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寅初(1882—1982),男, 汉族人(“回族说”为误传,详见词条内辨析),
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人口学家。新中国建立后,他曾担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
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校长等职。1957年因发表“新人口论”方面的学说而被打成
右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以平反。他一生专著颇丰,特别对中国的经济、教育、人口等方面有很大的贡献。
马寅初,汉族(据浙江省嵊县
谷来镇马村《马氏宗谱》记载,嵊州马姓
马寅初
应该是唐代大书法家
虞世南的后裔,后来改姓“马”,与回族马姓无关),出生在
浙江省嵊县浦口镇。1901年考入
天津北洋大学(今
天津大学)选学矿冶专业。1906年赴
美国留学, 先后获得
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和
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14年回国,先后在
北洋政府财政部当职员、在
北京大学担任经济学
教授。1919年任北大第一任
教务长。1921年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更名
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
南京大学)分设上海商科大学,马寅初任上海商科大学(现
上海财经大学)第一任教务
主任,曾兼任中国银行总司券(总发行人)等职。1927年到浙江财务学校任教并任浙江省省府
委员。1928年任南京政府立法委员,1929年后, 出任财政委员会
委员长、经济委员会委员长,兼任南京中央大学、陆军大学和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38年初,任
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兼教授。1940年12月6日被
蒋介石逮捕。1946年9月,到上海私立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任教。1949年8月,出任
浙江大学校长,并兼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等职,1960年1月4日,因发表《
新人口论》被迫辞去北大校长职务。1979年9月,平反后担任北大名誉校长,并重新当选为第五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81年2月27日,当选为
中国人口学会名誉会长,1981年3月29日,当选为中国经济学团体联合会第一届理事会
顾问。主要著作有:《通货新论》《战时经济论文集》《我的经济理论
哲学思想和
政治立场》《中国国外
汇兑》《中国
银行论》《中国
关税问题》《
资本主义发展史》《中国经济改造》《经济学概论》、《新人口论(重版)》
马寅初(左)与周恩来总理(中)
《马寅初经济论文集(上、下)》等。 1993年8月获首届中华人口奖“特别荣誉奖”。
早在50年代初,他就注意并开始研究中国
人口增长过快的实际问题。在著名的《新人口论》中,较系统的论述了
中国的人口问题。提出了“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命题,认为1953~1957年,中国人口很可能已超过1953年
人口普查得出的年增殖率为20‰的结果。如果按1953年统计的20‰的增殖率估算, “三十年后同实际的人口数字一比, 就会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了”。并分别从加速积累资金、提高
科学技术、提高
劳动生产率和人民的
物质文化水平以及增加工业原料等方面,对控制人口的必要性、迫切性进行了论述:①人口增长与资金积累的矛盾。他认为,因为中国人口多,
消费大,所以积累少,只有把人口控制起来,使消费比例降低,才能多积累资金;②搞
社会主义,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多搞大
工业,搞
农业电气化、
机械化,然而,为安排好多人就业,就不得不搞中小型工业,农业搞低效率劳动,实际上是拖住了高速度
工业化的后腿;③和工业原料的矛盾。大办
轻工业可以有效地积累资金,但是轻工业原料大多数来自农业。由于人口多、
粮食紧张,就腾不出多少地种诸如棉花、蚕桑、大豆、花生等
经济作物。同时,也由于农产品出口受到限制,就不能进口很多的
重工业成套设备,影响了重工业的发展;④全国人均不到3亩
耕地,大面积
垦荒短期内又做不到,“就粮食而论, 亦非控制人口不可”。他尖锐地指出,控制人口实属刻不容缓,不然的话,日后的问题益形棘手,愈难解决。政府对人口若再不设法控制,难免农民把一切恩德变为失望与不满。他提出了定期举行人口普查,把人口增长纳入第二个、第三个五年计划的
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