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王皮戏》亦称“王皮调”是流传于平阴县孔村镇郭柳沟村的民间小戏。因为这种小戏仅存《十八大姐逗王皮》一个剧目,所以当地群众就称之为“王皮戏”。
《十八大姐逗王皮》戏中的主角姓王名通、字兴春,因为他是皮匠,所以叫他王皮。王皮娶了十八个老婆,所以称为十八大姐。该剧主要描写了元宵灯节,王皮与十八个老婆上街观灯的情景。由于十八个老婆都极不满自己的婚姻,纷纷起来埋怨。通过他(她)们的嘲谑,讽刺了封建社会的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戏的唱腔由八首民歌组成,擅长表现民间小型传说故事。
据郭柳沟村老艺人讲:“相传此戏剧本乃清代平阴县孙官庄孙光祀所写。据旧志载:“孙光祀清顺治乙未年进士,官居通政使兵部右侍郎,著有《瞻余轩诗文集》八卷,收入《四库文书》。”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平阴县城里的一位姓张的云游道士,住在郭柳沟村村东真武庙内,把此戏传给了真武庙里的道士刘立木。后来刘立木又把“王皮调”和“戏文”教给了郭柳沟村的杨书业、杨书文、朱正年,后又传给了刘德奎(王皮扮演者)等人,到1931年传给了赵书凤、于秉迎等人,这在郭柳沟村已是第四代传人。赵书凤,男,生于1912年,他19岁参加“王皮社”以扮演青衣见长,扮相俊俏,嗓音清脆,动作优美,唱舞皆佳,并热心将自己的技艺传给后人,是本村最优秀的“王皮戏”艺人。据赵书凤等老艺人讲:郭柳沟村开始只是人们凑在一起唱唱“王皮调”,到了光绪末年,村里组织起了半专业性的农村戏班“王皮社”。当时“王皮社”拥有土地三十多亩,平时从事农业劳动,农闲时搭班演戏,特别是春节期间经常应邀到邻县和附近的乡镇村进行演出。至今当地仍流传着这样的歌谣:“郭柳沟不害臊,大人孩子王皮调。郭柳沟敲镟子,邻村来了大半子。”由此可见“王皮戏”在当地很有群众性。
《王皮戏》与其他戏曲不同,在“正戏”开演之前,先以一段“跑灯”作为开场。“跑灯”人员众多,场面复杂,结构严谨,独立成章,可视为一个完整的民间灯舞。灯有各种形状与色彩,一般演出有伞灯八盏,花灯八盏,另有小玩童一名。花灯有“动物灯、飞禽灯、花卉灯、建筑造型灯、生活用具灯、历史故事灯”等。这各种式样的彩灯造型精美别致,特别是“伞灯”,以两伞头相扣恰好将蜡烛燃于其中,可上下左右任意拧动,再加上各种彩灯,跑起来五彩缤纷,千姿百态。这在当年没有电力照明条件的农村,如此灯火通明,阵容庞大的跑灯,更为群众喜爱。
舞伞灯者均为男性,扎白色头巾戴额子,穿白色改良兵衣,白色彩裤,系红色腰带,黑色快靴,手拿“伞灯”,动作洒脱刚健,有时显露几分幽默。舞花灯者均为女性,梳一条大辫,左鬓戴红色绒花,穿红色偏襟褂,红色彩裤,绣花鞋上系红缨,系金边黑丝绒围兜,右手“持彩色开扇”,左手持“花灯”,动作娇柔俊俏。小玩童多系丑扮,动作跳跃,表演诙谐,可根据表演者的技能即兴发挥。
男、女跑灯者必须掌握戏剧的“圆场”功,跑时一要身体平稳,二要脚下速度要快。特别是女姓“跑灯”时的动作,如“甩扇转身”、“扭腰颠扇”等稳中有放,前俯后仰,送臂闪腰,扇花上下左右飞舞,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独具一格。
“王皮跑灯”的主要场图有“夹箔杖”、“龙吊挂”、“八角迷魂阵”、“十字街头灯碰灯”、“四门斗”、“卷苫子”、“大地开花”等。
联系:暂无
网址:
http://fy.folkw.com/view.asp?id=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