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木洞龙舟

[复制链接]

1

主题

0

听众

1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3-5
注册时间
2013-3-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木洞龙舟   发表于 2013-3-5 00:11:4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重庆市巴南区木洞镇,距重庆朝天门30余公里,位于古代巴国境内三峡(铜锣峡、明月峡、黄草峡)腹地明月峡出口处的长江南岸。此地很早就有人类居住。附近的干溪沟商周遗址中,出土300余件打制、磨制石器,便是很好的佐证。唐代大诗人王维路过明月峡写有“水国舟中市”的诗句,说明当时即以舟船作为商贸集市。据传,明代在此修建禹王庙,所需木料均从西侧约500米处的石洞中取出,故名“木洞”。

   木洞龙舟—般以队为单位,人数由三、四十人至七、八十人不等。每支队伍均有踩头一人,甩腰旗一人,打锣和鼓的各一人,拿艄的二人,前面划分水的四人,后面划吊艄的四人,中间则是主力,最隆重时还有打座炮的一人。比赛时一般沿木洞长航囤船——中坝的晒网石——江北的下梁 ——长航囤船路线划行。以到达终点时抢得的活鸭只数或旗帜,或扇子的多少来定输赢。队伍多时,有时也采用淘汰赛的方式进行。            

   在划行过程中,一般都喊着铿锵有力的龙舟号子,由穿着长衫、戴着凉帽和墨镜的踩头之人领唱,其余的跟着和唱,同时踩头之人还以翻跟斗,或吹口哨来吸引观众。除踩头外,其余的人员服饰统一。甩腰旗的手上拿两面小旗,随踩头的步调,做出各种甩手的姿势,同时起着指挥的作用。锣鼓声也是紧密配合踩头和甩腰旗之人,统一大家划桨的动作。通常在起划和到达终点时都要鸣放鞭炮助威。

木洞龙舟制作

   木洞龙舟早年的制作比较简单。解放前,一般就选用私家老板的木船或渡江船,只是在船头仰放一根板凳,在上面用树丫扎成一个龙头即成。解放后,由于当地政府的支持和重视,龙船的制作有了很大的发展:原来用杉料,后来用大的杨松,甚至用上了玻璃钢材料制作。船身长短不一,最长的四十多米,最短的也有二十多米,宽为1.2~1.4米,制作均成黄瓜底形(—剖两半),船头呈鸡胸式,船尾的艄略上翘呈龙尾形。材料合适时,船头直接做成龙头形,否则就用木雕,或者用黄荆扎成龙头形,或者用铁条焊成龙头形,外面用各种彩布蒙上。船尾的艄为船长的五分之二,一般在一半处开始削两边,逐渐变薄,到最后的艄片剩—米之内时,上面只有3厘米厚,下面2厘米厚。船做好后,外面搽l~2次桐油,有的也用葱叶抹,然后马上用蛋清抹,这样制成的龙舟就不吸水,大大减小了因磨擦产生的阻力。   

   作划桨用的桡片因角色不同,其制作也不同:踩头的最长,—般为1.5米长,20厘米宽,分为手柄(10厘米)、桡柄(60~70厘米)、桡片(80~90厘米)几部分,呈瓦片形(此为过去踩头所用,近20年来,踩头已不用桡片了);划分水的略1米长,桡片比一般的宽(20~22厘米),长60厘米,桡柄长40厘米;划中间的桡总长1米,桡片长60厘米,宽15~18厘米;划吊艄的桡总长1.2米,桡片长60厘米,宽15~18厘米。过去,端午节一过,一般把龙头供奉于附近的庙上,待来年再用。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1811

20102915485238.jpg (77.14 KB, 下载次数: 35)

20102915485238.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3 11:15 , Processed in 0.298071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