
朱崇实2003.05-至 今 教 授

  历任校党委书记
  
姓 名任 职 时 间备 注
张玉麟1952.07 -1954.12 教 授
陆维特1955.01 -1969.01教 授
于英川1972.07 -1973.01军队代表 副军级
曾鸣1973.02 -1984.08 福建省人大副主任
未力工1984.09 -1986.07代理书记,福建省政协常委
吴宣恭1986.07 -1989.09教 授
王洛林1989.09 -1994.04中共中央委员 教授
叶品樵1994.04 -1996.06福建省社科联副主席
陈传鸿1996.06 -1999.04教 授
王豪杰1999.04 -2006.12研究员,福建省政协常委
朱之文2006.12 - 至今副研究员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 朱之文
  校 长: 朱崇实   
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

党委副书记: 陈力文 陈国凤
  纪委书记: 陈国凤
  副校长: 孙世刚 吴世农 李建发 张 颖 邬大光 赖虹凯
  党委常委: 白锡能
  校长助理: 庄宗明 王巧萍 韩景义 叶世满 李初环
编辑本段社会服务     
厦门大学漳州校区的图书馆内部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伟大实践,为福建省高等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的提供了新的历史性机遇。2007年,省委教育工委围绕海西发展全局,大力推进高校服务海西“六大工程”(高校科技创新与转化平台建设工程、高校咨询服务与文化建设工程、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工程、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闽台教育交流与合作工程、高层次人才培训工程),促进高校在服务中发展。
  扎实推进服务海西六大工程
  (一)制定《行动计划》,强化服务海西理念
  《教育部简报(2007年第74期)》专题编发了厦大《行动计划》,充分肯定了厦大贯彻落实教育部“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要求,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做法。
  (二)组建一批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
  2007年,学校突出海西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需求,围绕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化工、医药、信息、软件、光电、重大疾病预防与控制等领域,以政府为主导,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省内外大中型骨干企业合作,构筑一批交叉集成、联合攻关、团队作战的科技创新平台,力争在服务海西科技创新方面起重要骨干和引领作用。首批规划建设10个科技创新平台:
  1、组建创新平台。
  2006年12月,在福建省科技厅批准建设的4个省重点实验室中,厦门大学占2个,它们是“福建省特种先进材料重点实验室”和“福建省半导体材料及应用重点实验室”。2007年新增省市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主要有:福建省药物工程实验室(省发改委)、福建省新能源产业技术开发基 地(省经贸委)、厦门市高性能金属材料重点实验室、厦门市防火阻燃材料重点实验室。此外,学校还主动寻求与企业的合作,与福建省的企业合作共建了5个研发平台,总金额600多万元,承接企事业委托项目近百个,合同金额3300多万元。
  2、承接科技项目。
  学校积极承接福建省、厦门市项目主要有:福建省基金198万元(其中面上24项;重点3项;自由探索14项);青年人才项目54万元(9项);重点项目206万元(15项);软科学项目24万元(5项);重大专项首席1人,重大专项专题项目3项,2050万元;科技支撑配套项目35万元,1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万元,1项。另2007年该校获省经贸委资助共5项(含与企业合作申报),资助额达250万元,其中一项为福建省新能源产业技术开发基地建设(100万元);省发改委资助6个项目共80万元,其中包含首次在该校实施的小发明小创造项目4项40万元;省教育厅2个项目共14万元;19个项目获得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第一批立项,其中17个为科技项目,2个为软科学项目,资助金额为222.5万元;特种材料实验室的《高性能连续陶瓷纤维制备平台》获得厦门市1500万元的无息贷款资助。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焦念志教授凭借其在海洋微型生物生态学研究上的创新性成果而获厦门科技最高奖。
  3、推进成果转化。
  今年该校共有100多项目参加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参展,项目主要涉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现代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等高新技术产业,“太阳能多晶硅1661系列研究”等10多项优秀成果项目上台签约,达成合作意向项目20多项。二、以产学研结合推动成果转化。
     
厦门大学海岸

4、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体系和科技成果调研推广机制。
  2007年,公司在前几年努力的基础上,建立了技术发明人及所在院系所、科研管理部门、成果转化部门密切沟通、团结协作的链接关系;建立并及时更新、完善该校数百项应用型科技成果资料库;建立与包括院士在内的200多位科研人员、国家、省、市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及学校相关院系、研究机构联系沟通的长效机制。
  5、逐步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体系。
  在履行成果转化职能的过程中,资产公司十分重视学校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工作,每项成果在转化前都能严格按照制度化的程序组织专家论证、进行无形资产评估等。在近年来所转化的科技成果中,除技术转让、折价入股外,资产公司代表学校与社会企业所签署的一系列技术开发合同均明确约定,双方履行合同所产生的研发成果及相关知识产权归属,厦门大学为第一申请人和知识产权的第一署名单位。
  (三)积极参与决策咨询服务与文化强省建设
  2007年,学校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实力雄厚的优势,整合力量,深入开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研究,密切配合省委省政府及市县重大决策开展调研,立足海西发展大局,创新思路,服务决策,推动发展。创新思路、服务决策,在海西发展中发挥重要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促进海西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文化发展。截止12月上旬,2007年度该校教师共承担了研究与海西有关的项目共150多项,科研经费达到600多万元。
