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50
- 帖子
- 1029
- 积分
- 1029
- 精华
- 0
- 最后登录
- 2011-4-7
- 注册时间
- 2010-9-28
 
- 乡约币
- 2227 枚
- 乡约宝
- 0 枚
- 最后登录
- 2011-4-7
- 注册时间
- 2010-9-28
|
 | |  |  | 历史沿革 1903年、1904年,中国最后两次会试在这里举行,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于此划上句号。
河南大学清代贡院碑遗址
中国各地的贡院,自科举考试废止之后不复存在,仅留下一些遗迹可寻。如今,在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外语学院北侧,完好地保留了两通四角碑亭,每个亭内都立有一通清代河南贡院碑。其一为《改建河南贡院碑记》,立于雍正十年(1732年),碑文为当时河南巡抚田文镜撰写;另一通是《重修河南贡院碑记》,立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撰写碑文的是时任河南巡抚的牛鉴。碑文详细记载了河南贡院迁移和兴建的具体情况,历经数百年后,碑文已是斑驳难辨了。再往东看,和两通碑相对的是一座两层贡院执事房,这是当时考官办公和休息的地方。虽是根据旧照片重建的,但也颇有气势。
1900年庚子之乱后,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当时慈禧、光绪仓皇出逃,他们在开封行宫作出了在河南贡院进行全国会试的决定。
1912年,河南大学的前身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在古城开封清代贡院旧址诞生,首任校长为著名教育家林伯襄先生。20年代初,河南督军冯玉祥将军应教育界人士在河南创办大学的要求,决定从查抄军阀赵倜的财产中拔出专款,作为大学的筹备基金。1923年3月3日,在预校基础上建立的中州大学举行开学典礼,设文、理两科,冯友兰、曹理卿分任文、理科主任。
1927年6月,在冯玉祥将军的支持下, 决定将中州大学与河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合并,成立国立开封中山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增加了农科和法科。1928 年9月增设医科。
1930年8月,学校更名为省立河南大学,并改文、理、法、农、医五科为五院,张仲鲁任校长,就此河南大学正式命名。
抗日战争期间,河南大学先后辗转于河南信阳、南阳、洛阳,陕西西安、宝鸡等地,虽然图书、资料及仪器损失惨重,但仍办学不辍。1942年,河南大学由省立改为国立,办学经费有了保障 首任校长林伯襄先生像
。1946年后,设立工学院,后将黄河水利工程专科学校并入。
1948年6月7日,河南大学南迁苏州,分住怡园、狮子林后院、沧浪亭等处。1949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正式决定重组河南大学,任命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席吴芝圃兼任校长。6月,省政府派人将南迁苏州的河大师生接回开封,河南大学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1952年院系调整,医学院、农学院分出,建立河南农学院(河南农业大学前身)、河南医学院(河南医科大学前身),水利系调入武汉大学,财经系调入中南财经学院。原有的院级建制均改为系级建制。
1953年8月6日,国家教育部和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决定河南大学与平原师范学院两校合并,统称为河南师范学院,在开封、新乡两地办学,分称一院、二院。
1955年8月16日,中共河南省委对河南师范学院进行调整,决定将文科集中在开封办学,理科集中在新乡办学。1956年11月,河南师范学院一院、二院分别独立为开封师范学院和新乡师范学院。开封师范学院设中文、历史、地理、外语4系。1959年,开封师范专科学校并入我校,新增物理、化学、数学、生物4系,后又增设政教系和体育系。1962年7月,河南艺术学院并入,建立艺术系;河南体育学院并入体育系;郑州大学地理系并入地理系。至此,学校有中文、历史、政教、地理、外语、数学、物理、化学、体育、艺术10个系。
1979年,更名为河南师范大学,增设教育系。1984年5月恢复为河南大学。学校也由师范院校逐渐转变为河南省重点建设的综合大学。
2000年7月,中共河南省委决定河南大学、开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开封师范学院三校合并,组建成立新的河南大学。新的河南大学是一所具有文、理、工、经、管、法、哲学、教育、历史、医学十大科类的综合性大学。学校设有文学院、艺术学院等16个学院,5个单列系,62个本专科专业,53个硕士、博士学位点,现有全日制在校生4万余人。
2001年10月,位于开封市西区占地122.7公顷的河南大学新校区奠基,新校区投资十亿元人民币,预计2003年具备招生条件,2005年建成。2007年10月,河南大学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其中十九项指标有十八项达到A级,被评为优秀等级。今天的河南大学正在走向灿烂辉煌的未来。
