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50
- 帖子
- 1029
- 积分
- 1029
- 精华
- 0
- 最后登录
- 2011-4-7
- 注册时间
- 2010-9-28
 
- 乡约币
- 2227 枚
- 乡约宝
- 0 枚
- 最后登录
- 2011-4-7
- 注册时间
- 2010-9-28
|
 | |  |  | 中原工学院 校徽
中原工学院始建于1955年,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是面向全国招生的省部共建、以省管为主的高等院校。有机械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3个河南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材料学、企业管理等14个河南省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形成了以工为主,以纺织服装为特色,工、管、文、理、经、法协调发展的学科框架。
学校名称 【英文名称】: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中文名称】:中原工学院(简称中工)
【学校地址】:
北校区:河南省郑州市中原中路41号(主校区) 邮编:450007
南校区: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双湖经济开发区淮河路1号(新校区) 邮编:451191
西校区:河南省郑州市中原路中路146号
编辑本段历史变迁 南校区·校门全景
学校建于1955年,前身是“榆次纺织机械工业学校”。
1957年,学校迁往郑州市,更名为“郑州纺织机械制造学校”。
1958年,学校划归河南省管理,省政府根据河南纺织行业发展的需要,将学校改建为“河南纺织机械学院”,实行本科、中专并存。
1959年,全国院校调整,学校恢复“郑州纺织机械制造学校”校名,仍归纺织工业部管理。1959年,青岛纺织干校电机专业并入学校,学校改称“郑州纺织机电学校”。
1960年,纺织部报经国务院批准将学校更名为“郑州纺织机械学院”,再次升格为本科院校。
1961年,国家进行国民经济调整, 学校本科再度下马,恢复“郑州纺织机电学校”校名。
“文革”期间,学校先后划归河南省、郑州市纺织局管理,由于“文革”的原因工作陷于瘫痪,1970年,郑州市革委会将学校撤销,改建为“郑州纺织机械配件厂”。
“文革”结束后,1978年,纺织部经与河南省政府协商,决定恢复“郑州纺织机电学校”,并重归纺织 建校时校址 山西榆次纺织机械工业学校旧址
部管理。
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更名为“郑州纺织机电专科学校”,招收首届专科生。
1987年,学校升格为“郑州纺织工学院”,成为面向全国招生的普通本科院校。
1997年,学校通过了原国家教委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1998年,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实行省部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
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中原工学院。
编辑本段中原工学院简介概述 中原工学院校园风景
学校现有教职工1438人,其中专任教师992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4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81人;各类在校生15800余人,校园占地总面积1460亩,分南区、北区和西区三个校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亿元。图书馆拥有各类藏书170.3万册,有12个中外文数据库,开通有国际联机检索,建有电子阅览室和镜像站点,形成了基于网络、文献信息资源丰富的图书情报系统。 所获荣誉 学校计算机网络发达,被河南省教育厅授予“河南省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示范工程单位”称号。近年来,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此外,学校还先后被权威机构评为近年来中国发展最快的大学之一、河南公众最满意的十佳本科院校、河南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教育品牌。 院系设置 学校设有纺织学院、能源与环境学院、机电学院、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部、新闻与传播学院、理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计算机学院、外国语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体育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亚太国际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软件学院等20个教学部门,开设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等49个本科专业,有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企业管理等19个硕士点,有机械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3个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材料学、企业管理等14个河南省二级重点学科,形成了以工为主,以纺织服装为特色,工、管、文、理、经、法协调发展的学科框架。 教学工作 学校坚持高质量教学立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眼人才培养目标,实施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强化质量保证和监控机制,突出实践教学,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学校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建成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等国家级赛事中屡创佳绩,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2005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在全国介绍了经验,2006年在河南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组织的德育评估中获“优秀”。 