  1、为省市政府及企业提供战略规划参考。
  2、为海西经济建设献言献策。
  3、为海西社会发展献言献策。
  4、为繁荣海西文化建设做贡献。
  (四)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工程
  2007年,学校紧紧抓住国家人才工程建设和“211工程”特别是“985工程”建设,大力推进“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实施,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层次、素质,取得了突出成绩。
  (五)扎实推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1、积极组织教学名师培育工程。
  2、加强本科教学的教学团队建设工程。
  3、扎实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工程。
  4、突出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培养,启动了厦门大学创新性实验计划。
  5、积极推进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工程。
  6.主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推进特色专业建设工程。
  7.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改革工程。
  8.突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启动新一轮教学计划修订。
  9.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继续实施三学期、主辅修制、导师制等教学质量改革措施。
  10.举办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加大青年教师教学培养与培训。
  11.以教学质量核心,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教学评估的长效机制。
  12、重视发展专业学位教育,为“海西”提供大批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支撑地方的智力需求。
  13、重视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增强为“海西”的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
  (六)搭建对台交流与合作平台
  1、该校目前台生的基本情况。
  2、推动该校与台湾地区高校建立校际关系。 
  3、2007年举办或与台湾学术单位合办学术会议十多次,涉及两岸关系、经济、管理、法学、高等教育、公共事务、化学化工、海洋环境、生命科学、工程建筑等学科,双方共同探讨两岸热点问题。
  4、加大台湾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 
  5、加强与台湾各界交流工作。
  厦门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福建省唯一的大学出版社。2009年该社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一级出版社,也是福建省唯一的一级出版社。
  《厦门大学学报》创办于1926年,1945年停办,在王亚南校长筹划下于1952年复刊,是新中国第一家复刊的高校学报,对全国高校学报复刊起到了推动作用。根据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委托陕西师大图书馆所做的高校文科学报摘转率统计表,该刊近五年(1999-2003年)的平均摘转率在全国近千家文科学报中名列第一,其中2001年第二,2002年第一,2003年第二。先后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选用期刊、国家新闻出版署评定的中国期刊方阵、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评定的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首批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
  厦门大学附属单位: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 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 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厦门大学附属音乐学校 厦门大学附属演武小学
编辑本段选择厦大  1、厦门大学是当今中国著名大学中唯一的一个没有通过人为的行政合并实现规模扩张的大学,也是为数极少的没有通过野蛮扩招(尤其是研究生扩招)实现低水平扩张的大学之一,是具有80年以上历史的大学中唯一一个没有改名的大学。“不求最大,但求最好”是厦门大学旗帜鲜明的办学宗旨,精英教育是厦门大学一脉相承的教育理念。这种注重内涵发展、强调教育质量的精品意识和负责任的态度在中国大学中极其罕见。   
厦门大学

2、选择一所大学,要看它的历史和沉淀。一所没有历史的大学注定是缺乏底蕴、气质、品位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快餐式大学。厦门大学建立于解放前的1921年,校主是陈嘉庚,历代教育大家和学术名流,如鲁迅、林语堂、陈景润、余光中等不胜枚举,从历史的角度讲,厦门大学从一开始就卓尔不凡,站在一个极高的起点上。早在八九十年代,中国的名牌大学很少的时候,厦门大学就以它的历史积累成为其中之一。所谓大学之"大”,是指内涵之博大,而不是规模之巨大。2007年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厦门大学是唯一获得两项自然科学奖的高校。2007年4月20日揭晓的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国内人文社科领域最高层次的奖项),厦门大学一等奖数以及一二等奖合计数排在北京大学之后,位居第二,一二三等奖合计总分则仅次于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一同位居第三。厦门大学是中国社会科学的五强之一。2005年,在教育部组织的高校教学工作评估中,厦门大学以全国高校唯一的19项全优的成绩高居第一。2006年,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厦门大学发表演讲并被授予名誉法学博士学位。在此之前,连战在北京大学,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清华大学,新党主席郁慕明在中国人民大学发表过演讲。由此足可见厦门大学在海内外的声誉、影响力、政治地位和所处的高级层次,以及厦门大学法学院的卓越实力,试问国内有几所大学有这等资格?