2003年,央视“世界著名大学”中国内地十所高校中选择了河南大学,有人说,河南大学跻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册的几所中国高校之列是由于科学史家李约瑟抗战时曾到访过河大。河南大学官方并没有公开很多过去的资料,觉得河大至少可以进入民国大学五强。它的农学院、医学院办得很好,医学院曾是全国五强之一,在解放后首批获得博士点。文学院更是名家云集,有范文澜、郭绍虞、姜亮夫、董作宾、萧一山、蒙文通、楚图南、高亨等。教育系入围全国前六,并培养出了研究生李秉德。从法学院当年开设的众多课程也可以看出河大的实力。
2008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8〗9号文件正式公布了全国第一批51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名单,其中高校图书馆12家(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河南大学图书馆),河南大学图书馆是其中之一。2008年7月28日,国务委员刘延东正式向51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代表颁发了匾牌。2009年4月28日,河南大学图书馆新馆开馆典礼暨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揭牌仪式在金明校区明德广场隆重举行。
明伦校区 青砖绿瓦,飞檐走兽,雕梁画栋,中西交融。走进河南大学,品读着掩映于翠绿中的近代建筑群,一种历史的厚重和艺术的美感不知不觉在周身蔓延。
2006年6月,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获得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光荣称号并通过了国务院的核定,处在第五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项,序号为:984,编号为:Ⅴ--111,单位名称为: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时代为:民国。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位于开封市旧城东北隅,北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 河南大学清代贡院执事房旧址
代开宝寺塔(俗称铁塔),东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封城墙。该建筑群占地面积近600亩,总建筑面积17579.46平方米,从校大门向北至大礼堂构成一条南北长0.5公里的中轴线,中轴线东内侧有“六号楼”;东外侧有分布整齐的10座斋房(称“东十斋”),中轴线西内侧有“七号楼”;西外侧有两座斋房(称“西二斋”),其西部有清代“改建河南贡院碑”与“重修河南贡院碑”两个碑廊。建筑群总体构图以主体建筑居中,前门后堂,左右斋房,是典型的中国传统书院建筑布局,浑厚典雅,美观实用。该建筑群是河南乃至我国近代高等教育事业的历史进程的有力见证,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文化和艺术价值。2000年9月被河南省政府列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校大门:1935年开工,1936年建成,为四柱三开间牌楼式建筑,砖木及混凝土结构。大门上有筒板瓦,花脊走兽,下有斗拱承檐,椽飞起翅,四角如翼。外侧门楣正中“河南大学”校名,采用北宋书法家米芾的字样,庄重严正。内侧门楣正中上额横书“止于至善”,左书“明德”,右书“新民”。“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取自《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门建成后不久即遭七七事变,但历经八年抗战幸未毁于战火,保存至今。
六号楼:始建于1915年,1919年建成,耗时四年,是学校第一座中西风格相结合的新式建筑,建筑面积2122.92平方米,中间部分4层,两翼为3层,建成后成为预校的教学、实验、科研中心以及举办各种活动的主要场所。1925年7月,中共北方区委总负责人李大钊先生受开封地下党的工作者和在国民二军中工作的共产国际代表的共同邀请,在此演讲了《大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他的演说,给广大进步师生以极大的鼓舞,掀开了河南大学革命运动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
七号楼:1924年动工,1925年建成,总建筑面积4350平方米,楼高三层,其中半地下室一层。七号楼以青砖砌墙,底层墙面用水泥砂浆抹面,饰以横向凹槽,二、三层墙面贯以通至檐口的塔斯干壁柱。当时,一楼有部分教室;二、三楼大部分是教室,间有少数研究室;地下室基本上是理学院的实验室及药品仪器储藏室。功能之齐全,超乎想象。可能你会想:当时那样一座建筑,却又这么多用途,难道不显得拥挤么?事实上,博雅楼的采光效果和隔音设备十分先进,东南西北四个大门,方便师生出入,并没有拥挤不畅的感觉,可见当时设计之周全。
