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理工大学校徽
东华理工大学(原华东地质学院)位于南昌和抚州(现在主校区在南昌),创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全院占地面积2000亩。校舍建筑面积74万平方米。经过50年的办学历程,东华理工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理、工、管为主,文、经、法、教兼备的多科性高等学校。东华理工大学是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也是省部共建高校。
学校简介
东华理工大学(原华东地质学院)位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红土地江西,分为抚州与南昌两个校区,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的一所具有地学和核科学特色,以理工为主,文、管、经、法、教兼备的综合性大学
[1]。学校创建于1956年,经历了地质部太谷地质学校、太原地质专科学校、抚州地质学院、华东地质学院、东华理工学院等时期。学校先后隶属于第二机械工业部、核工业部、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是海军国防生培养基地,同时也是全国首批学士学位和第四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2]。
建校55年来,学校励精图治,艰苦奋斗,成为我国核工业开路先锋和核燃料循环工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摇篮,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10万余名各级各类专门人才,为我国核军工事业、核大国地位的确立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学校占地30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94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40万册,其中电子图书35万册。学校下设22个教学单位。现有56个本科专业(其中6个被列为江西省首批品牌专业),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国防军工专业(含5个国家管理专业)、1个国防重点专业,
14个江西省品牌专业,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64个硕士点,有4个专业合作培养博士生,一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有5个领域的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授权资格。目前,在校学生29000人(含留学生)。近几年,还与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单位在4个专业合作培养博士生。
2010年10月1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在北京签署了共建东华理工大学协议.
[1]。
在55年的办学历程中,东华理工大学获国家级教学成果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42项,校级教学成果145项
[2]。
近五年来,东华理工大学有54项科研成果获国家或省部级奖励。其中:国家级奖励9项,省部级奖励43项年均科研经费超过5000万元。
获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96项,其中:国际原子能资助项目6项,国家级科研项目3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44项。
发表学术论文近6000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的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70部。
发明专利:10项
[2]
编辑本段院系设置
地球科学学院 | 测绘工程学院 | 核工程技术学院 |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 |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
信息工程学院 | 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 | 外国语学院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文法与艺术学院 |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 软件学院 | 国防科学技术学院 | 海军后备军官学院 | 体育学院 |
师范学院 | 研究生部 | 长江学院 | 国际教育学院 |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
[3]
[3]
东华理工大学坚持依法治教、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强化激励、改善待遇、发展内涵的方针,初步建立了促进教师资源开发利用和优秀拔尖人才迅速成长的有效机制,建设了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富有活力、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目前有教职工2000余人,专任教师1100余人,有双聘院士10人,博士生导师9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530余人(其中教授170余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170余人,硕士学位400余人,有省级学科带头人35人,省级骨干教师52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7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省部级劳动模范5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8人,第三层次人才43人。学院还聘请了100多名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学校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担任名誉校长。
学校科技实力雄厚。拥有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放射性地质与勘探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等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含1个国际原子能机构参比实验室),以及地质资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等2个江西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学校是国际原子能机构铀矿地质、同位素水文学高级培训中心和国际原子能机构东亚地区同位素水文数据库主办单位,多位教授受聘国际原子能机构咨询专家。近三年来,学校发表科研论文60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5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译著70余部,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800项,获国家级或省部级奖励54项,发明专利10项。与美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校际交流和学术联系,并互派留学人员。
学校办学条件优良,教学、生活设施齐备。拥有地质博物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体育馆、艺术楼、游泳池、室内球场、体操房和标准田径场等,学生公寓配置宽带网和电话。学校生均教育资源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部颁标准。学校是花园式校园,先后被授予“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和“江西省园林化单位”。
国防科技大楼
东华理工大学被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指定为铀矿地质和同位素水文学高级培训中心,本校的国家级“分析测试研究中心”被国际原子能机构指定为参比实验室。依托“核设施数字工程实验中心”和“地理信息与数字影像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的“江西省空间信息与数字国土实验室”,于2004年2月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实验室,并拥有“核资源与环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东华理工大学十分重视国际学术交流与中外合作办学,近五年陆续派出专家、教师出国考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共出访20多个国家、80多批次、170多人次。2006年以来,先后派出10位科学家去日本科技厅就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问题开展合作研究。与美国、欧洲、澳洲、亚洲等国家或地区的20多所高校建立了长期的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与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了长期交流与合作关系。学院还长期聘任国外资深专家来院任教。
学院秉承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优良校风,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从严治教,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学生在全国和全省各类赛事中屡创佳绩;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名列全省前三名。学院党建工作成绩突出,被江西省教育工委授予“2000-2003年度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东华理工大学自1956年创建以来,在光荣而曲折的办学历程中,始终牢记办学使命,形成、保持、发展了鲜明的“东华理工特色”:艰苦奋斗,为国奉献,构建核军工学科群优势。伴随着祖国核工业前进的步伐,学院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勤俭办学,成为我国核工业开路先锋―核燃料循环工程人才培养的摇篮,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学院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牢记“两个务必”,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主动适应高等教育由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稳定外延,注重内涵拓展和可持续发展,为早日实现“
省内一流,全国知名,部分优势学科进入国际先进行列”而不懈努力。
编辑本段全国排名 中国校友会网与《21世纪人才报》发布的2011中国大学排行榜中东华理工大学全国排名第200位,江西省排名第五位。
总分:1.41 科学研究:2.23 人才培养:0.60 综合声誉:0.73
编辑本段重点学科
部级重点学科:[4]
重点学科名称 级别 批准单位 相匹配的本科优势专业
放射性地质与勘探 部级 核工业总公司
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化学
水文学及水资源 部级 核工业总公司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环境工程
分析化学 部级 核工业总公司
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
核技术与应用 部级 核工业总公司 核工程与核技术、勘查技术与工程
---------------------------------------------------------------------------------------------
省级重点学科:
矿产普查与勘探 省级 江西省教育厅 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化学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 省级 江西省教育厅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省级 江西省教育厅 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土地资源管理
地质工程 省级 江西省教育厅 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省级 江西省教育厅 勘查技术与工程
计算数学 省级 江西省教育厅 信息与计算科学
企业管理 省级 江西省教育厅 市场营销、会计学
应用化学 省级 江西省教育厅 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
计算机应用技术 省级 江西省教育厅
材料学 省级 江西省教育厅 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化学
核技术及应用 省级 江西省教育厅
编辑本段科研机构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
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指定单位
铀矿地质和同位素水文学高级培训中心
东亚地区同位素水文数据库主办单位
本校“分析测试中心”为国际原子能机构参比实验室
-----------------------------------------------------------------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核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江西省数字国土重点实验室
江西省质谱与仪器重点实验室
地质资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
核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另有放射性地质实验教学国家级示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