  3、“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是厦门大学的校训,综观当今中国大学之校训,大多相互雷同,没有创新,厦门大学的校训是中国大学中最美、最耐人品味的校训。校训是一所大学精神气质的写照,一个好的校训将始终使一所大学保持高雅脱俗的精神高度,并指引它骄傲地前行。
  4、厦大名师云集、精英荟萃,在厦大学习工作过的两院院士近60人,现有两院院士22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7人,博士生导师458人,列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8人,列入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5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1人、讲座教授9人;有2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 厦大校友遍布天下,政界领导、商界能才、学术大家、社会精英,可谓群星璀璨。校友捐赠是厦大充沛的资金来源,是厦大硬件发展的强大保障,更重要的是,校友代表着丰富的社会资源,校友对厦大的贡献不只是物质方面,智力贡献、人脉神通更是重要。校友代表着一个大学的生产力,代表着这个大学的社会支持、社会影响、社会地位,校友资源可变成教育资源、文化资源和学术资源。校友是大学与社会之间沟通的桥梁,维持着大学对社会的控制力。2006年厦门大学85周年校庆之际,余光中先生专程从台湾赶来参加母校校庆,有6名诺贝尔奖得主为厦大学子做学术讲座,包括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伯克利大学、加州理工学院、日本东北大学等世界名校在内的国外40余所大学的1校长、副校长前来参加厦大校庆和中外大学校长论坛。
  5、厦大校园之美,已是人所共知,校园依山傍海,有“海上花园学府,中国南方之强”之称,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校园,“环境育人”的理念在厦大体现得淋漓尽致。“侨、台、特、海”是其独特的区位优势。 
  6、厦大的招生规模正合适,不多不少。既能保证有实力者考上厦门大学的必然性,又能保证培养质量和就业率。厦大各专业,优势专业很优,其他专业不差,选择厦大的各种专业,只要适合你的兴趣,都不会令你失望。以法学院为例,国际法领袖全国,民法、刑法等也是南方最强。十分重要的一点是,同北方大学林立、毕业生众多、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况相比,南中国沿海名牌大学很少,屈指可数,不过厦大、浙大、中大而已,但南中国沿海发展机会却更多,特别是厦大的优势学院,如法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等同专业毕业生相对较少,但面对的就业地域空间却很广阔,这就使得就业有了更大的保证。   
美丽的厦门大学

7、厦门是经济特区、全国文明城市,厦门是世界上最适合人类生活的城市之一,素有“海上花园”、“海上明珠”的美称,是中国著名的海港风景旅游城市,以独特的地域文化、秀丽的自然景观、四季如春的海洋性气候、日新月异的现代化进程、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厦门获得过“联合国人居奖”、 “ 国际花园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 “最佳合作城市”等荣誉,是国内获得城市荣誉最多的城市。1985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到厦门时曾称赞,厦门是他38年遍访的全世界上百个城市中最美的一个。在2005 年3 月公布的中国200 个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厦门市位居第九。
  8、厦门是台湾海峡西岸中心城市,是中国现代化水平和发展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现在国家已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在港澳回归以后,台湾问题已成为提上日程的最重大、最紧迫的问题,厦门在解决台湾问题方面是最重要的前沿城市,具有无可比拟的核心地位。时势造英雄,社会与国家的变革才能为有志青年提供建功立业的广阔平台和无限机会!