现在的博雅楼,依然风采不减。绿树掩映中,叠檐飞阁,古朴典雅;蓝天白云下,雕梁画栋,大气磅礴。
十二斋:看过《红楼梦》的都知道,那上边有“金陵十二钗”;而在河大,你可以看到“河大十二斋”。1921年,东一、二斋,西一、二斋建成,大大改善了学生的住宿条件;1926年东三、四、五、六斋建成;1952年,东七、八、九、十斋建成。十二斋自东十西二,遥遥相对,外观一致。特别是东十斋,一字排开,如同琴键,精巧华丽的入口垂花门饰、淡雅朴素的灰色清水砖墙、简洁明快的几何形窗套、尺度宜人富于变化的坡屋顶、女儿墙,还有室内那红色油漆的实木房门、楼地板,做工细腻的木质楼梯、扶手、栏杆别有风情。
如今,斋房已不单纯是供人使用和欣赏的建筑,它体现的更是一种文化。作为河大保留下来的校园早期建筑,斋房早已成为河南大学重要的人文景观。它那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不仅是中国近代建筑特定发展时期的体现,更是河大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 河南大学大礼堂
大礼堂:大礼堂与南门遥遥相望,这幢宫殿式的建筑极具历史感,青砖红瓦,飞檐斗阁,气势恢宏。1931年,时任校长的许心武先生提出建大礼堂的动议。自1931年11月20日破土动工,至1934年12月28日落成,历时三载,用资20万元。当时河大的师生共计500余人,却兴建了可容纳3000多人的大礼堂,足见河大的魄力。其规模之宏大,在当时全国高校中首屈一指,其设计之精美,工程进度之快,质量之高,为当时国内所罕见。
大礼堂占地3932平方米,南北长73.75米,东西宽53.75米,高24.4米,总建筑面积4687平方米,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全国高校中首屈一指,至今仍在使用。作为河南高等教育发展的标志,她见证着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见证着河大学子的成长。在春季,广场上空飞舞着无数风筝,煞是好看;到了冬天,同学们在每到周末,在这里都会举办周末文化广场活动,特别是艺术学院举办的“同唱一首歌”,虽然不如央视的“同一首歌”,但在整个河南省高校都很有名气。2002年河南大学90年校庆时,央视“同一首歌”走进河大园,河大师生与诸多明星同台放歌,现场成了欢乐的海洋。
大礼堂前东西干道,东部分称为“东辰路”,西部分叫做“西月路”。“东辰路”是一条法国梧桐成行的大路,到了夏天,绿树成荫,叶儿婆娑,漫步其间,感受河大浓厚的人文气息;“西月路”东北侧,是一个小花园,造型别致,层次感强,和它作邻的是一个总体造型为飞机状的十号楼——尚学楼,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分为三部分的理工综合楼——荟学楼。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继承了明清建筑技术、艺术的优秀成果,其风格中西合璧,表现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体现学校厚重的历史及冼练凝重的风貌。建筑群从整体到局部,均是中国近代优秀建筑的代表作品,不愧为国家之瑰宝。
金明校区 2000年9月5日,经省委、省政府批准立项,河南大学决定在开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征地1849亩筹建新校区,总投资11亿元左右。整个工期分两期实施,2003年具备招生条件,2005 河南大学金明校区
年基本建成。
河大新校区的总体规划设计,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中标设计,详细设计则由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完成。在规划设计时,设计方案突破了传统校园那种注重终极完整规划的定式,将河大新校区规划为一个不断生长的动态发展过程。设计特点鲜明,空间序列建筑以人为本,功能分区合理,交通布局新颖、便捷。建成后的新校区,其开放型、流动型、人文型的校园环境和多样化的建筑风格,集中体现了设计者将之建成“教学互动、资源共享、高效运作、持续发展”的高校园区的规划设计理想。2001年10月15日,河南大学新校区建设奠基仪式在开封市西区的新校区址隆重举行,时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陈奎元,省长李克强,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李成玉等领导同志参加了奠基仪式,亲自来为基石挥锹培土。
若从半空中鸟瞰,新校区的地形酷似古代青铜器“钺”,折线环形机动车道与“丫”字型人行道相结合,形成新校区的总体骨架,一条蜿蜒几百亩的水系贯穿南北。在极富韵律之美的主题框架里,线条流畅、简洁明快的组团式现代主义校舍也灵动地掩映在大片绿化带中。如果说河大老校区的古典建筑群代表了河大厚重的人文精神,那么河大新校区现代化建筑的组团化设计,则体现了新河大承前启后、开拓创新的时代风貌。
设计师们的别出心裁在建筑景观的设计上发挥到了极致。比如广场的主题景观,这是一座高达26米的钟塔,为新校区的标志性建筑。庄重现代的新塔与古朴雄浑的老塔(开封铁塔)遥相呼应,是对河大精神的延伸;同时新塔“只争朝夕,把握今时”的寓意,也是对新河大在新时期重铸辉煌的期待和对广大师生“珍惜现在,实现梦想”的励勉。再如图书馆,总建筑面积47000平方米,楼体地上8层,地下1层,高44.6米,是河南省最大的图书馆。
