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起源】
淮北花鼓戏据传溯源于明初。又有记载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淮北花鼓戏是在安徽淮北地区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剧种,它因发源于淮北地区,表演时男角上场背花鼓,乐队伴奏时也以“花鼓”为主乐,因此叫淮北花鼓戏。
【流传地区】
流行于安徽北部和皖豫苏鲁交界地区,大致可以分三路:北路(徐州、曹州、砀山、萧县、开封、邳县),中路(宿县、灵璧、泗洪、涡阳、蒙城、阜阳)和南路(蚌埠、淮南、寿县)。是极具民间特殊演唱风格的稀有剧种之一。
【发展】
淮北花鼓戏的原始形式是民间的小型歌舞。劳动人民在农闲季节里籍以自娱,有时在进行这些民间小唱时,伴以舞姿。这些舞姿都是根据民歌的内容,模仿生产生活上的动作编成。后来,在舞蹈上又吸收一些民间杂技,如“四门八叉”、“顶人”等,使舞蹈加强了动作性,更加吸引人。同时编唱了一些有故事情节的小段子,如西厢段三国段等,并渐渐由唱短段到唱长段,从一人单唱到两人表演(一丑一旦都由男子扮演)。后来,又经过花古戏人的长期实践,在内容上改变了唱本故事,开始演唱连台本戏,演员也随之增多,唱腔及表演艺术逐步提高,到解放后,达到了丰富多彩,日益完美的地步。
这个花鼓班从解放初至今,平均每年演出不少于800余场次。从白手起家到添置服装道具,从一鼓一锣到配乐演唱,完成了从剧目、服装、到唱腔音乐的改革发展历程。形成了较完备的唱腔体系和独具淮北花鼓特色的剧目系列。现有剧目130余部(其中连台本戏70余部),可演二百余场,内容涉及生活、爱情、战争、公案等各种题材。
【剧目】
淮北花鼓戏的剧目分大戏小戏两种,传统剧目有《王小赶脚》、《四宝珠》、《花园会》等一百七十多个。内容多反应当时人民的生活、劳动、习惯、性格,运 用当地群众的纯朴语言,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唱腔】
淮北花鼓戏唱腔大体上分两大类,一类是用于“八句子”和单出戏的专用调,如“货郎段”“西厢段”“黑驴段”等,旋律抒情优美,上下句对称整齐,组织比较严谨;另一类是用于正本戏的板调,如“平板”、“寒板”等。叙述性强,变化 灵活,富于表现力。
淮北花鼓戏的唱腔哀婉缠绵,低徊流转。尤其“寒调”,唱来如泣如诉,如哀如叹,别具一格,极富个性。民间向有“花鼓戏难学、难唱、又难听,听过三天,迷上就不轻”之说。乐多哀音,行腔幽婉低徊。可谓原汁原味民间俚俗戏曲音乐的活化石。
淮北花鼓戏的舞台表演较完整保留了传统戏曲“虚拟表演”的原始状态。所有情景纯用虚拟手法表现,男女演员可互扮各种角色行当。
淮北花鼓的唱腔保留了中华民族“歌言情”的原始风貌,充分展示了淮北地区妇女“哭言泣语”、“哀叹悲歌”的独特抒情方式和浓郁地方特色。并且吸收了众多地方小调,民歌的营养,形成了宿州调、浍北调,口子调,寒板,货郎段调等丰富的唱腔曲调。对研究中华民族戏曲传统、丰富民族戏曲音乐、发掘戏曲文化资源、保护文化生态有积极的作用和重要价值;对创建地域特色文化,发展文化旅游和对外文化交流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是最具淮北地域特色而又没被开发的原生态 “土特产”。是值得珍惜的一种珍稀文化资源和宝贵精神财富。
【表演风格】
淮北花鼓戏的表演艺术是有独特风格的,无论是身段、动作、眼神等,都有自己特有的一套,它能生动形象地表现淮北劳动人民的豪放、热情强悍的性格特点,显得粗犷、奔放而又朴实、诙谐。新整理的传统剧目《摸花轿》已拍成电影,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
【表现形式】
“花鼓大走场”是淮北花鼓戏最具特色的“绝活儿”。表现形式为男角背花鼓(称“鼓架子”)。在“盘鼓”和“八句子”中舞姿丰富多彩。女角头扎绣球,手舞长绸,脚绑垫子――穿“三寸金莲”绣花鞋。表演技术难度高,演员需有深厚的基本功和表演技巧。国家文化部出版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安徽卷>里记载有淮北花鼓大走场的部分音乐和舞蹈。
联系:暂无
网址:
http://fy.folkw.com/view.asp?id=1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