  厦门大学是中国当之无愧的名牌大学、一流大学,是中国最具特色的大学之一,是一所负责任的、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有发展前途、发展后劲的大学,是中国最值得优秀青年报考的大学之一。选择厦大将是你一生无悔且庆幸的选择。
编辑本段著名校友  李光前 爱国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陈嘉庚的大女婿,从1927年到21世纪,李氏家族持之以恒地支持厦大建设。
  鲁迅 思想家、厦大文学院教授
  林语堂 学者、翻译家、厦大文学院院长、教授
  余光中 诗人、散文家、厦大客座教授、1948-1949年在厦大就读
  易中天 文化学者、厦大教授
  杨振宁 厦门大学名誉教授
  李政道 厦门大学名誉教授
  李远哲 厦门大学客座教授
  连战 厦门大学名誉博士
  李敖 厦门大学终身教授
  卢嘉锡 中国科学院院长、院士、化学家、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厦大教授、副校长
  萨本栋 厦门大学校长(第一任国立厦门大学校长)、物理学家、电机工程专家、教育家、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总干事
  王亚南 厦门大学校长、中国翻译资本论第一人、经济学家、翻译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福建省政协副主席
  汪德耀 厦门大学校长、细胞生物学家、教育家,在厦大开创性地创办了中国高校史上第一个航空工程、机械工程、海洋学、国际贸易、南洋经济研究等系科
  傅鹰 厦大教授、教务长兼理学院院长、物理化学家、中国胶体化学奠基人、北大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林惠祥 厦大教授、人类学家,厦大历史系主任,创办中国第一个人类博物馆,厦大26届
  唐世凤 厦大教授、1946年创建了中国最早的海洋学系及海洋研究所
  伍献文 动物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
  陈景润 数学家、中科院院士
  谢希德 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物理学家、上海市政协主席
  柯召 四川大学校长、名誉校长、中科院院士、数学家
  邓从豪 山东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物理化学家
  曾呈奎 海洋生物学家、国际藻类学会主席、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曾融生 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学部)、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
  曾邦哲 WABSE(国际协会)创始人
  刘再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
  阙端麟 浙江大学教授、中科院士
  陈宜瑜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理事长
  张存浩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主任
  闵桂荣 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
  吴亮平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民经济部部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上官世盘 西昌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部长、少将、厦大物理系毕业
  葛文勋 第一、二届国际传感学会主席、CASE大学传感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朱伯舜 美国纽约《华美日报》社董事长、美国共和党亚裔总党部共同主席兼台湾支部主席
  李景昀 医学家、奥克拉荷马大学解剖学系主任
  吴伯雄 美国伯明翰大学电子计算机中心主任
  林幼堃 美国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讲座教授、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结构动力学家
  李小加 摩根大通中国区主席,港交所行政总裁
  万建华 中国银联董事长兼总裁、上海国际集团总裁、副董事长,厦大财金系本科毕业,厦大兼职教授
  董文标 海通证券董事长兼总裁、民生银行董事长兼行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厦大财金系毕业
  梁玉堂 民生银行董事、副行长,厦大财金系本科毕业
  黄涤岩 中国银行副董事长兼港澳管理处主任,厦大会计系53届
  李礼辉 中国银行副董事长兼党委副书记、行长、厦大经济系财政金融专业73级
  王永利 中国银行副行长,厦大财金系毕业
  李仁杰 兴业银行行长 兰荣 兴业证券董事长
  王开国 海通证券董事长、中国证券业协会副会长
  黄辉 毕马威管理咨询(后更名为毕博管理咨询)全球执行副总裁,均瑶集团公司CEO
  张必贻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厦大经济系会计专业毕业
  陈国钢 中化集团公司总会计师,厦大会计学博士88届
  庄汉水 菲律宾实业家、慈善家
  邵建寅 菲律宾实业家、慈善家
  黄克立 香港实业家
  黄保欣 香港塑胶商会会长、香港立法局议员、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
  翁心桥 原厦大副校长,新华社香港分社科教部部长
  黄望青 新加坡驻日大使
  陈共存 陈嘉庚之侄,厦大肄业,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名誉会长
  徐世民 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全国政协委员
  蔡悦诗 泰国华人实业家、厦大泰国校友会永远荣誉主席,厦大教育系1949年毕业
  何宜慈 台湾新竹科技园区创办人
  沈觐泰 台湾“石油之父”、中油公司创办人、总经理
  陈振华 台湾电力公司总经理
  刘诗华 台湾电信总局局长
  严启昌 台湾公路局局长
