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沈尹默

[复制链接]

560

主题

0

听众

561

积分

乡侯

Rank: 3

乡约币
1173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4-2-12
注册时间
2010-12-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liu891224 实名认证  发表于 2011-1-15 16:37:1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右任)”之称。著名文学家徐平羽先生,谓沈老之书法艺术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已故全国文物鉴定小组组长谢稚柳教授,认为:“数百年来,书家林立,盖无人出其右者。”已故台北师大教授,国文研究所所长林尹先生赞沈老书法“米元章以下”。
1883年1971年),原名君默,字中、秋明,号君墨,别号鬼谷子,浙江湖州人,著名的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
沈尹默书法

。早年二度游学日本的沈老,归国后先后执教于北大、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同办《新青年》,为新文化运动的得力战士。陈独秀曾批评沈尹默“字则其俗在骨”,因此两人关系不佳。1925年,在“女师大风潮”中,沈老与鲁迅、钱玄同等人联名发表宣言,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后由蔡元培李石曾推荐,出任河北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等职。1932年,因不满政府遏制学生运动、开除学生,毅然辞职,南下上海,任中法文化交换出版委员会主任。抗战开始,应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之邀,去重庆任监察院委员,曾弹劾孔祥熙未遂,不满政府之腐败,胜利后即辞职,卜居上海,以鬻字为生,自甘清贫,足见沈先生高风亮节。
台湾大学教授傅申先生在《民初帖学书家沈尹默》一文中,有“楷书中我认为适合他书写的,还是细笔的楮楷,真是清隽秀朗,风度翩翩,在赵孟頫后,难得一睹。”已故浙江美院陆维钊教授评沈老书法时,云:“沈书之境界、趣味、笔法,写到宋代,一般人只能上追清代,写到明代,已为数不多。”
沈先生的书法理论著作,则多发表于1949年以后,1952年的《谈书法》,1955年的《书法漫谈》,1957年的《书法论》和《文学改革与书法兴废问题》,1958年的《学书丛话》,1960年的《答人问书法》,1961年的《和青年朋友们谈书法》以及《和青年朋友们再谈书法》,1962年的《谈中国书法》和《怎样练好使用毛笔字》,1963年的《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上》,1964年的《书法艺术的时代精神》和《二王法书管窥》,1965年的《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中》,1978年的《书法论丛》,1981年的《沈尹默论书丛稿》。沈老书法作品广泛流传于海内外,深得人民的喜爱。特别是1981年出版的《沈尹默书法集》,比较全面地收集了他二十岁以后的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反映了他书法嬗变的全过程。1999年的《沈尹默手稿墨迹》则为他的草稿书扎精品四十余件,以行草为主。近年来故居在海峡二岸收集到沈老书墓志铭八种,从1921年到1960年,横跨四十年,可以看到沈老楷书从北碑、唐晋风味演变到自成独特风格的过程。乃为研究沈氏碑帖及学书者临摹之范本。其中一种为沈老在1921年为蒋(中正先生)母王太夫人书墓志(现陈列于台北中正纪念堂)。孙中山先生为蒋母写祭文并书“蒋母之墓”四个大字。此帖碑即将付印

0.jpg (5.26 KB, 下载次数: 80)

0.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8 06:11 , Processed in 0.250347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