在新校区东南区域,规划出了60亩地用于建设学生宿舍以及食堂、浴池等配套设施。新校区的学生宿舍设施齐备,每个单元房居住四、六名学生。为了解决新老校区的交通问题,河南大学还出资购买了豪华大巴,开设专线,以方便新老校区师生交流。
郑州校区 河南大学除坐落于开封市的校本部外,还在省会郑州市设立了三个校区,分别为河大国际学院、软件学院、人民武装学院。 河大软件学院 河南大学软件学院位于郑东新区龙子湖高校园区外围郑州市广播电视大 河南大学软件学院
学院内,是河南大学在省会郑州设立的唯一一个具有完全产权的教育基地,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教学设施齐全并拥有现代化的计算机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专业课教学全部由河南大学的专任教师担任。依托河南大学雄厚的师资力量,秉承“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弘扬河南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锐意改革、开拓进取,软件学院已经为社会培养了近万名各类专业人才。
软件学院在以下几个专业(含方向)分别招收本科生。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方向) 培养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知识与应用技术,能在科研、教育、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科研与应用、软件设计、软件开发与测试、Web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学制4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方向) 培养掌握网络搭建、网站建设与维护技术,能够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网络建设和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学制4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二、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
﹡按照河南大学的办学理念,努力为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培养厚基础、善思维、强能力、勇创新、高素质的创新性合格人才。
﹡在教学计划、专业课教师、教材等方面均与校本部同专业、同层次学生统一安排。
﹡在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学生待遇
学生在校期间和毕业后的待遇,和校本部同专业、同层次学生完全一致。
四, 乘车线路
在火车站北面的二马路站坐305路,在紫荆山坐k115,305路均可(站牌在迪信通门口),到郑州市广播广播电视大学下车(河南大学软件学院),新生开学报到期间在火车站有校车接待。 人民武装学院 河南大学人民武装学院位于郑州市金水区,是河南省军区与河南大学联合创办的人民武装类高等院校,是河南大学直属一级学院,承继河南大学的优秀教育理念及军事院校的严谨管理体系, 采用军事化管理, 具有军地联合执教特色。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先进,现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招生性别男女不限。学院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要求,执行河南大学制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组织教学管理。学员入学后,着军队院校学员服装,但不入军籍,按河南大学普通类学生标准交纳学费、住宿费等 ,在校期间和毕业后待遇与校本部同专业学生完全一致。修完相应的课程,成绩合格,颁发河南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证书,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人民武装学院在以下几个专业(含方向)分别招收本科生:
公共事业管理(人民武装方向):培养掌握现代公共管理的理论、技术与方法,能在教育、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学制4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主要培养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工作的专门人才。学制4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编辑本段校歌校徽校训校歌 嵩岳苍苍 河水泱泱
中原文化悠且长
济济多士 风雨一堂
继往开来扬辉光
四郊多垒 国仇难忘
民主是式 科学允张
欹欤吾校永无疆!