科研工作 学校坚持高水平科研强校,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学校现有河南省功能性纺织材料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智能化专用虚拟仪器仪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高等学校功能性纺织面料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河南省高校空调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静电检验测试中心、河南省纺织服装CAD研究开发中心、河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系统与工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郑州市纺织工程技术中心等省市级研究机构。其中,功能性纺织面料实验室、供热空调实验室、现代制造装备及仪器实验室为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河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系统与工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郑州市纺织工程技术中心、郑州市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估重点实验室等省市级研究机构,承担了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重点课题,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2004、2005、2006、2007、2008年连续五年专利受理量位居全省高校第一名。学校出版有《中原工学院学报》、《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和 《纺织服装科技》3种学术期刊,在专业领域享有一定声誉。 对外合作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与企业合作举办了独立学院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与美国、英国、俄罗斯、法国、韩国、瑞典、新西兰、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18所高校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开展了教师和学生教育交流活动;2003年以来,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新西兰联合理工学院等高校开展了11个合作办学项目。同时,积极与国内知名企事业单位和地方政府开展合作,拓宽了办学渠道,促进了办学水平的提高。 学校展望 目前,全校师生员工正以饱满的热情,秉承“博学弘德,自强不息”的校训,发扬“勤奋、严谨、进取、文明”的校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学校的建设、改革与发展,同心同德,奋发图强,为把学校建设成为以工为主、特色显著、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多科性大学而努力奋斗。 学校领导 党委副书记、院长 崔世忠
党委书记 谢振山
党委副书记 郭正让
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 刘志刚
副院长 谷景立
副院长 杜建慧
副院长 李勇
副院长 曹健
纪委书记 李俊杰
现任校长简介:
崔世忠 博士,教授,中原工学院院长,中国纺织大学工学博士。 中原工学院校长 崔世忠
主要研究方向: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主攻纺织新材料与产业用纺织品的研究。主持、完成了“纺织仿真CAD技术应用工程”、“阳离子可染涤纶棉纺织新产品开发”、“纺织材料非线形蠕变模型及其应用研究”、“经编复合土工布的研制”等省科技攻关项目及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国内外重点期刊发表论文、论著等30余篇。是河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省级跨世纪学术新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全国“钱之光”奖获得者。2003年被选为河南省纺织协会副会长。 校徽 中原工学院标志设计创意说明
标志的外形为椭圆形,象征着中原工学院在不断的扩大发展,双层椭圆间的内容为学校中英文对照规范名称。 中原工学院校徽
标志采用中原工学院的“中”与英文首写字母“Z”为基本造型元素,不同凡响之处是字母“Z”演变为飘带形态,富有动感,与朝气蓬勃的人物形象,共同构成了草书“中”字,体现着中原工学院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
整个标志设计曲直对比强烈,刚柔并济,动静结合,洋溢着活泼的青春气息,使人们视觉与心理上产生美的感受和联想。看似随意的书法飞白寓意了中原大地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原工学院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地域特征。
标志采用了具有强烈对比效果的红色和黑色,及红黄渐变色,单纯、明快、醒目,富有活力和朝气,具有极强的识别性。 校训 博学弘德自强不息
释义:
博学——出自《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既指广泛学习,也指学问渊博。学校重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倡导刻苦学习,勤奋实践,博采众长,学以成才、学以立业、学以报国;倡导用新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不断获取新知,勇于探索真理。
弘德——出自东晋《华阳国志》:“思弘德化,思弘德教”。主要涵义是指弘扬人类的文明与美德。学校重视道德情操与法制精神的统一;倡导培养健全人格,培育民族精神,以德立身,以德立校,以德立国;倡导学会做人,全面发展,志向远大,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
自强不息——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主要涵义是指君子应刚毅坚卓,不屈不挠,生生不息。学校几上几下的曲折发展历程,体现了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学校重视遵循客观规律,锐意进取,永不懈怠,同心同德,不断在更高的标准上发展壮大。 校风 勤奋、严谨、进取、文明 校歌——中工颂 嵩岳山高,黄河水长。
中原沃土,传承着智慧的光芒。
春风化雨,桃李芬芳。
经日纬月,编织着绚丽的华章。
博学弘德的旋律里,风采在飞扬。
自强不息的足迹里,汗水育栋梁。
中原崛起更争雄,让开拓和奋进见证我们的荣光!
莘莘学子,济济一堂。
中原沃土,撒播着我们的希望。
志存高远,意气轩昂。
求知报国,合奏着青春的交响。
博学弘德的誓言里,追求在宣讲。
自强不息的超越里,天高任翱翔。
织锦未来彩霞飞,用今天的精彩拥抱明天的辉煌!
织锦未来彩霞飞,用今天的精彩拥抱明天的辉煌!
拥抱明天的辉煌!
