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门歌

[复制链接]

1

主题

0

听众

1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3-6
注册时间
2013-3-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门歌   发表于 2013-3-6 22:19:3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门 歌 : 也叫“锣鼓书 ”。流行于皖中、皖 东、皖西一带。相传明末即已形成。过去是穷人沿 门乞讨时的歌唱,故名:门歌。因内容多叙述新近发生的事件, 即兴创作,故又称“唱新闻”。演唱 时以锣鼓伴奏。唱腔结构简单,为四句单曲体,分歌头、歌尾、歌身。歌身可上下句反复演唱,曲目 多同于庐剧,如《白灯记》、《休丁香》等。
  其曲 调对庐剧的某些唱腔有一定影响。被誉为皖中南民歌的“活化石”,它的歌词完全是表演者根据生产、生活中的现实场景即时创作而来, 歌词一般是“望风采柳”,如见到人家门口一棵柳树,就唱“老板门前一棵柳,放下柳树打笆斗,打了笆斗量大麦,量了大麦酿烧酒,五湖四海结朋友。” 其语言幽默风趣,乡土味十足,表现方式则分为走街串户演唱,逢年过节玩花灯、划旱船时对唱等。这种完全取材农民生活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曾经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被合肥及其周边地区的老百姓奉为主要的精神“食粮”之一。合肥市有关部门近日透露:合肥市已初步确定将庐剧、门歌和洋蛇灯作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进行 申报。
  门歌是安徽土生土长的曲种,源于凤阳花鼓,唱腔的基调是秧歌,表演和伴奏形式均为花鼓小锣,因“唱门子”而得名。所谓唱门子,就是逃荒行乞时站在东家门前演唱。
  门歌分为上、中、下三路,三路门歌风格各异。上路门歌分布在以六安为中心的皖西大别山一带,滁州和江苏的门歌又名宫锣鼓、唱麒麟等,下路门歌的中心在无为,包括宣州一带的颂春、摇钱树以及苏南的高淳唱春等。
  门歌分布面广,影响较大。门歌里包含庐剧的一些基本元素,庐剧的形成和它有密切的关系。
  关于门歌形成的时间,史无记载。据1982年合肥市文化局发现的立在巢县炯炀河镇的《正堂陈云》碑文所载,曲艺形态的门歌,形成期的下限是清同治七年,也可以说,曲艺形态的门歌形成于清中叶。
  建国后,门歌主要流传于乡村民间,由民间艺人演唱,且不断有新作品涌现。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1673

01300000190939121506765670670_s.jpg (8.75 KB, 下载次数: 47)

01300000190939121506765670670_s.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4 01:05 , Processed in 0.428602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