  杨延英 台湾公路局总工程师
  陈树勋 台湾中国钢铁公司创办人
  陈俊德 台湾中国钢铁公司创办人
  夏荷生 台湾邮政总局局长
  傅百屏 台湾税务局局长
  张克辉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全国台联会长、厦大经济系肄业
  孙亚夫 海协会副会长、国台办副主任、厦大历史系本科毕业
  张高丽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厦大经济系计划统计专业65级本科(65-70年)
  张铭清 海协会副会长、厦门大学传播学院院长
  范丽青 新华社高级记者、中国大陆第一个常驻台湾的记者、国台办新闻局副局长、厦大中文系79级本科
  何立峰 天津市委副书记、原厦门市委书记、厦大经济系财政金融专业78级、财金系财政学博士88届
  邱晓华 原国家统计局局长、高级统计师、厦大经济系计划统计专业78级本科
  朱崇实 厦门大学校长、经济法学家、厦大经济系78级、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85届
  吴宣恭 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兼副校长、经济学家、厦大外文系51届
  朱之文 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厦大经济系财务会计专业78级
  林祖赓 厦门大学校长、电化学家、厦大化学系56届
  田昭武 厦门大学校长、电化学家、中科院院士、厦大化学系49届
  王洛林 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兼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常务副院长兼党组副书记、中共中央委员、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蔡启瑞 厦门大学副校长、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物理化学家、1937年毕业于厦大化学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委员
  吴新涛 中科院院士、农工党福建省委会主委、福建省科协主席、福建省政协副主席、2009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获得者,厦大化学系60届
  黄金陵 福州大学校长、集美大学首任校长、福建省科协主席,厦大化学系55届,毕业后留校任教
  陈传鸿 厦门大学校长、党委书记,仰恩大学校长,1958-1960年在厦大物理系学习
  王豪杰 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厦大化学系64级本科,厦大校友总会理事长
  潘世墨 厦门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厦大哲学系77级本科,厦大校友总会副理事长
  赵玉芬 厦门大学教授、有机化学家、中科院院士、俄罗斯国际科学院外籍院士
  陆文虎 总政艺术局局长、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少将、钱钟书研究专家、厦大中文系硕士82届
  罗扬才 厦大第一个党支部书记、厦大第一个革命烈士,1924年考入厦大预科,1925年升入教育系
  蔡光举 黄埔一期学生,1922年考入厦大,第一次东征牺牲,追赠少将
  潘懋元 厦大副校长、教育学家
  邓子基 厦大教授、财政学家、厦大经济研究所研究生52届
  葛家澍 厦大教授、经济学院首任院长、会计学家、厦大会计学系45届
  余绪缨 厦大教授、中国现代管理会计学科奠基人、厦大会计学系45届
  钱伯海 厦大教授、统计学家、经济学院院长
  张亦春 厦大教授、经济学院院长、金融学学术带头人
  张馨 厦大教授、经济学院院长、财政学家
  吴世农 厦大教授、MBA中心主任、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副校长、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厦大计划统计系78级本科
  张乾二 厦大教授、中科院物构所所长,厦大化学化工学院院长,中科院院士,厦大化学系47级本科,1954年研究生毕业
  傅依凌 厦大教授、历史系主任、明清史和社会经济史学家
  韩国磐 厦大教授、专门史(中国社会经济史)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厦大历史系45届
  郑兰荪 厦大教授、纳米研究中心主任、中科院院士、民盟中央副主席、福建省政协副主席,厦大化学系78级本科
  田中群 厦大教授、中科院院士,厦大化学系78级本科
  黄本立 厦大教授、中科院院士、化学家
  万惠霖 厦大教授、中科院院士、化学家
  唐崇惕 厦大教授、中科院院士、生物学家,厦大生物系54届
  林鹏 厦大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植物生态学家,厦大生物系55届
  施建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1984年厦大经济学院研究生毕业、厦大统计专业经济学博士01届
  裘宗舜 江西财经学院副院长、代院长,会计学家、会计信息论奠基人之一,厦大44届会计系
  施正铿 青岛海洋大学书记、校长,1952年考入厦大,1956年毕业青岛山东大学 方宗熙 山东海洋学院副院长、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厦大生物系36届毕业
  王屏山 华南师范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广东省副省长、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厦大无线电系48届
  邓力平 厦大教授、经济学院副院长、厦门国家会计学院院长、福建省政协副主席、厦大78级经济系外贸专业本科、厦大经济学硕士84届
  苏文金 厦大教授、集美大学校长,厦大生物系78级
  陈春声 中山大学副校长、历史系教授,厦大历史学博士89届
  王伟廉 汕头大学副校长、厦大教育学博士90届
  杨斌 闽江学院院长,厦大财金系79级本科,硕士、博士
  高浩其 宁波工程学院院长,原厦大科研处处长
  王瑞芳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院长,厦大经济学系82届
