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50
- 帖子
- 1029
- 积分
- 1029
- 精华
- 0
- 最后登录
- 2011-4-7
- 注册时间
- 2010-9-28
 
- 乡约币
- 2227 枚
- 乡约宝
- 0 枚
- 最后登录
- 2011-4-7
- 注册时间
- 2010-9-28
|
 | |  |  |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校徽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坐落在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之滨的郑州市,是国家水利部与河南省共建、以河南省管理为主的高校,是河南省重点支持建设的骨干高校之一。2005年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一直以来,学校主要发展为一所以水利电力为特色,工科为主干,理、工、农、社、管、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目前,学校景观艺术设计专业也成为河南省特色专业之一。
学校简介概述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坐落在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之滨的郑州市,是水利部与河南省共建、以河南省管理为主的高校,是河南省重点支持建设的骨干高校之一。学校是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是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立项建设高校。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水利电力为特色,工科为主干,理、工、农、经、管、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满足国家对水利建设人才的需求,在政务院的直接关怀下,由当时的水利部部长傅作义于1951年主持创建了学校的前身--水利部北京水利学校。
1958年,北京水力发电函授学院、北京水力发电学校并入,成立北京水利水电学院,隶属水利部管理。
1960-1978年19年中,著名水利专家、中国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汪胡桢先生担任学校校长。
1965年,学校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
1969年学校迁至河北省,先后在岳城水库和邯郸市办学
1978年更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并在原北京校址成立了研究生部。
1990年学校迁至河南省郑州市办学
2000年,实行水利部与河南省共建、以河南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2009年,水利部与河南省签署共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协议,成为河南省第三所省部共建院校
2010年,成为博士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 师资力量 水利学院
学校有花园校区和龙子湖校区两个校区,占地2330亩。学校现有水利学院、资源与 环境学院、土木与交通学院、机械学院、电力学院、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建筑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软件学院、体育部、人文艺术教育中心、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8个教学单位;设有49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15000余人。学校1981年获得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共有水利水电工程、水工结构工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地质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农业水土工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机械设计与理论、流体机械与工程、应用数学等31个硕士点,其中3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学校有3个省部级一级重点学科,21个省部级二级重点学科。学校具有硕士研究生单考权资格,具有推荐并接受免试研究生资格、开展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资格和工程硕士、MBA、农业推广等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培养资格。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农科院农田灌溉研究所、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20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学校拥有教职工1300余人。两院院士潘家铮为我校高级顾问,中国工程院院院士顾金才、王浩、倪维斗、周丰峻、王光谦为我校教授、双聘院士,学校还聘请了刘光鼎、王思敬、林皋、赵国藩、厉以宁等国内外知名学者、科学院院士或工程院院士担任学校的兼职教授。学校设有6个省级特聘教授岗位。近年来,先后有100余人次获得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省级教学名师、省管优秀专家、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等荣誉称号。经过多年的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发展趋势好的教师队伍已经形成。
我校与90多个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研究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协作关系。学校现有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院士工作站,1个院士实验室,11个研究(院)所。近年来,学校先后承担了30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学校是水利部、建设部监理工程师定点培训基地,培训点遍布全国,每年为国家培养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员2000余名。学校工程监理中心是甲级建设监理资质单位,承担了东江─深圳供水改造、珠江河口整治、山西万家寨引黄工程等多项大型工程的监理任务。学校参与科研和参加监理的“东江--深圳”供水改造工程荣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被中纪委誉为“廉洁工程”。 学校注重产学研相结合,主动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和国家大型水利工程,先后参与了三门峡、万家寨、葛洲坝、小浪底、长江三峡、南水北调、东深港(东莞—深圳—香港)供水、珠江入海口疏浚等国家重大水电建设项目的科研、设计、监理、模型试验等工作。学院勘察设计研究院具有乙级资质,曾成功承接设计了海南国际会展中心“美丽之冠”、郑州市杂技馆等省市重点、亮点工程,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
学校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工作历史悠久,从1958年起就先后接受越南、尼泊尔、印度尼西亚、喀麦隆等国留学生。1960年学校受水利电力部委托负责援建越南水利水电学院。学校还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先后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到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进修、考察或开展合作研究。学校分别与英国沃里克大学、莫斯科建筑工程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等国际知名学府建立了校际合作交流关系。学校与美国托伊州立大学和匹兹堡州立大学签订了《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2006年开始与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合作办学。 成就及荣誉 学校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学校”、河南省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连续10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连续13年获得“河南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获得2005年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两项并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连续三届被评为“河南省艺术教育一类院校”。 2006年被授予“河南省学位点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07年学校获国家人事部、教育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同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纪检监察先进工作集体”称号。2009年荣获“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经过多年的人才培养改革和探索,我校毕业生以“吃得苦、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鲜明特色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河南分市场”和“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基地”先后落户学校。