欹欤吾校永无疆!
《河南大学校歌》诞生于1940年,由嵇文甫先生作词,陈梓北先生谱曲。当时中华大地正遭受日寇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河南大学辗转搬迁,经鸡公山、南阳镇平,最后停留在伏牛山深处的栾川县谭头镇办学达5年之久(并建立河南大学谭头附中至今,但由于种种原因其不属于河南大学附属单位)。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河大师生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抗日救亡运动。时任文学院院长的嵇文甫先生激情奔放地创作了《献给祖国》、《走出象牙之塔》等抗战歌曲。教育系教授陈梓北长于作曲,曾为《纪念鲁迅歌》、《远征进行曲》、《七七中学校歌》等谱曲,编有《抗战歌曲选》。
在抗战最艰苦的时刻,河南大学决定创作《河南大学校歌》,利用歌曲的形式,通过广大师生传唱,在阴霾的天空和血腥的环境中树起河南大学的猎猎战旗,以凝聚师生,鼓舞抗战斗志,弘扬学术传统,坚持办学不辍。嵇文甫、陈梓北受领重任,很快两人合作的《河南大学校歌》便响彻在伏牛山麓,伊水河畔。
“四郊多垒,国仇难忘。”日寇的暴行,并没有吓倒河大人。“济济多士”在苍苍嵩岳下,泱泱黄河边,“风雨一堂”,坚守“悠且长”的“中原文化”,追求民主与科学,为抗战和建设培养人才。此后一代又一代的河大人高唱校歌,奋发图强,传承河大精神,创造出河南大学的辉煌历史。
1992年庆祝河南大学建校80周年时,由中文系张予林作词、音乐系张彬谱曲,创作了新的《河南大学校歌》。
2002年9月,在庆祝建校九十周年的日子里,河南大学决定恢复使用1940年的《河南大学校歌》,并根据时代发展,将原歌词中的“三民”与“四维”改作“民主”与“科学”。《河南大学校歌》重新在师生中广为传唱,成为新时期河大人“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战斗号角。 校徽 河大校徽
1994年学校领导委托当时的工艺美术系青年教师肖红代为设计一枚校徽,并沿用至今。该校徽图案为正圆形,外圈与内圆为蓝色,象征理想与广阔的发展前景;中间黑体英文字母与下放的创校年号为绿色,代表教育与勃勃生机;蓝底下的“河大”两字为由右至左的篆书题,给人以悠久的历史文化感;校名下方的水浪,象征位于黄河岸边、中原文化与文明发祥地的河南大学历史久远。 校训 河南大学在九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以“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为校训,培养出近40万优秀学子,为祖国的各项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取自《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些话言简意赅地道出办大学的原则在于发扬光明的德性,革新民心,达到完善。“明明德”,意指彰明美德,就是告诫师生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优良品德。“亲民”又为“新民”,意为启迪百姓心智,使百姓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这就是将自己的美好道德推己及人,不断求取进步。对于“止于至善”,宋代硕儒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解释说:“止者,必至于是而不牵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 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也就是说,修身育人,都必须达到完美的境界而毫不动摇。
