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牧华

[复制链接]

560

主题

0

听众

561

积分

乡侯

Rank: 3

乡约币
1173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4-2-12
注册时间
2010-12-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liu891224 实名认证  发表于 2011-1-28 18:03:4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春华今秋实 羁旅桑梓魂
               
——记台湾著名作家翻译家李牧华

               
  李牧华原名李实,1923年10月生于甘肃省清水县李崖村。7岁进李崖村河北书院,发蒙读书,熟读《幼学》、《四书》、《诗经》、《古文观止》,这为他日后从事写作和传统文化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2岁转入县城西关小学,接受民国新教育。

  1939年,他考入国立十中,对国文课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是学人万曼的入室弟子。这位高尚而自重的老师,引导他学会了做人,影响了他的思想. 斗转星移,人世沧桑。随着历史的嬗变,1949年,李牧华到了台湾。从此,他开始了孤悬海外、与家人音讯阻隔的后半生。


  客居异地,他形单影只,孑然一身,家书断绝,亲朋好友,天各一方,他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孤独。他的职业是搞气象,国民党退居台湾,军工人员的工资,少得可怜。他穷到了极处,悲到了极处,苦到了极处。还是老子说得好:“祸兮福之所伏。”易卜生也说:“最孤独的是最坚强的。”中西名言,在他身上得到印证。上班余暇,他发奋读书,中外名著,日夜果腹。凡能找到的文学作品,他从不放过。两年时间,目穷万卷。这时,他已不满足于读书,创作之火,在他心底燃烧;他要创作,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希望,熔铸在作品之中,一吐为快。

  1952年,他进中国文艺协会小说研究组学写小说,开始在杂志上发表作品,笔名李牧华。以后因为李牧华这笔名太响亮,真名反隐而不扬,在知识界很少提到他的本名。

  
1953年,他的中篇小说《山城之恋》在台湾《新新文艺》杂志连载,好评如潮。台湾文艺界一致认为,这是当年最佳的中篇小说。故事曲折,人物性格栩栩如生,尤以文笔清丽、格调脱俗见长,令人百看不厌,深受读者欢迎。他步入文坛,一举成名,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在他创作的道路上,洒满了阳光,铺满了鲜花。他的长篇小说《梦幻曲》、《有情芳草无情天》、《她的画像》、《街灯》、《佳期》、《叶绿花红》、《丽君与我》、《梦回》、《情意绵绵》、《情感》等相继问世。他的小说特点,都是戏剧性大,人物性格突出,叙事状人,灵动真切,语言纯净,笔调隽永雅洁,耐人寻味,而且都有一个读者万万猜不到的结局,不一定都拍案,但每部都惊奇。从他谈写《街灯》的动机中,可以看出他写小说的观点。他说:“六七年前,报纸上曾登过一则新闻,是一个青年爱上了一个朋友的妻子,居然酿成了血案。这个故事的经过,似乎很曲折,给我的印象非常深,五年后,我开始学写小说,便以《三人行》为题目,把这个故事写了几段,突然发现不值得写,便搁了下来。后来我读了许多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使我懂得了小说的任务并不是揭发人性上的缺陷,更不是迎合时代和社会,而是美化人生。所以我又把这个故事,以《街灯》作题目重写了一遍,因为我认为故事应当这样发展,才会把我们这个古老而优秀的社会,点缀得更加美好。”小说《街灯》里的主角肖明,的确是人们生活道路上的一盏街灯。正如小说结尾配秋所呼:“噢!肖明,肖明,你永远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你像一盏街灯,在这风雨如晦的年代里,牺牲着自己,照亮了别人。”李牧华认为,传世之作,都是表现了人间的美好。这是他写小说的宗旨。  李牧华的许多长篇小说,都表现了这一主题。《山城之恋》中的陈万里,《情感》中的文启荛,《梦回》中的肖默也、曼玲,《街灯》中的肖明,都在难以名状的痛苦中放弃了自己的爱,为了朋友,为了自己所爱的人。这些作品,读来令人声泪俱下。他在《情感》中,借文启荛之口,更进一步说:“我觉得人间最伟大的爱,却不是繁采的牺牲,菲菲的毁灭,和我的放弃;而真正最伟大的爱,应当是你用一颗赤忱而温柔的心,去温暖一个残废者的灵魂”。这里已不是表现男女之情,而是强调道义之爱了,道义之爱,才是人间最伟大的爱。这种爱,才是永恒的主题。

  
创作同时,他为《情报知识》月刊撰写《物源史话》专栏,为《读友文摘》撰写《保健新知》专栏,为《中华日报》家庭版撰写《家庭与我》专栏,为《中华日报》撰写《农业气象》专栏。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台湾内政部登记发行的杂志有一千三百多种( 报纸不在此列),经常写稿的不到两千人。所以各种报纸杂志向李牧华约稿的信件,每天纷至沓来,他真有些应接不暇,但是他对新副(新生日报副刊)、联副(联合日报副刊) 这几家大报副刊的索稿,有求必应。

