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阮文辉

[复制链接]

560

主题

0

听众

561

积分

乡侯

Rank: 3

乡约币
1173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4-2-12
注册时间
2010-12-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liu891224 实名认证  发表于 2011-1-28 14:38:1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几十年来,在甘肃省城兰州和陇原大地,有一位尊者的名字恐怕要比“各领风骚三五年”的这个“官”那个“长”的知名度要坚挺持久,而且有口皆碑的受到人们的普遍敬重和尊崇,他,就是兰州文化“金牌名片”之一的雕刻葫芦的传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阮文辉先生。
阮大师,1934年出生于河北省丰润县宋家营镇一书画世家,父母都是书画家,他4岁学画,6岁学书法,9岁学习古文诗词,10岁研习民间工艺,14岁开始独立艺术创作活动,20岁已闻名于世,他多才多艺,善中国画、漫画、书法、篆刻、泥塑、雕刻葫芦、烙画、陶艺、根艺、石艺等。他的微雕刻葫芦被列为国家级珍品并为国家珍宝馆收藏,手捏民俗泥人荣获全国一等奖。每两年一次的《甘肃省黄河奇石精品展》是以他的名字命名———“阮文辉石艺奖”。他是全中国96名被国家命名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之一。是有特殊贡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也是“甘肃敦煌文艺奖”获得者,被中央电视台列为“东方之子”专访播报过。
真正体会到阮文辉大师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对黄河文化的酷爱,是他在人民政协的参政议政舞台上。1993年至1997年间,他是甘肃省政协第七届委员,又恰巧被安排在“科教文卫界”的小组内,每次发言,阮文辉大师言必谈文化,书必写文艺,听他的发言简直就像听中国文化发展史一般,满腹经纶、学富五车,深入浅出但又高屋建瓴,精辟独到令人肃然起敬。同时他多次诤诤建言,提案上书,屡屡建议省上有关部门要大力重视文化大省内涵的挖掘整理和发扬光大。建议要突出丝路文化、黄河文化和本土民俗文化的特色,加大投入力度。他曾表示“要看一千年的文化去北京,看二千年的文化去西安,看三千年的文化到甘肃”的观点,让人听了为之一振。以他为倡议者的三份提案至今使人难以忘怀。两份是甘肃政协七届五次会议上提交的第484和257号提案:“建议给我省一些老艺术家授于荣誉称号”和“建议省政府设立‘青松奖’以表彰扎根甘肃为文学艺术作出奉献的老艺术家”,第三份提案是第258号提案:“建议省文化厅为表演艺术家录制艺术片”。记得当时在小组讨论时各位委员对阮文辉委员的建议齐声称赞,联名委员有:张祖模、苏平(花儿皇后)、周桦(中国“梅花奖”获得者)、苏琴兰(陇剧“枫洛池”女主角)、陆淑琦(国家一级演员、京剧“红灯记”铁梅的扮演者)、李西莲(省歌剧团“向阳川”女一号扮演者)、何鄂(国家级雕塑大师、“黄河母亲”的创作者)等。
阮文辉大师的微雕葫芦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享有盛名,其多枚微雕葫芦被列为国家级珍品,由珍宝馆永久收藏。宜兴宜湖建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艺术馆,馆内共展出他的500余件微雕作品、书画作品以及以紫砂为载体融诗书画印和雕刻技艺于一体的陶刻作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8 21:12 , Processed in 0.311708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