河南大学大门于1936年建成后,就将校训用柳体金字书写悬挂在大门背面,正中上额横书“止于至善”,左书“明德”,右书“新民”。大门建成后不久即遭“七七”事变,历经八年抗战,幸未毁于战火,1953年,校大门背面的校训被去掉了。2002年庆祝建校90周年之际,河南大学校大门彩绘一新,“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又重新悬挂于大门内侧。著名作家周而复校友题写的校训被镌刻在北京校友会捐赠的灵璧石上,矗立于大门通往大礼堂中轴线南端。八字校训耀眼夺目,发人深省,予河大学子以光大学术,恢宏文化的启示,一入校门便油然而生对国家、民族崇高无上的历史责任感。
编辑本段百年奥运激情 2008年7月26日,奥运圣火来到了“七朝古都”开封,这座1000年前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会,以开放奋起的新姿欢迎圣火的到来。8时15分,第一棒火炬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 坛》主讲人、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高举“祥云”火炬在河南大学新校区图书馆门前广场起跑,奥运圣火在开封的传递正式开始。开封站火炬传递路线全程6.6公里,其中4.2公里在河南大学校园内。
经由河南大学新校区西门,奥运火炬依次在金明大道、黄河路、大梁路传递。沿途开封市民挥舞国旗、五环旗和北京奥运会会旗,汇成了彩色的海洋;欢呼声、喝彩声、锣鼓声,一浪高过一浪,响彻城市上空。“踏着昨天的辉煌,向更高理想飞跃”等标语和旗帜,表达了开封人再创辉煌的愿望。共有208名火炬手参与传递,全程6.6公里,其中包括篮球名将郑海霞、加拿大籍相声演员大山、先救人后采访的女记者曹爱文等。前133名火炬手在河南大学校园传递,充分展现出河南大学百年名校的风采,成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开封站的特色之 河南大学新校区圣火传递起跑仪式
一。9时55分,“祥云”火炬抵达东京艺术中心,第208棒奥运火炬手、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的主创者张武,点燃圣火盆。开封市的圣火传递活动圆满结束。
编辑本段河大历任校长 林伯襄:河南商城人,上海中国公学毕业,曾任河南教育厅第一科长、代理厅长、科长、教育款产处处长(民国时期)省教育厅副厅长(新中国成立后)
丁德合:河南新乡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早逝
李敬斋:河南汝南人,密歇根大学建筑工程学士,曾任南京政府地政部部长
张鸿烈:河南固始人,威斯康星州立大学哲学硕士,曾任山东省建设厅厅长
徐 谦:安徽歙县人,清朝进士,曾任最高法院院长、司法部长、国民党中央常委
凌 冰:河南固始人,加利福尼亚大学哲学博士,曾任中国驻古巴公使
查良钊:浙江海宁人,金庸之兄,曾任台湾“司法部”部长
邓萃英:福建林森人,留学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曾任北洋政府教育部次长
黄际遇:广东澄海人,东京大学学士,芝加哥大学数学硕士,早逝
张仲鲁: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密苏里矿务大学学士,哥伦比亚商科硕士,曾任煤炭总局副局长
许心武:江苏仪征人,艾奥瓦大学水利硕士,曾任黄委会委员长
杜 俊:河南汲县(今卫辉市)人,威斯康星大学经济学硕士,代理校长,曾任河南省银行行长
杨震文:河南南阳人,柏林大学文学硕士、副教授,著名翻译家
刘季洪:江苏丰县人,华盛顿大学化学博士,曾任台湾“考试院”院长
王广庆:河南新安人,日本私立法政学校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曾任立法院立法委员
田培林:河南襄城人,柏林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南京政府教育部次长
姚从吾:河南襄城人,留学柏林大学研究蒙古史,曾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
郝象吾:河南武陟人,加利福尼亚大学生物学博士,校务临时小组负责人,早逝
方振中:河南唐河人,巴黎政治学院外交系硕士,校务委员会主任
