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刘养锋

[复制链接]

560

主题

0

听众

561

积分

乡侯

Rank: 3

乡约币
1173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4-2-12
注册时间
2010-12-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liu891224 实名认证  发表于 2011-1-28 14:18:4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刘养锋(1894—1960)原名刘葆锷,镇原(今西峰)肖金镇人。生于耕读世家。少时赋性聪颖,敏而好学,博闻强记。6岁起由祖父教读《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读物,并临贴习字,寒暑不辍。11岁人私塾,拜邑廪生张省度和张吾三先生为师。上学第一天,先生戏出上联“马踏木桥如鼓打”,以试其才,他略加思索,对以“鸡啄铜盆似锣敲”。先生惊叹不已,又试其字,清秀工整,法度森严,连呼“神童”,遂收为得意门生,执经授义,甄陶七载。1911年,人乡间小学。1914年,考人兰州中学,深研国文,兼修英语,刻苦奋发,学业特优。毕业后,被甘肃省教育厅保送日本留学。1919年,东渡日本,先人东亚高等预备学校补习日语。1921年春,考入帝国大学政治经济系学习。他目睹日本“尊王攘夷”的法西斯教育和日人自视“大和”民族优秀,支那民族恶劣,尤其是“九段板”的靖国神社及“游就坂”的世界博物馆内陈列的中国男子吸鸦片,女子缠小脚的模型,以及大商店走廊下罗列的中国人拾大粪的、说书的等对我民族侮辱性的丑陋形象,激起极大愤慨,立志要振兴中华,洗雪国耻。7月,父亲去世,请假回国奔丧。1922年3月葬父后,又整装赴日,不意到河北石家庄遇匪,被抢一空,留学被迫中断,在银川任家庭教师,他坚持自修,朝起临池,晚必读贴,一有闲暇,即手持书卷,苦读不怠。

1926年9月,冯玉祥将军在五原誓师,发表宣言,倡导革命,养锋毅然投笔从戎,参加国民革命军,在吉鸿昌部十九师任政治处长兼秘书。因受军队中刘伯坚等共产党人的帮助和影响,他经常阅读革命书籍和进步刊物,思想发生转变。

1928年夏,养锋随吉鸿昌部队驻河北,奉命任河北省河间县县长,抑制地方豪强,整肃吏治,后随部队进驻甘肃陇南,接任碧口百货局长,整饬贪污,兴利除弊,触及地方士绅和一些上层军政人员的利益,多次受到上峰的严厉申斥。养锋概叹:“一介书生,处此纷纭复杂之社会环境,处处碰壁,一筹莫展,徒唤奈何!”1929年初,随军抵达宁夏中卫县。当天晚上召开军事会议,决定翌日拂晓进攻省城,攻克省城,“见回不留”。他深觉不妥,连夜草拟条陈,分析利弊,力劝吉鸿昌将军遵从冯玉祥总司令“五原誓师”时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的誓愿,收回“见回不留”的命令,建议攻克省城,“只问匪不匪,不问回不回”。吉将军接受建议,并派兵保护寺院,维护了民族团结,回民群众利益得到保护。随之,养锋代理宁夏省政府秘书长。1929年冬,在国民军大部队南下之际,养锋辞掉军职,改任宁夏教育厅长。

1933年秋他从宁夏回到平凉家中,在平凉中学任国文、英文教员。1938年初,应甘肃学院之聘,任学院训导长兼教授两年。因母病笃,养锋又回平凉,兼任中学课程。1941年,镇原县成立中学,地方人士请他出任校长,先生怀着一颗兴办教育,为国育才的热心,欣然应诺,四处奔走,筹款项,请教员,为造福桑梓不辞劳苦。期间,他关心民族兴亡,号召学生起来抗日,鼓动学生抵制日货,并带头销毁日货之事,在师生中传为佳话。

解放战争初期,因母亲年高,养锋回肖金老家,转入庆阳县立初中教书。1948年5月,人民解放军与胡宗南、马继援部在夏涝池大庙附近发生激战,他带领乡亲将受伤的解放军战士白长义等7名伤员抬回家中抢救。后转移古庙隐蔽,请医治疗,伤愈后,送返部队。他经常把外文报道的有关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真实消息,翻译成中文,讲给师生,揭露国民党的欺骗宣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积极参加士改运动,踊跃认购公债,志愿捐款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向学校捐赠许多珍贵图书,得到党和政府信任,被选为甘肃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为发展党的统一战线做了大量工作。1953年底,调任庆阳专署第三科(文教科)科长。1955年,庆、平两专区合并,任平凉专署文卫组副组长。虽公务繁忙,仍刻苦学习,到老手不释卷,精通英语、日语,尤爱古典文,读书至得意处,必击节吟哦,旁若无人,或拍案而起,家人皆惊。他长期坚持写读书笔记,对《楚辞》较深研究,和郭沫若有文字交往。著有《<离骚)笔笔》和《养锋诗寸隼》 作为 一名书法家,受其学识的陶涤,字迹颇有书卷气,清秀工整,内蕴深厚,博采众家之长,娴熟魏碑,笔力稳健。晚年主攻北魏《郑文公碑》,自成一格。有求字者,慷慨立予;逢年过节,求书对联者接踵,一连数天,虽脖颈疼痛,脚肿腿胀,仍挥毫疾书,笔迹遍及宁夏、陇东一带,不少名山宝刹多见其题碑墨迹,颇负盛名。书有《习字入门》和《临梁子云书列子语》等字帖及精写的碑匾楹联传世。

养锋作风简朴,为政廉明,公私有别,从不多花国家一分钱,就连理应享受的公费医疗也很少享受,有病总是自己去看,更不许家人到公费医疗所去看病,并教育子女:“个人患病,为什么要国家掏钱?真是莫名其妙!”1960年因病卧床诊疗多半年,后来住院治疗,用费甚巨,全部自付。垂危之时,再三告诫家人:“我把儿女拉扯大,医院欠款由他们设法去还,不够了可变卖家产,绝不要国家一文钱。我死后,衣食棺木等一切从简,绝不给国家添麻烦。”去世后,家人子女遵从遗愿,事简薄葬。养锋作为一名学者、书法家,思想进步、追求光明、克己奉公、情操高尚、深受后人敬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9 02:11 , Processed in 0.346780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