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固安县焦氏脸谱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固安县,京南第一县,其县城北距天安门60公里。乃河北省中部平原县,四季分明,物产丰富,幅员面积700平方公里,人口40万。自元建都北京以来,固安一直地处京畿,素有“天子脚下”、“京南第一城”之美誉,交通便利,文化发达,焦氏脸谱即生于斯土、长于斯壤。<BR>焦氏脸谱的创始人居于固安县北马村。北马村位于县城西部10公里,北临永定河,西望大清河,专为永定河泄洪的忙牛河亦在村边流过,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地下水尤其充足而甘美,历史上向来是果园成片,树木成林,庄稼繁密,林茂粮丰。居民淳朴,崇尚礼仪,对文化和文明的追求执着而强烈。正是上述地理因素和人文条件,才有焦氏脸谱的产生和发展。
历史渊源:
1、京剧脸谱当然来源于京剧。京剧之成为国剧,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的传统戏剧,是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武术以及人物扮演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艺术。起源于秦汉时的乐舞、俳优和百戏。唐有参军戏,北宋有宋杂剧(金称“院本”),南宋时温州的戏文是较为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清传奇,将戏剧推向成熟期。戏剧舞台百花齐放,地方剧种异彩纷呈。弋阳腔、秦腔、皮黄、昆曲成为四大剧种。其中的皮黄,湖北叫汉调,安徽叫徽调。到清乾隆时,秦腔、汉调、徽调相继传入北京。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演出,是戏剧发展史上闪光的事件。在这样的基础上,于嘉庆、道光年间,形成了京剧这一具有完美艺术体系的高雅剧种。以西皮、二黄为主要腔调,京剧的另一个俗称叫“二黄”,其原因就在这里。著名的《打渔杀家》、《四进士》、《群英会》、《宇宙锋》等京剧剧目,迅速闪现出璀璨的光华。京剧之作为一个独立的成熟的剧种,有近200年历史。据1959年统计,地方剧种360余种,京剧的传统剧目1000余个,京剧作为国剧,可说是鹤立鸡群,独领风骚。<BR>京剧脸谱在京剧的基础上产生。先是京剧艺人的自娱自乐,而后是民间艺人的制作,开始时如殒石般稀少,后来随着人们对京剧的深情钟爱,脸谱艺术居然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和成长起来,成为一种行业,成为一种事业。老外来北京,说中国有什么?长城、京剧、烤鸭。既然京剧成了中国的一个特色艺术,那么京剧脸谱也就像朝阳一样,冉冉升起了。2、工艺京剧脸谱之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迄今100年历史。最早在纸上画,后来搞成平面脸谱,又有泥塑。立体脸谱不知始于何人,但焦影明是重要的传承人和创始人之一。 3、焦氏脸谱历经三代,而兴盛于当代的焦影明。焦影明的祖父焦树芬,是一个文化人,酷爱书法、绘画,对京剧情有独钟,不仅熟知《三岔口》、《借东风》、《单刀赴会》、《失空斩》等京剧剧目,而且唱念做打都有一些基本功。早年从艺于白沟泥人张,掌握了泥塑的的基本功。因酷爱京剧,开始做泥塑的京剧脸谱。生于1916年,卒于1988年,享年73岁。焦树芬的爱好与才华熏陶影响了其子焦伯芳。焦伯芳也是一个文化人,学过戏,画过画儿,从爱好与从艺的角度出发经常搞一些京剧脸谱的泥塑。但以在财政局上班为主。1996年去世时,年仅54岁。焦影明自幼受祖父和父亲的影响和传授,6岁学书法,12岁学美术和泥塑,自幼打下了美术、书法和泥塑的牢固基础。1980年参军,在云南二炮。1981年上军校,没提干,但搞了四年宣传工作,天天搞美术,美术的功底愈加扎实。1985年10月复员回家,有人请他到外边上班。因为当时政策已经很宽松,他就不想去上固定的班,而是搞起了自己的专业——做艺术脸谱。此后,焦影明的脸谱一步步走上了高超的境界,得到了中国和外国的肯定。而焦氏脸谱也出现了众多的传承和推广。
联系:暂无
网址:
http://fy.folkw.com/view.asp?id=3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