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定陶皮影

[复制链接]

1

主题

0

听众

1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3-2
注册时间
2013-3-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定陶皮影   发表于 2013-3-2 23:56:3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定陶皮影,又名隔纸说书,起源于清朝末期张湾镇后冯村,至今约有二三百年的历史,相对于山东其他地方皮影的近乎说唱艺术来言,定陶皮影则近乎地方戏曲,在山东皮影艺术中可谓独树一帜。

冯氏先人与明朝迁居定陶,约在1821年,冯玉濮、冯玉福受剪纸艺术的启发创始了皮影,至今已传了6代。现在的掌门人冯守坤,自4岁起就跟随祖父、父亲开始学演皮影,现已72岁的高龄。

定陶皮影系用牛皮制作,形制巨大,高一尺有余,风格质朴粗犷,色泽古拙,刻工劲健,很接近鲁西南的剪纸风味,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定陶皮影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初时,冯氏先人善于剪纸作画,明朝移民至定陶后,经常在纸板上刻成各种人物、动物、拴在木棍子上玩弄嬉戏,并编讲一些童趣故事,自娱自乐。当时刻画的影人尺寸不固定,灵活性也差。

因为纸张不易保存,冯玉濮、冯玉坤就试着在动物皮草上刻划,照着木偶的形式改进制作工艺,增加关节,使其灵活性大大加强。由于牛皮的特殊质地,在制作过程中都要选用上等、年轻的公牛独自两侧的皮作为原材料,这样的牛皮厚薄适中,质坚而柔韧,青中透明。所去牛皮待洗干刮净,晾至净亮透明时才用于制作。制作时先将样稿轻画于牛皮之上,然后用各种型号不同的刀具或刻或凿,最后上色、熨平,每个过程都有专人负责,最后一关只有族人才完成,从不外传。加工成型后的皮影各部件,用软丝线打结固定,装订组合后上杆待用。雕刻时,不能镂空太多,适当留实,尽量做到繁简而不妥,艳丽而不空洞。每一个形象不仅局部耐看,而且整体配合也美,既充实又生动,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组合起来,场面人物突出,色彩、造型上醒目,画面线条的显示细密繁复、疏密层次以及工艺都具有较强的可观性。

随着雕刻工艺的改进,所刻画人物基本掌握在约尺余大小,人物身体仿佛真人缩小,手臂过膝,面部一般为正侧面,阴刻、阳刻互相搭配。阴刻多为圆眼睛、疙瘩鼻、额头饱满,冠饰后移幅变大,显得竟敢有神采。阳刻多为平长细眼,小嘴巴、直鼻梁,显得平和大度。旦角多用阳刻,那全侧面的外轮廓线极富弹性,悬鼻、高额、小唇、一弯细眉和凤眼直连云鬓。透过镂空而留下的外轮廓看其五官的造型细线,使人能感受到古代青年女子“面如傅粉一般同,唇似丹朱一点血”的极尽娴雅妖媚之态。净角多用阴刻手法,其眼、眉、鼻、嘴的笔法刀法大胆、夸张,变化多样。有形象“巨口獠牙,口放霞光千道”,造型粗犷,酣畅淋漓。一般影箱有七八十个身段,上百个以上的基本不重复的头部造型,如净角形象光是眼眉部分的变化,一幅影箱中至少有五六十种之多,充分表现出了人物造型的基本特征。同时在人物刻画上吸引了历代壁画、雕塑、画像石等艺术成分,创作出的一幅幅皮影,让人看后叹为观止。

定陶皮影在用线上除了其他皮影都用虚线、实线之外,其虚、实线、绘线及暗线的运用也更为别致。虚、实线常用于皇宫贵族的建筑、摆放、衣饰等,显得富丽堂皇;绘线以黑线代刀,在难以雕镂的微小装饰物上描绘,细致精彩,使用的颜料大多是艺人们自制的大红、大绿、杏黄等,尤以杏黄用的最多。这样一来,皮影更显得色彩鲜艳明快、清雅大方,耐蚀而且长久不变形。

定陶皮影的其他影件如殿堂率账、案几、牙床、花轿、车马以及各种动物、花卉等道具,结构多被压缩,而且稍有透视感,都比影人低,与影人同台演出时,形成强烈的对比,彰显影人肢体灵活,充分体现粗中有细,豪放有致的艺术风格。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2311

20108817368608.jpg (68.25 KB, 下载次数: 63)

20108817368608.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2 21:38 , Processed in 0.346782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