编辑本段中原工学院对外合作办学中原工学院亚太国际学院 亚太国际学院是中原工学院与英国时驰有限公司合作,经教育部正式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项目批准编号:MOE41GB2A20040068O。学院依托中原工学院的硬件环境,引进国外以及香港的先进师资和管理,统一规划、标准化运行。
中原工学院亚太国际学院
学院致力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教育教学方法,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优良的师资、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优秀的教材,为学生提供高水平、高质量有特色的教育服务,优良的教学环境。努力实现以下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目标:
(1) 工艺技术与商贸知识相结合、工程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目标。 (2) 以学生学习为主导,有别于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
(3) 启发式及创造性教育,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人发展的目标。 中原工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中原工学院与英国著名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合作办学项目经国家批准,纳入普通本科招生计划。学制四年,本科层次,
采取“2+2”或“4+0”培养模式,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由合作双方制定。
项目学生先在中原工学院学习两年,核心课程和英语成绩达标的,后两年可以申请到曼彻斯特大学学习,在英国的学费优惠20%,修完规定学 中原工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分后,将同时获得中英双方的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项目学生也可以按照教学计划,在中原工学院修完全部学分,取得中原工学院的本科毕业证书,符合中原工学院学位授予条件的将被授予中原工学院学士学位。
合作项目引进英国合作高校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原版教材、讲义、教学和考试方法,聘请30%的外籍教师授课和开设专业讲座,强化英语和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大力推进课程、师资和管理的国际化水平,培养熟悉学科最新发展状况和国际市场规则,英语水平较高、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高级应用型人才。
项目毕业生可根据与曼彻斯特大学、赫瑞瓦特大学、威尔士大学新港学院和罗伯特哥顿大学签订的相关专业的合作协议继续到英国攻读学制为一年的硕士学位。合作办学项目为毕业生的发展和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编辑本段中原工学院优秀学院服装学院 中原工学院服装学院于1986年开始招收服装专业学生,是全国最早开办服装类专业的高等院校之一,具有招收服装设计与工程、 中原工学院服装学院
艺术设计(服饰文化)两个方向硕士研究生的资格。开设服装设计与工程、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方向)、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表演方向)、艺术设计(形象设计方向)四个本科专业方向。在校本科生、硕士生750余名。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作为河南高校中开办最早、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专业,是2006年度河南省名牌专业、2008年度河南省特色专业;2008年起成为河南省重点学科;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成果累累,在国际、国内大赛中屡获佳绩,依据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的排名,我院的服装设计专业连续多年在前全国排名15名内,2005年被评为全国十佳,获服装设计“育人奖”。服装表演专业成绩突出,2008年我院15名学生模特担任北京奥运会国家引导员工作,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示中原高校学子形象,获得好评。2009年我校服装设计与表演专业学生李静,荣获全球超模大赛冠军,获得全球“美皇后”称号。
学院现设有人体三维非接触测量实验室、服装CAM实验室、河南省服装CAD培训中心、服装功能实验室、服装生产与工艺室等,并拥有功能齐全的多功能表演厅、时装表演排练厅等设施。 纺织学院 纺织学院是中原工学院的传统教学单位,拥有纺织科学与工程特色学科,具有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设有纺织工程、轻化工程2个本科专业,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工程、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3个学术型学位硕士点,1个纺织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和1个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高校教师系列专业学位硕士点。组建了“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河南省教学团队、河南省高校“产业用纺织材料”科技创新团队、郑州市“产业用纺织材料”科技创新团队,是河南省特聘教授设置单位。
学院共有教职工46人(教师37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2人、讲师11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3人。 中原工学院纺织学院
其中10名教师分别是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河南省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培养对象)、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省优秀专家、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对象、省高校骨干教师、省教育厅“555”学术与技术带头人。
学院下设7个实验室:纺织材料实验室、纺纱实验室、织造实验室、纺织品设计及试织实验室、染整实验室、纺织品生态检测实验室和纺织服装CAD/CAM实验室。学院实验室面积约3000m2,各类设备值1060万元,拥有Instron强力机、JSM扫描电子显微镜、瓦里安质谱仪、FAST织物风格仪、基恩士3D测量显微镜、普瑞美棉结检测仪、DataColor测色配色仪、各类全自动纺纱织造和染整小样机等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设备。
2004以来,学院共承担省级以上项目9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留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教学改革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5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2项,获得5项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申报4项专利,出版教材/专著14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20篇,被SCI、EI和ISTP收录25篇,国家一级学术期刊21篇。纺织学科科研成果在全国同类学科中居于前列。
目前,培养研究生的研究生发表论文共62篇,其中国家一级学术期刊5篇,核心期刊32篇,国际会议论文8篇。参与省级项目10项,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三等奖1项、河南省大学生“挑战杯”二等奖2项。
