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磁村花鼓

[复制链接]

1

主题

0

听众

1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3-4
注册时间
2013-3-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磁村花鼓   发表于 2013-3-4 23:13:3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1400多年前的隋朝时期,磁村当地的村民就开始利用地表层一种黑石烧制陶瓷,因此这里陶瓷业发展很快,官府就在这里设了“铁坞、盐坞、窑坞”。后来,当地村民兴建了规模宏大的华严寺,以保佑一方水土,由此原济南通颜神(博山)的大路就改在了华严寺的脚下。但当时有大片水域相隔,水中鸳鸯戏水成对,过路的人要赤足趟水,逢有骡马过水更有难言之苦。为此,人们兴建了“鸳鸯桥”,这座桥气势宏伟,用料讲究,坚如磐石。

    后来由于年久失修,鸳鸯桥开始破损。到了清朝同治年间,淄川县令下了一道命令,要重修通往华严寺的“鸳鸯桥”。村民们听说后积极响应,纷纷捐款、捐物,就在“鸳鸯桥”修缮竣工之际,各路唱戏的、杂耍的都扎起了台子准备庆贺。

    当时“鸳鸯桥”桥头西侧有一个小店,里面住着一群流浪的艺人,他们带着花鼓、锣、镲也加入到队伍中来。他们身背花鼓边舞边击鼓,鼓声阵阵,歌声悠悠。

    这一前所未闻的表演,博得了当地群众的喜爱。于是磁村人开始拜师学艺,一代代将这种“打花鼓”的艺术流传了下来,这就是后来的“磁村花鼓”。

    兴衰与特色

    “抗日战争枪声一响,我们就不再打花鼓了。直到解放以后,花鼓又再次兴盛了起来。”磁村花鼓的老艺人李慎濂说。文革期间,磁村花鼓再次沉寂,这一沉就是20多年。直到1986年,李慎濂等人又将磁村花鼓“玩”了起来,磁村的“花鼓艺术团”再次成立,在乡镇的文艺汇演中再掀波澜。

    花鼓颜色与普通腰鼓一样,红色木制鼓身,牛皮鼓面,鼓面用钉子固定,鼓身上固定着两个铁环,拴系背带。花鼓的腰肚比腰鼓的更粗一些,鼓槌也不是木制的直棒,而是两根软线绳,绳子一端系一个硬疙瘩,用来击鼓。李慎濂老人说,表演时,花鼓系在舞者背后,要用绳子一端的硬疙瘩击中鼓面,控制好绳槌的长和短、收与放,全凭舞者娴熟的技能和舞蹈感觉来掌握。

    磁村花鼓的曲调有“花鼓调”、“十二花季”等。据有关专家考证,从曲调上来看,磁村花鼓可以初步确定源自安徽凤阳花鼓,至于究竟是不是像传说中那样,由清朝同治年间的几个流浪艺人流传而来,暂时还无定论。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2288

3150814.jpg (216.51 KB, 下载次数: 65)

3150814.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3 11:16 , Processed in 0.408143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