建校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为国家水利电力建设事业培养了10万余名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学校生源质量好,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好,学生素质高,获得很高社会评价,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1]
教师队伍特聘院士 顾金才院士1939年2月生于河北省卢龙县,1960年7月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学习,19 顾金才院士
65年2月毕业于西安工程兵工程学院地下建筑专业。现为总参工程兵科研三所研究员,1992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并享受国家政府津贴,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顾金才院士长期从事工程岩体加固技术理论及实验技术研究工作,参加了国防和黄河小浪底、二滩、大朝山、龙滩等大型水利枢纽的研究工作,在地质力学模型实验、预应力锚索加固机理、喷锚支护和岩质高边坡加固技术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PDY-50三向加载地质力学实验装置的研制和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 奖,“预应力锚索加固机理与设计计算方法”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另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3次,军队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聘请顾金才院士任教授。顾金才院士作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工结构、岩土工程学科的学科带头人,领导并参与学科建设,指导学科发展方向和实验室建设,申报科研课题,进行学术报告和专题讲座,培养研究生。顾金才院士自2002年至2010年每年不定期在学院工作3个月左右。
顾金才院士的加盟,必将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的学科建设上层次、上规模产生强大的推动力,为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王浩院士,1953年8月13日出生于北京市,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浩院士
2008年9月7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受聘为我校双聘教授,我校也成为河南省落实省委省政府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 “引进院士计划”的第一所高校。
王浩院士接过聘书后表示,华北水院是一所有着优良传统的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他很高兴加入华北水院的科研团队,和大家一起努力工作,为振兴国家的水利事业、为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浩院士是我国水文水资源专家,同时也是我国水利系统最年轻的院士。他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流域水循环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方面的基础研究、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以及水资源经济学和复杂系统决策理论方法方面的应用研究。
倪维斗院士
倪维斗院士为动力机械工程专家,1932出生于上海市,浙江省宁波市人。1962年于前苏联列宁格勒加里宁工学院获副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专家顾问组成员。近年从事中国能源战略的研究,推动以煤气化为龙头的多联产能源系统、醇醚替代燃烧在国内的应用。曾获得过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电力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共60多人,于1993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40余篇被SCI、EI检索,出版著作5部。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丰峻院士历任总参工程兵第三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兼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河南省力学学会理事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周丰峻 院士是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军队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并多次担任北京香山会议主席,负责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立项。
周丰峻院士
周丰峻院士,男,1938年生,山东省黄县(今山东省龙口市)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961年2月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学士学位。现任总参工程兵第三研究所研究员,河南省力学学会理事长,防护工程学会名誉理事,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周丰峻研究员长期从事和主持防护工程领域的研究工作,对于爆炸效应试验、爆炸理论计算以及防护工程抗冲击爆炸作用模拟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开创性的研究,对防护工程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已经完成的重点项目和课题中,先后获全国科技大会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对我国效应试验和防护工程技术理论发展有突出贡献。1996年以来根据面向21世纪防护科技总要求,主持开展了防护工程发展目标研究和防护工程技术专著编著工作,为防护工程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1992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丰峻院士长期从事和主持防护工程和岩土工程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工作,是防护工程和岩土工程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在岩土爆炸效应试验、爆炸理论计算以及防护工程抗冲击爆炸作用模拟、岩土防护结构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成果,为国防工程和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有10多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和译著多本,其中有代表性的有“防护结构相关的爆炸现象评估”、“高精度球形装药爆炸冲击波计算”、“面向21世纪的防护工程发展研究”、“反爆炸恐怖安全对策研究”、“地下工程与基础设施公共安全发展规划研究”、“岩土工程土钉支护与锚索加固应用研究”等。
| |  | |  |
|
-
0.jpg
(8.93 KB, 下载次数: 138)
-
1.jpg
(8.33 KB, 下载次数: 117)
-
2.jpg
(3.28 KB, 下载次数: 141)
-
3.jpg
(3.88 KB, 下载次数: 143)
-
4.jpg
(8.26 KB, 下载次数: 139)
-
5.jpg
(6.06 KB, 下载次数: 122)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