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1896.12.7~1945.9.17) 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沉沦》、小说《
迟桂花》等。
郁达夫通五门外语,分别为日语、英语、德语、法语、马来西亚语。
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七岁入私塾。九岁便能赋诗。
1908就读于
富阳县立高等小学。
1910年考入杭州府中学堂(与
徐志摩同学),后又到嘉兴府中学堂和美国教会学堂之江大学预科等校学习。
1911年起开始创作
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2年考入浙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
。
1914年7月入
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后开始尝试
小说创作。1919年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
1921年6月,与
郭沫若、
成仿吾、
张资平、
田汉、
郑伯奇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
创造社。7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沉沦》问世,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
1922年3月,自东京
帝国大学毕业后归国。5月,主编的《创造季刊》创刊号出版。7月,小说《
春风沉醉的晚上》发表。
1923年至1926年间先后在
北京大学、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
1926年底返沪后主持创造社出版部工作。《洪水》半月刊,发表了《小说论》、《戏剧论》等大量文艺论著。
1926年3月16日,郁达夫、成仿吾、冯乃起等一群年轻孤傲的创造社作家发起创刊了自己的刊物《创造》,用以发表他们自己的文学主和实验作品。郁达夫在发刊词中说:
天地若没有合拢来的时候,人生的缺陷,大约是永远地这样的持续过去的吧!
我们过去的努力,虽不值得识者的一笑,然而我们的一点真率之情,当为世人所共谅。再出月刊的原因,就是因为(一)人世太无聊,或者做一点无聊的工作,也可以慰藉人生于万一。(二)我们的真情不死,或者将来也可以招聚许多和我们一样的真率的人。(三)在这一个弱者处处被摧残的社会里,我们若能坚持到底,保持我们弱者的人格,或者也可为天下的无能力者、被压迫者吐一口气。
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在
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
1930年3月,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12月,小说《迟桂花》发表
。
1933年4月移居杭州后,写了大量山水游记和诗词。
1936年任福建省府参议。
1938年,赴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并在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
1938年12月至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等报刊副刊,写了大量政论、短评和诗词。
1942年,日军进逼新加坡,与
胡愈之、
王任叔等人撤退至
苏门答腊的巴爷公务,化名赵廉。
1945年在苏门答腊失踪,关于其死亡的推测最早出于胡愈之的文章,胡文中推测郁达夫是为日本宪兵所杀害。建国后此一推论基本被延续下来,在1985年郁达夫的纪念会上,日本学者玲木正夫提出郁达夫系由日本宪兵掐死在森林里的观点,但是其对“凶手”却用英文字母表示,似嫌证据不足。此外还流传着其他的看法,如郁达夫系由印尼游击队杀害(郁达夫曾当过日本宪兵队的翻译)。故现在在学术界郁达夫只能谨慎地称为是失踪,而不能武断地认为其为日本宪兵杀害。
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并曾赴台儿庄劳军。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国,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1945年8月29日,在苏门答腊失踪,终年四十九岁。因在南洋从事抗日活动,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
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的一生,胡愈之先生曾作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