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亳州二夹弦

[复制链接]

1

主题

0

听众

1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3-6
注册时间
2013-3-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亳州二夹弦   发表于 2013-3-6 22:43:5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亳州二夹弦是我国的稀有剧种,它源于皖、苏、鲁、豫、冀相邻地区,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由最初的“纺棉小调”吸收“花鼓丁香”、“大五音”和“四根弦”等艺术元素,经过民间艺人的持续努力,逐渐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
  清末以来,二夹弦戏班就经常活跃在皖北大地上。1958年底县委根据当地群众的建议,成立了亳县二夹弦剧团。《桑园会》、《张文生赶考》、《花厅会》三个二夹弦传统小戏应运而生,立上舞台。1959年10月亳县二夹弦剧团演出的《金龙盏》受到阜阳行署领导的高度赞扬,被誉为“跃进剧团”。1960年3月,二夹弦剧团因成绩卓著,又被评为省文化工作先进单位。1962年亳县二夹弦剧团的高中贤、王玉芹曾与山东定陶二夹弦剧团赴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二度梅》,受到刘少奇、陈毅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63年山东定陶二夹弦剧团特邀高中贤、王玉芹、马璐等人再度赴北京景山公园演出《金龙盏》,受到了朱德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朱德、陈毅等老一辈领导人对这一稀有剧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撕绫罗,打茶盅,不如二夹弦哼一哼”,“二夹弦哼一哼,不穿棉袄能过冬”,“不吃不穿不过年,也要去听二夹弦”,这些来自广大人民群众的村言俚语,表达了对二夹弦这一剧种的喜爱和赞美,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稀有剧种的珍贵价值。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1663

u=988232797,2647643396&fm=0&gp=0.jpg (3.51 KB, 下载次数: 64)

u=988232797,2647643396&fm=0&gp=0.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4 00:58 , Processed in 0.390617 second(s), 3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