吴芝圃:河南杞县人,河南人民革命大学校长,曾任河南省委书记
嵇文甫:河南汲县(今卫辉市)人,北京大学毕业,留学苏联,中科院学部委员,曾任河南省副省长
赵纪彬:河南内黄人,北京大学肄业,中科院学部委员,曾任陕西省委宣传部长
曲乃生:河南洛宁人,南开大学肄业,河南大学毕业,曾任河南省教育副厅长,河南省政府副秘书长
李林
李润田:辽宁沈阳人,东北师范大学毕业,曾任河南省政协副主席
靳德行:河南许昌人,河南大学毕业,曾任河南省社科联副主席
王文金:河南人,河南大学毕业
关爱和:河南汝南人,河南大学毕业,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现任党委书记,河南省政协常委,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理事,第十六、十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娄源功:河南原阳人,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民盟河南省委副主席。
编辑本段历任党委书记 姓名 | 职务 | 任职时间 | 任职时学校名称 | 于秀民 | 支部书记 | 1925~? | 中州大学 | 王锡璋 | 支部书记 | 1938.9~1940 | 河南大学 | 张传芳 | 支部书记 | 1940~1943 | 河南大学 | 任勖丰 | 支部书记 | 1946~1947 | 河南大学 | 鲁放 | 党小组长 | 1947~1948 | 河南大学 | 李永珍 | 支部书记 | 1948~1949 | 河南大学 | 张伯园 | 党委书记 | 1949.8~1952.10 | 河南大学 | 刘介愚 | 党委书记 | 1952.10~1953.8 | 河南大学 | 郭晓棠 | 党组书记 | 1953.8~1957.1 | 河南师范学院 | 韩倩之 | 党委书记 | 1957.9~1966.9 | 河南师范学院 | 胡西照 | 党委书记 | 1972.11~1975.3 | 河南师范学院 | 王燕生 | 党委书记 | 1975.3~1977.1 | 河南师范学院 | 白均 | 党委书记 | 1977.1~1978.8 | 河南师范学院 | 李林 | 党委书记 | 1978.9~1979 | 开封师范学院 | 李林 | 党委书记 | 1979~1982.2 | 河南师范学院 | 韩靖琦 | 党委书记 | 1982.2~1991.8 | 河南大学 | 王才安 | 党委书记 | 1991.8~1996.5 | 河南大学 | 肖新生 | 党委书记 | 1996.5~1997.8 | 河南大学 | 孙培新 | 党委书记 | 1997.8~2003.2 | 河南大学 | 张秉义 | 党委书记 | 2003.2~2008.7 | 河南大学 | 关爱和 | 党委书记 | 2008.7~ | 河南大学 |
编辑本段学校现任校长 娄源功,男,河南原阳县人,汉族,1957年4月出生,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民盟河南省委副主委,河南省优秀专家,现任河南大学校长。 娄源功本科毕业于郑州粮食学院 娄源功校长
机械工程专业,硕士毕业于武汉大学世界经济专业,博士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经济及管理专业。
| |  | |  |
|
-
0.jpg
(8.46 KB, 下载次数: 104)
-
1.jpg
(9.68 KB, 下载次数: 107)
-
2.jpg
(11.31 KB, 下载次数: 107)
-
3.jpg
(5.82 KB, 下载次数: 118)
-
4.jpg
(4.51 KB, 下载次数: 119)
-
5.jpg
(5.35 KB, 下载次数: 101)
-
6.jpg
(5.36 KB, 下载次数: 98)
-
7.jpg
(7.18 KB, 下载次数: 115)
-
8.jpg
(8.79 KB, 下载次数: 107)
-
9.jpg
(7.82 KB, 下载次数: 99)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