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家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交游。在他所处的时代,南宋王朝和金朝南北对峙,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复杂。战争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使姜夔感到痛心,但他由于幕僚清客生涯的局限,虽然为此也发出或流露过激昂的呼声,而凄凉的心情却表现在一生的大部分文学和音乐创作里。庆元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一生布衣,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等。
姜夔(jiāng kuí 1154-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又号石帚。汉族,
饶州鄱阳(今
姜夔
[1]
江西
鄱阳县)人。
南宋词人。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早有文名,颇受
杨万里、
范成大、
辛弃疾等人推赏,以
清客身份与
张镃等名公臣卿往来。人品秀拨,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工诗词、精音乐、善书法、对词的造诣尤深。有诗词、诗论、乐书、字书、杂录等多种著作。
主要作品 今存词八十多首,多为记游、咏物和抒写个人身世、离别相思之作,偶然也流露出对于时事的感慨。其词情意真挚,格律严密,语言华美,风格清幽冷隽,有以瘦硬清刚之笔调矫
婉约词媚无力之意。代表作《
暗香》、《
疏影》,借咏叹
梅花,感伤身世,抒发郁郁不平之情。
王国维《
人间词话》说:“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党无言外之味,弦外之 响。”其《
扬州慢》(淮左名都)是较有现实内容工作,它通过描绘金兵洗劫后扬州的残破景象,表现对南宋衰亡局面的伤悼和对金兵暴行的憎恨。词中“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
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几句颇受人们称道。他晚年受辛弃疾影响,词风有所转变,如《
永遇乐》(云隔迷楼)、《汉宫春》(云日归欤)等,呈现出豪放风格。《
白石道人歌曲》中有十七首自度曲,并注有旁谱,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南宋乐谱资料。姜夔上承周邦彦,下开
吴文英、张炎一派,是
格律派的代表作家,对后世影响较大。其诗初学
黄庭坚,后学晚唐
陆龟蒙,虽精心刻意词句,但较少纤巧之痕,诗风清妙秀远,如《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首等。所著《诗说》颇有独到见解。生平详见
夏承焘《姜白石编年笺校》等。有《白石道人歌曲》、《
白石道人诗集》、《诗说》、《
绛帖平》、《
续书谱》和琴曲《古怨》。
[2]
合肥情事 白石生平有一段情事,铭心而刻骨,常于其文字中露出鳞爪,而总是语焉不详。半个世纪前,夏承焘先生细细寻绎勾沉,终于使这段情缘较为完整地浮出水面。大致的情况是,姜白石早年曾客居合肥,与一对善弹琵琶的姊妹相遇,从此与其中一位结下不解之缘,却因白石生计不能自足而不得不游食四方,遂无法厮守终老。姜白石诗中提及此一情事的,只有《送范伯讷往合肥》绝句三首,而他的词中,据夏承焘先生的研究,与此情有关的有二十二首之多,占其全部词作的四分之一,足见其萦心不忘。前人多因不晓本事,常常责其费解,王国维甚至有“白石有格而无情”之讥评。可事实上,白石用情之专之深,在两宋文人中只有陆游差堪比拟。这也使得他的词具有极为感人的品质,诚如夏承焘先生所说的,“在唐宋情词中最为突出”。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