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平

[复制链接]

560

主题

0

听众

561

积分

乡侯

Rank: 3

乡约币
1173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4-2-12
注册时间
2010-12-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liu891224 实名认证  发表于 2011-1-28 14:49:3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高平,1932年4月24日生于北平,原籍山东济南市济阳县。曾就读于济南一中和济南师范。1949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政治部战斗剧社文学队。随即进军西北、四川、西藏。历任西南军区政治战斗文工团创作室研究生,西藏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创作组副组长,西藏军区政治部文化部文艺创作员,甘肃省歌剧团编剧,甘肃省文联专业作家,甘肃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系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正高)。出版有诗集《大雪纷飞》等14种,文艺评论集《致诗友》等2种,散文集《从西藏到东欧》等3种,长篇小说《雪域诗佛》以及歌剧《二次婚礼》,电视连续剧《贺龙》(合作)等。各类作品曾先后在西南军区,西藏军区,西藏,四川,甘肃,山东,宁夏等省区,第九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中国艺术节,中央文化部,中央电视台,诗刊社,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散文学会获奖计38次。辞条辑入《中国文学家辞典》,《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国诗歌大辞典》,《中国当代新诗史》,《中国文学发展史》,《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数十种辞书和史著。他的足迹遍及全国大部省区,并出访过欧,亚数国。作品已被译为英,俄,匈,罗马尼亚,马其顿文和藏文。现为甘肃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名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敦煌》诗刊名誉主编 。

高平:氤氲在西部的诗情

张明廉

在东部陇原漫游,你会看到,鬼斧神工的造化以浑成的黄土塑就的莽莽大山,其顶部大都不是尖的,而是平的;登上那些高高耸峙的平台,如在冬日,眼前就展现出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另一番气象万千的天地。陇原的高平,确是一道道令人心醉的风景。如果说,今日陇原的诗人群是我们诗国一片峥嵘的高原,就他们在诗坛上活跃的程度、影响的广泛及各具个性的风姿而言,并不夸张。老诗人高平,正是这片“峥嵘的高原”里一座坚实厚重的“高平”。

  我第一次对“高平”这个名字留下深刻印象,是20世纪50年代末。

  我们在山区“帮”农民编“民歌”,手边带着不少文学杂志。在1957年5、6月合刊号的《人民文学》杂志上,读到了他的长诗《大雪纷飞》,得到了我当时读文学刊物少有的一种心灵体验。只是那时这个名字已从我熟悉的《人民文学》、《星星》以及《红岩》等刊物上消失了;我不知道他已从一座倾注了自己纯挚的青春热情的高原到了另一座高原,更没有想到自己以后会来到同一座高原,并有缘结识写出《大雪纷飞》的诗人高平。现在看来,他的引人注目正在于他的独树一帜。在当时兴起的那股叙事诗创作热潮中,他以《大雪纷飞》为代表的叙事长诗独辟蹊径。长诗主人公不是当时要求大家都去效法的某种“英雄”人物,女奴央瑾在承受现实的阶级压迫剥削之外,更有一种精神上的痛苦和向往;一方面,央瑾悲惨的人生故事,是对农奴制度的揭露与否定,而同时,央瑾在沉重的人生跋涉中寻找情感归宿的精神诉求,又昭示着一种人的觉醒。央瑾现实人生故事的隐喻化,大大扩展了、深化了长诗的生活和思想蕴涵,使诗人的创造与当时追求叙事“现实化”、“史诗性”的时尚潮流清晰地区别开来;而另一方面,长诗采用的不是当时流行的民歌体或仿民歌体,而是自由体,诗人在学习藏族文化和民歌时选择的是一条“内化”的路,整部作品氤氲着诗人直接体验和理解了的藏文化特有的那种内涵和韵致,从而使一种看似“不讳的直言”的质朴的倾诉升华为灵魂的诗。这些曾引起《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著者注意并将之写入读书的作品,无可争辩地确立了诗人在当代叙事诗创作方面一种无法取代的位置;20世纪末以来有关的“文学大系”和多种“百年经典”的编选者对他这些作品的一致肯定,更清晰地凸现出高平和他这些作品的独特价值。

  高平是披一身纷飞的大雪来到陇原的。他在这片空阔深厚的高原上重新扎下根来,执著地耕耘了近半个世纪。继此前的《大雪纷飞》等五部长诗之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又有《古堡》、《敦煌女画家》等五部长诗。事实上,长诗创作仅仅是高平诗歌创作成就的一个方面:自20世纪50年代他的第一部诗集《珠穆朗玛》问世以来,迄今已出版诗集14部,其中多数是抒情诗。作为一位深情而执著的生活的歌者,高平历经坎坷,始终坚守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信念,显示出透过历史的前进、反复甚至倒退去把握生活走向的豁达胸襟和明澈智慧,这赋予其诗作一种明朗而深挚、清醒而乐观的品格。他在艺术上是一位不倦的探索者、执著的追求者,善于吸纳和熔铸,敏于变革和创造,却又始终保持着谢冕所说的“清新明净的语言”、“质朴真挚的抒情”的个性特色;到20世纪90年代,其创作更进入一种“归于平淡”的境界,情理交融,意境深远,字里行间浸润出一抹“鲜亮”的“秋色”,依然回荡着 “蓬勃有力”的旋律,给人种种社会人生的启迪和回味。

  高平还广泛涉足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作为诗人投身歌剧创作,使他在20世纪60年代在文坛复出时颇为引人注目。当时他有极富民族色彩的歌剧《二次婚礼》,并参与了《向阳川》等多部歌剧的创作和改编。近20年来,除写诗外,他还写散文、小说。散文方面,有平淡从容、真情流荡的散文集《从西藏到东欧》,而尤应注意的是回忆性的纪实散文集《步行入藏纪实》和《修筑川藏公路亲历记》,它们在平实的叙述中凸现出一种几近湮灭的历史真实,让人重新逼近那个年代,亲近那些鲜活的人物,不仅有文献价值,并别具一种写实韵味。他的小说也越写越多,越写越有味,前些年是短篇,近来有中篇问世,其实多年前他已写就一部长篇,至今只有若干片断见诸几种期刊,更让人欲一窥全豹。他的《致诗友》、《文海浅涉》等理论批评集则显示了他在理论探索方面的敏锐、独到和批评方面的活跃。

  应该说,在陇原耕耘40多年,是高平文学创作的主要收获期。他以自己的创作,也以自己作为陇原文坛组织者、活动家之一的辛勤工作,影响和扶植了众多文学新人。

  如果说,我们期待文学陇军在新世纪有更大的作为和影响,也就必然会期待高平以及和他一样的那些老诗人、老作家焕发出新的光和热,与朝气蓬勃的生力军一起,创造出陇原文坛的新的光彩篇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9 00:12 , Processed in 0.249369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