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济南皮影

[复制链接]

1

主题

0

听众

1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13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3-3
注册时间
2013-3-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济南皮影   发表于 2013-3-2 23:59:3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皮影戏,旧称“影戏”,也叫“驴皮影”、“灯影戏”。河北唐山一带则称“乐亭影”或“影儿”。江、浙一带俗称“皮囝囝”。福建、广东称之为“皮猴子戏”或“竹杆影”等。有人把皮影戏归属于傀儡戏范畴,称之为“平面傀儡”,倒也不无道理。

    皮影戏的起源,有种种传说。其一,西汉文帝刘恒的宫妃“抱太子在窗前玩耍,巧剪桐树叶作人形,映在窗上表演”。其二,汉武帝刘彻,“因爱妃李夫人过早去世,帝思念不已。时有齐人少翁言能至其神,于是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帝居他帐遥望。见有好女如

    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仿佛是夫人之像。”以上传说虽然讲的不是皮影戏,却足以说明古人早就利用光影来做各种娱乐游戏了。广泛流传于民间的窗花、走马灯等其实也是利用光影的民间美术品,它们正是皮影戏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的最好素材。

    从历史资料看,皮影戏的形成、完善,是在唐、宋时代,有1000余年的历史。如唐代,有人用张挂绘画或活动纸人伴随传经讲史。据孙楷第著《傀儡戏考原》记述:佛教门人“僧徒夜诵经卷,装屏设像”。宋代张耒著的《明道杂志》写道:“京师有富家子,少孤,专财,群无赖百方诱导之,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下,嘱弄者且缓之。”又据宋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描述:“逢节庆日,每一坊巷口无乐棚去处,多设小影戏棚子,以防本坊游人小儿相失,以引聚之。”《都城记胜》中说:“影戏。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颇同。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盖亦寓褒贬于市俗之眼戏也。”南宋时,周密已经把临安(杭州)享有盛名的皮影艺人贾震、贾雄、尚保义以及女艺人王润卿等20余人,记述于所著的《武林旧事》一书中。而且还记录了皮影团体—绘革社。由此足见宋代,皮影戏已经成为颇受群众喜爱的戏剧艺术了。

    到了元代,皮影戏开始作为军队中的娱乐活动,到大西北和波斯(伊朗)随军演出。据说,伊朗的皮影戏就是中国传过去的。以后又传入阿拉伯等国。德国大诗人歌德,就是一位皮影爱好者,1774年,在一个展览会上,他特地把中国皮影戏介绍给德国观众。之后,他又举办皮影戏演出,以庆祝自己的生日。至今,日、美、法等国的博物馆,都把中国的皮影作为珍品展览收藏。许多国家都有皮影艺术团体。美国则有“悦龙皮影剧团董事会”。德国奥芬巴赫市皮革博物馆内,一展厅专门收藏、展出中国和世界各国的皮影3000余件。中国的展品全都是清代精品。应邀帮助整理、布展的三位中国皮影专家看后为之震惊、激动不已。此馆还收藏皮影文字资料。其中就有李福增的代表作—皮影《猪八戒智激美猴王》剧本。

    由此可见,中国的皮影艺术,对丰富世界文化宝库,增进各国人民的文化艺术交流做出过较大贡献,对近代电影艺术的发明、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西方戏剧史家曾说过:“中国的皮影是电影的开山祖。”

    济南皮影戏,过去叫“兰州布影”。据说当初河北滦县乐亭皮影为全国之首,俗称“天下的影,数乐亭”。它又称“滦州布影”。由于口误,所以叫成了“兰州布影”。“兰”实为“滦”字之误。后来,发现两地皮影的特点、风格等都大不相同,所以1952年改称为“山东皮影”。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2310

476217f774e4dc72730eec2c.jpg (68.2 KB, 下载次数: 75)

476217f774e4dc72730eec2c.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2 22:09 , Processed in 0.484133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