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
汉族。
临川人(今江西省
抚州市区
荆公路邓家巷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
王安石(1021年1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介甫,晚号半山,世称:王荆公;又谥号为“文” 称王文公。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区荆公路邓家巷人)。仁宗庆历进士。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 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神
王安石画像雕像图片集萃(20张)
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
在文学中具有突出 成就。他一生写了不少深刻反映人民疾苦和社会问题的作品。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有的风格遒劲有力,精辟精绝,有的风格雄健峭拔,修辞凝练,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对后来宋诗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著有《
临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名益,字损之,曾为
临江军
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
庆历二年(1042年)登
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
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
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
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
江宁府,旋召为
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
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
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与“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并称为“
唐宋八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