2005年以来,纺织学院共承担了省级以上项目9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重大科技项目1项,国家留学基金项目4项,河南省重大公益性科研项目1项,省院(院士)合作项目1项,国家级教改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5项,省级教改项目2项。获得6项省科技进步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申请发明专利4项(授权1项),申请新型实用专利5项(授权4项)。出版教材/专著24部;发表学术论文597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10篇。
纺织学院学风优良,大学英语四、六级一次通过率、考研率一直在全校名列前茅,近几年来每年平均有20%以上的毕业生考取研究生。学院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成功举办了三届纺织面料设计大赛和首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学生在河南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金奖。毕业生大多数在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福建等地知名企业工作,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2010年纺织学院就业签约率为全校第一。
2005年以来有34位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目前在校研究生25人,研究生就业率为100%。 能源与环境学院 能源与环境学院的前身为能源与环境工程系,成立于2002年7月,2004年9月更名为能源与环境学院,是一个专业特色鲜明,富有时代特征,充满活力和希望的教学部门。
学院下设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热能与动力工程系、安全工程系、环境工程系、给水排水工程系、学院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能源与环境实验中心、能源与环境工程研究中心等教学、管理及科研机构。 目前,能源与环境学院现有教职工60余人,教师中有省级特聘教授1名,国家级高校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2名,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1名。具有高级职称教师28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3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4人。
设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安全工程、环境工程和给水排水工程五个本科专业,共有在校硕士、本科生1142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是河南省高校中设立最早,在国内具有相当影响的专业,是中原工学院的三个示范专业之一。该专业于2006年5月通过了国家建设部组织的专业评估,并获得了优秀水平。
学院设有“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硕士点,该学科也是河南省重点学科,并获准设立省级特聘教授岗位。制冷及温工程学科为学校院级重点学科。 机电学院 机电学院是我校办学历史最长的院(系)之一。1980年成立机械工程系,3个专科专业招生,1987年纺织机械本科专业招生;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2004年9月机电学院成立。现有教师73人,其中教授15名,副教授及高级实验师2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27人,在外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3人,攻读硕士学位教师2人。教师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
机电学院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工业工程、车辆工程和机械电子工程5个本科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和机械电子工程3个硕士点,在校本科生1185名,研究生28名。
机电学院设有工程图学、机械设计基础、机自一、机自二、工业设计、工业工程、车辆工程7个教研室和1个机械实验中心,其中实验中心下设机原机零实验室、机自专业实验室、工业设计实验室、工业工程实验室、机械CAD实验室、纺织机电测控实验室和虚拟仪器实验室等多个实验室。为机电学院的实验和实践教学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机电学院积极开展科研工作,现设有机械新技术研究中心、纺织机电研究中心,已形成纺织机械、先进制造技术和精密测试技术与仪器三个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近年来,机电学院完成省部级课题20余项,获省部级奖7项,制(修)订国家标准3项,获国家专利3项,发表论文453篇,被SCI、EI和ISTP收录54篇。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22项,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其它项目7项。
机电学院坚持“和谐、务实、规范、创新”的工作作风,走机、电、管、艺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的道路,积极引进和培养人才,为学院的专业和学科建设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材料与化工学院 材料与化工学院前身为材料与化学工程系,成立于2004年9月,由原机械系和数理系相关专业组建而成,2006年2月更名为材料与化工学院,现有教职工49人,其中,教授8 人,副教授22 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32人。有3人为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教师资助对象。目前在校本科生974人。
材料与化工学院现有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四个本科专业,有材料加工工程和材料学2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其中材料学为河南省省级重点学科。科研领域主要涉及材料表面工程、超硬材料及其制品、功能纤维材料、纺织化学品和精细化学品等。下设四个科研机构:表面工程研究所、超硬材料制品研究所、高性能纤维研究所和纺织化学品实验室,和两个实验中心:材料实验测试中心和化学实验中心。拥有等离子熔覆设备、纺丝机、超硬材料制品加工设备、热分析、红外分析仪、图像分析仪等先进的设备。近年来共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等18项,现承担河南省重大专项、重点攻关和重点基金等在研纵、横向项目2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0多篇,其中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SCI,EI等收录140多篇。 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学院成立于2006年,前身是计算机科学系。计算机科学系成立于1999年,1984年开始计算机及应用专科招生,1994年开始计算机及应用本科招生,1999年开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招生,2003年开始网络工程专业的招生,2005年开始软件工程专业的招生,现有学生900余人。现有教师74人,其中高级职称18人。