  陈甬军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原厦大研究生院副院长,厦大经济学博士
  黄少安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院长、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厦大经济学博士
  陈安 厦大教授、法学院院长、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会长、厦大法律系50届
  张帆 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文学研究所所长、院长、民进中央副主席、福建省政协副主席、厦大中文系78级本科
  许怀中 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文化厅厅长、党组书记,厦大教授。福建省文联主席、鲁迅研究专家、厦大中文系52届
  杨春时 厦大中文系教授,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
  苏增添 福建省副省长兼任福州市委副书记、厦大经济系世界经济专业经济学硕士(在职)
  李川 福建省副省长、厦大经济系世界经济专业经济学硕士(在职)
  陈桦 福建省委常委、副省长、教育工委书记、厦大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78级本科
  汪毅夫 福建省副省长、台盟中央常务副主席、厦大台湾研究院研究员
  谢先文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厦大经济系68届
  潘心城 福建省副省长、毕业于厦大经济系
  徐谦 福建省委常委兼省委政法委书记、省人大副主任、厦大经济系财政金融专业79级本科
  朱亚衍 福建省人大副主任、省委常委兼秘书长、副省长、厦门市市长,毕业于厦大经济系
  杜明聪 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毕业于厦门大学哲学系
  何少川 福建省委副书记兼省委党校校长,福建省政协副主席、厦大中文系59届
  李连宁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常委、厦大法学院民法专业法学硕士85届
  俞可平 中央编译局副局长、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政治学学者
  许又声 国务院侨办副主任
  黄立圻 江西省政协副主席,农工民主党中常委、农工民主党江西省委员会名誉主委,厦大45届毕业
  方上浦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厦大经济系78级本科
  董大胜 国务院审计署副审计长兼党组成员、厦大财政金融系财政学专业经济学博士
  孙宝厚 国务院审计署总审计师兼党组成员、厦大会计系会计学专业经济学博士
  张通 财政部部长助理兼党组成员、厦大经济学院财政学专业经济学博士
  谢鸿光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厦大计统系毕业
  徐一帆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厦大计统系78级本科
  曾丽瑛 国家粮食局副局长,厦大77级本科
  陈荣书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兼党组成员、厦大数学系数学专业77级
  李建国 福建省漳州市市长、泉州市市长、厦大历史系73级
  黄志光 广东省汕头市委书记兼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厦大工商企业管理研究生班
  刘昆 广东省财政厅厅长,1982年毕业于厦大经济系财政金融专业
  陈修茂 厦门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厦大中文系75届
  江曙霞 厦大教授、厦门市副市长、厦大经济系财金专业78级本科、硕士、金融学博士
  李锋 广东省深圳市委常委兼常务副市长、厦大经济系财政金融专业78级本科
  吴培文 厦大教授,艺术教育学院院长、歌唱家
  陈培爱 厦大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参与创建中国大陆高校第一个广告专业、厦大中文系毕业
  曾晶 厦大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2001年央视挑战主持人铜奖,央视科教频道讲述栏目兼职主持人,1999年获厦大新闻传播系硕士
  陈伟鸿 2001年央视挑战主持人铜奖,央视2套对话栏目主持人,2000年获厦大新闻传播系硕士
  杨锦麟 凤凰卫视主持人,厦大历史系毕业
  北村 作家,厦大中文系81级本科
  赖军 共青团福建省委书记,厦大经济系86级本科
  陈冬 共青团福建省委书记、福建省漳州市市长,厦大货币银行学专业经济学硕士(在职)
  雷春美 共青团福建省委书记、福建省南平市市委书记,厦大货币银行学专业经济学硕士(在职)
  张曦 香港骏华投资集团董事会主席、厦大国贸系86级本科、2009年校庆捐资3千万元。
  王菲 著名歌手。1987年考上厦门大学生物系,后因父亲决定移民香港,故未上。
  林峰 香港歌手和演员,在96届建筑系读过一年
影视取景  2009年热播的湖南卫视自制偶像剧《一起来看流星雨》在厦门大学等高校取景。
  纪念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同名电视连续剧在厦门大学芙蓉宿舍、物理馆等地取景拍摄其学生时代。
  2010年,由张纪中导演的《空姐日记》也在厦门大学芙蓉一宿舍等地取景。
近年厦门大学录取分数线
  • 录取分数线
  • 专业分数线
高考科目: 生源地: 年份:


年份
最低
最高
平均
投档
录取人数
录取批次


2009566619590--24本科一批2008548610574--21本科一批2007552621585--23本科一批2006558605585--23本科一批2005493586539--24本科一批2003----------不详2002477--------不详2001490--------不详
专业大类
专业小类
专业名称
最低
最高
平均


暂无数据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9 03:20 , Processed in 0.447113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