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迟
徐迟 (1914.10.15~1996.12.13)现代散文学家、
诗人、翻译,
浙江南浔人。原名商寿,生于一个教师家庭。曾就读于
苏州东吴大学文学院。他的夫人姓陈名松,与徐迟同为浙江
湖州市南浔人,1936年元旦于
上海结婚,生有二女二子。徐迟晚年曾与陈彬彬再婚,其后不久双方因不和而离婚。陈杉杉是电影演员
白灵的生母。
徐迟 (1914.10.15~1996.12.13)现代散文学家、诗人、翻译,浙江南浔人。原名商寿,生于一个教师家庭。
他1931年开始写诗﹐1934年开始发表诗作《寄》﹑《沉重的BUS》﹑《诗拔萃》等﹐后结集为《二十岁人》。
1936年起陆续发表散文《歌剧院及其它》﹑《贝多芬之恋》﹑《理想树》等﹐后收
徐迟
入《美文集》﹑《狂欢之夜》。徐迟早期创作受欧美
现代派影响。特别是他的诗作﹐追求意象的蕴蓄﹐节奏的跳跃﹐有些作品较为难懂。散文创作则因受
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影响﹐稍趋明朗﹐叙写细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徐迟创作勤奋。50年代的前七年﹐他两次到
朝鲜战场﹐4次去鞍钢﹐6次到长江大桥工地。诗集《美丽‧神奇‧丰富》﹑《战争‧和平‧进步》和《共和国的歌》﹐
特写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论文集《诗与生活》等﹐是他这一时期的创作收获﹔1957年至1960年的四年间﹐他担任《诗刊》副主编。1960年定居
武汉后﹐以主要精力从事
报告文学的创作﹐写成《火中的凤凰》﹑《祁连山下》﹑《牡丹》等作品。记述两个爱国知识分子
常书鸿﹑孙健初的《祁连山下》﹐发表后受到广泛好评。
1976年以后﹐徐迟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反映自然科学领域的生活﹐写出了《
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生命之树常绿》﹑《在湍流的涡漩中》等一系列反响强烈的作品。《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以及反映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刑天舞干戚》﹐曾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徐迟以诗人气质写报告文学﹐特别是写知识分子题材的作品﹐常能熔政论﹑诗和散文于一炉﹔结构宏大﹐气势开阔﹐语言华美而警策﹐独具风格。著作有《哥德巴赫猜想》(报告文学选)﹑《枯叶蝴蝶》 《徐迟散文选集》﹑散文集《法国﹐一个春天的旅行》﹐论文集《红楼梦艺术论》﹑《文艺和现代化》等。1996年底因患抑郁症而在
武汉同济医院跳楼自杀,震动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