学院设有以下部门:学院办公室,学院辅导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研室,网络工程教研室,计算机基础教研室,软件工程教研室,计算机实验中心。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计算机硬件、软件及应用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注重软件开发和创新意识培养,加强C++语言编程能力与软件工程应用实践,设置三个专业方向: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计算机艺术,确保就业优势,使其成为在科研、教育、企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计算机技术研究的高级专业人才。 理学院 理学院前身为基础学科部,基础部自1983年成立以来,曾先后担负着全校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化学、力学、英语、计算机、体育等基础教学工作,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学校的不断变化和学科发展的需要, 1996年由外语教研室成立外语部;1999年由计算机教研室成立计算机科学系,由体育教研室成立体育教学部;2004年化学教研室组建到材料与化工系,制图教研室调整到机电学院,于2004年9月份,基础学科部更名为数理系。2006年4月更名为理学院;是一个专业特色鲜明,富有时代特征,充满活力和希望的教学部门。
学院下设数学系、物理系、学院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物理实验中心、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光通讯科学与技术、力学5个教研室,有静电检测中心、近代物理研究室两个科研机构,此外,物理实验中心下设12个实验分室,力学教研室下设力学实验室。目前共有教职员工62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4人。具有博士学位15人,河南名师1人。
目前开设有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用物理、应用数学三个本科专业;有“凝聚态物理”一个硕士点。现有本硕生六百余人。
数理系全体教师担负着大部分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和实验教学任务。经过几年的努力工作,课程建设已初见成效。其中工程力学是我校第一个省级优秀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实验、大学物理和工程制图课程先后也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数学建模课程被评为院级优秀课程,其余各门课程均为院合格课程,其中线性代数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数学教研室积极探索如何培养工科大学生数学的应用能力,在数学建模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近年来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共取得了三个全国二等奖,河南省赛区的十五个一等奖、二十二个二等奖,四个三等奖的好成绩。几年来,数理系教师主编或参与编写的正式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本,承担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8项,其中8项为省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张景昌教授的《永久性抗静电剂》通过省级鉴定后,又获得纺织总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和联合国金奖,同时在省级以上杂志公开发表论文80余篇。 电子信息学院 息学院设有控制科学与工程系、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系、电气工程系、仪器科学与技术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拥有电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动化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以本科生教育为主,本科、研究生教育并重,培养电子、电气、信息技术等方面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
电子信息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 93 人,其中教授 5 人、博士 9 人、副教授 24 人,多数青年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近年来,在国内外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0多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学院治学严谨,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将坚实的理论基础教学和较强的应用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电子信息学院现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硕士点,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及仪器等本科专业,在校研究生、本科生 2000 多名。现有电子信息基础实验中心和电子信息专业实验中心,有电工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通信技术、数字信号处理、 EDA 、自动控制系统、过程控制、电机与拖动、电气技术、测量技术、计算机机房等实验室。拥有一批先进的实验教学设备,如数字存储示波器、逻辑分析、 PCS-80 过程控制系统、服装 CAD/CAM 系统、可编程控制器及视觉系统、电力电子实验系统等,有中高挡计算机近 500 台。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实验环境。
电子信息学院在郑纺机股份公司、新飞股份公司、新乡白鹭股份公司、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三门峡水力发电厂、许继股份公司等国家著名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建立了实习基地。为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学院已培养出硕士、本科学生 5000 多名。在校学生学习气氛浓厚、思维敏捷、创新意识强,在全国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等大赛中多次获得全国一等奖。毕业生因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很多人已成为各单位的技术骨干。
作为学校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在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战略中,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新型人才的培养基地。
编辑本段中原工学院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功能性纺织材料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功能性纺织材料重点实验室是依托于中原工学院建设,是在2003年5月开始组建的中原工学院功能性纺织面料重点实验室基础上发展壮大而成。
实验室面积已达到2500平方米,拥有大型实验设备87台(套),固定设备总值905万元,如美国INSTRON5582万能材料试验机(0.01cN-100kN),日本电子公司的JSM-6360LV扫描电镜和飞利浦公司SVC-3KS-K能谱仪,美国瓦雷安公司的内置式离子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英国SDL公司的标准光源箱;具有瑞士Uster纱线条干试验仪、织物风格仪等一批专业性极强的实验仪器;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非接触三维人体测量、服装CAM/FMS系统设备等。在实验室可完成从纤维研究到服装成衣的全过程。
| |  | |  |
|
-
0.jpg
(8.11 KB, 下载次数: 141)
-
1.jpg
(6.07 KB, 下载次数: 150)
-
2.jpg
(6.64 KB, 下载次数: 141)
-
3.jpg
(4.12 KB, 下载次数: 177)
-
4.jpg
(6.21 KB, 下载次数: 143)
-
5.jpg
(8.11 KB, 下载次数: 163)
-
6.jpg
(6.47 KB, 下载次数: 146)
-
7.jpg
(6.6 KB, 下载次数: 152)
-
8.jpg
(9.63 KB, 下载次数: 143)
-
9.jpg
(7.82 KB, 下载次数: 153)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