  六十年代末,他退出公职,专门从事写作。这时,他已有一个三口之家,每天得等米下锅。他虽然没有写出一箭定江山的惊世之作,但他不愿粗制滥造去敷衍读者。他宁为鸡首,不做牛后。有朋友劝他,去搞翻译。于是外文书刊,叠床架屋,他潜心猛攻,废寝忘食。有志者事竟成。他的译作《黑色郁金香》、《大希望》、《浮华世界》、《少年维特之烦恼》、《茵梦湖》、《三剑客》、《初恋》、《罗拉杜妮》、《兰天使》、《百劫红颜为了情》、《绝代佳人》、《绝代佳人续集》、《莎冈小说集》等陆续出版。大仲马的百万巨著《基督山恩仇记》是他文学翻译的峰颠,与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为台湾翻译史上的两座高峰。他翻译的短篇小说集《爱蓓》,语言千锤百炼,达意传神,堪为上品,西洋小说的神韵,跃然纸上,所以在香港等地一版再版。

  他热爱生活,生活给他以厚报。他把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都写进他与妻子陈淑霞(《剑兰与玫瑰》的作者)合著的《心室随笔》里,在恬淡闲适之中来寻求艺术的人生情趣,高扬了的生活知识,成了他们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题。《心室随笔》曾受到中山文艺基金会奖助,一版再版,经久不衰。

  他应朋友之邀,也译过《英文手册》、《英文译法》、《漫画与素描》、《插画与素描》、《绘画初步》等书。在他译《美容手册》时,一位朋友问他:“你不是翻译文学作品吗?怎么搞起《美容手册》来了呢?”他风趣地说:“文学的目的,在美化人的灵魂,《美容手册》的目的,在美化一个女孩子的脸。美化女孩子的脸,要比美化人的灵魂实惠些。”皮里阳秋,虽是戏谑,却道出了靠稿费生活的难言之苦。正如歌德所说:“每一个人,包括最伟大的天才在内,都在某些方面受到时代的束缚。正如在另一方面得到时代的优惠一样。”

  他不但是著作家,而且是出版家。1968年,他创办华美出版社,1970年因不堪负累而结束。尔后,他又与台湾师范大学几位教授合办世纪书局。办书局,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嘉惠后学,提携新秀,弘扬传统文化。他对青年人奖掖揄扬,确有知人之明。他慧眼识隐地,便是一例。隐地原是一所中学的高二学生,写信向他求教。他是名作家,但是他马上给一个陌生中学生回了信。从此二人书信往来,结下了忘年之交。隐地后来成了台湾著名文学家、尔雅出版社主持人。隐地后来感慨地说:“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所受的影响往往会伴随他的终生。”

  
  八十年代,台湾工业突飞猛进,电脑热野火般烧遍全岛。当时他就感觉到电脑是多用途的有力工具,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在即将来临的时代里,如果放弃使用电脑的机会,无异于自愿赤手空拳和全身武装的人竞技。

  带着如此认识,他一口气译出《认识家用电脑》、《怎样操作IBM 电脑》、《培基程式ABC》、《培基入门(上中下)》、《电脑硬体》、《电脑软体》、《怎样操作个人电脑》、《怎样操作键盘》、《文字处理》、《电脑绘图初步》、《BASIC程式规划》等电脑专著。为了普及电脑,给初学者释难,他花了三年时间,又编译出大型辞书《电脑辞典》。正如他在此书序言所写:“凡是科学发达的国家,都重视资讯工业的发展,他们的电脑专家们,都在努力工作,几乎每月都有新发明或新改良;只要有新发明新改良问世,总会跟着产生许多奇奇怪怪的术语,而不幸的是这些术语一般人很难理解,普通字典上也找不到,因此,笔者决定编译一本适合一般人应用的电脑辞典,供电脑学习者使用。电脑从业员参考。”他为了让读者了解电脑的功用,每天阅读大量的英文电脑专著,吸收、消化、最后以“认识电脑”为专题,向读者介绍有关电脑的知识。从这些五彩滨纷的电脑知识里,给读者开拓了广阔的生活天空,也给人们许多增进工作效率的机会。

  2005年10月,李牧华病世于台北,享年82。

  一个用自己的感情和才华创造了美的文学家,他的生命是不会随肉身的死亡而结束的。在台湾的作家中,他是很特殊的一位,他的小说、散文、翻译、电脑科普都有着卓尔不凡的成就。环顾台湾文坛,还有几个人能像他这样多才多艺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9 03:16 , Processed in 0.302947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