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冀南梨花大鼓

[复制链接]

1

主题

0

听众

1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3-2
注册时间
2013-3-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冀南梨花大鼓   发表于 2013-3-2 23:43:3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梨花大鼓早期叫“犁铧大鼓”,因演唱者手持犁铧片伴奏而得名。在河北省南部一带颇为流行,是中国曲坛上一枝别具风采的鲜花,深受群众欢迎。

    梨花大鼓历史悠久。据考,它发源于山东、河北南部农村,清光绪年间始进入市井。清末民初小说家刘鄂在《老残游记》中所写的黑妞、白妞(即刘小玉姐妹)皆为驰名犁铧大鼓演员。早期的梨花大鼓,因植根于民间,故多诉露民间疾苦和表现农家故事。它风格朴实,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曲调高昂,说、唱、道、白兼备,叙事抒情交融。传统书目很多,其中尤以说为主、唱为辅的中长篇书见长。现流行的有《包公案》、《海公案》、《西厢记》等。  

    河北省拥有一批较有影响的梨花大鼓演员。三十年代,流行在冀南一带的魏金凤、穆大爱、孙金梅等享有盛名。现今仍活跃于曲坛的孙金枝(艺名“大金枝”)是孙金梅的小妹,她功底厚,造诣深,表演风格朴实细腻,酣畅大方,运字行腔声情并茂,唱腔丰富多变,素有腔多字少、七十二哼哼之称。1958年,孙金枝参加全国第一次曲艺会演,幸福地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粉碎“四人帮”之后,她演出的《广场思亲》又荣获1980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曲协联合举办的全国优秀曲目奖。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3273

1257306052.jpg (35.88 KB, 下载次数: 45)

1257306052.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2 22:24 , Processed in 0.365285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