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企业管理案例20:黄浦江畔的曙光

[复制链接]

391

主题

0

听众

472

积分

乡侯

Rank: 3

乡约币
1351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2-8-20
注册时间
2010-9-1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品味人生   发表于 2011-7-20 15:53:5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案例20:黄浦江畔的曙光
——上海纺织控股集团的制度创新
    1995512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撤销上海市纺织工业局,把上海市纺织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改为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进行纺织工业的调整和国有资产的优化重组。
    自纺织局改制,建立上海纺织控殴(集团)公司以来,结束了40多年来计划经济的行政管理模式,代之以资产为纽带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管理模式。上海纺织控殴(集团)公司是一个进行国有资产投资、控股和经营管理的具体经营者:受市国资局的委托,在资产的授权范围内进行具体操作;主要承担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的责任;在实施过程中,通过撤局改制,逐步剥离行政职能,实施政企分开,进行完全意义上的资产经营;并不断学习国内外资产运作的先进经验,加强科学管理,使一个长期从事生产经营的行业管理者变成国有资产的经营者。经过多年的资产运作,形成一个具有相当实力,集科、工、贸、金融为—体的产权多元化、结沟多层次、经营多角化、投资多方位、按照国际惯例运作的国际性投资控股集团公司。
    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把全行业的机构进行丁三个层次的定位以明确各自职责。第一层次为榨殴公司,其工作重点是制定资产经营管理的有关政策,加强对已出资给有限公司的资产运怍状况的监控,选择好产权代表和经营者,对重大投资和重大资产经营项日进行科学决策,精心运作,对直属企业加强管理和资产操作,对已出资的资产履行监控管理和资产收益的职能。第二层次为新组建的各有限责任公司,它具有生产经营和资产经营的双重功能,这些公司在清除过去行政性公司痕迹的基础上,重点是构筑好公司母体,管好自身的生产经营。根据控股公司的总体部署,在自身产权范围内就资产的盘活进行具体的谋划与操作,对控股公司出资的资产,按控股公司的各项规定行使法人财产权,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第三层次为公司所属的各个具有独立核算功能的全资单位,则区分不同情况定位为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由各子公司采用资产运作的手段对无力自救的企业进行调控,制止资产流失。
    199510月,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与上海国资局签订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书,以62.8亿元净资产为基础,增值目标为2.5%,即增加净资产15701万元,这在上海各控股公司中是第一家。控股公司想藉此形成一种机制,运用这一机制推动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使上下形成压力和合力,抓紧资产的有效运作。
    为了加强资产管理,实现资产增值,控股公司建立和完善了资产保值增值的考核体系,并且将各有限公司董事长的人事、劳保、福利关系集中到控股公司,促使他们在资产运作过程中与控股公司坐在一起,拧成合力。控股公司的资产管理部门加强年初的预测、年中的监控和年终的内审,这样形成一个纵横交织的资产增值网络。
    控股公司决策层认为,上海纺织工业作为老的传统工业,计划经济痕迹特别严重:一是厂多,国营、集团、事业单位加起来有600多家,其中老厂、小厂居多;二是产品雷同,低水平重复多,内部掣肘,形不成规模效应;三是资产沉淀分散,各家割据,生产方式粗放,未能集约经营;四是固定资产多,流动资产少,拥有62.8亿元净资产,其中57亿元是固定资产,仅有6亿元是自有流动资金。针对这一情况,上海控股(集团)公司以观念为先导,以资源配置最优化为原则,在较大范围内实施资产流动与重组,着重抓三项工作:
    1.实施资产联结,企业重组,塑造资产运营载体
    国有资产授权管理后,上海纺织方面的资产有了人格化的代表,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以资产为纽带,对政府授权的62.8亿元国有资产的分布进行综合分析,并牵住盘活资产这个牛鼻子,大刀阔斧地进行结构调整:以出资者身分按照“五个有利于”的原则,即有利于退二进三,利用地租级差效益;有利于发展处于社会化大生产、专业化协作;有利于优势企业扩张、兼并消灭亏损企业;有利于发展支柱产业地位的大产业;有利于做大出口创汇,对原19个行业性公司重新优化组合,进行出资、改造、重组为14个有限责任公司。1995年,经过各有限公司的优化组合,已重组企业111户,占原国有企业总数的37%,其中33户企业重组成8家企业集团,33户企业组成了12家总厂,45户企业组成10家分公司。目前,上海纺织控股公司国有企业数已从原来的302户减少至180户,形成了14个有限责任公司,4户股份制公司,1家全资子公司的新格局。
    2.推行“三名”战略,扶优扶强,促进企业优势扩张
    上海纺织在历史上形成厂一大批著名品牌、著名企业和著名企业家,他们是“含金量”富足的无形资产,充分发挥这“三名”效应,让他们优势扩张,这是控股公司新的经济生长点和新的经济支撑点。处于困境中的上海纺织工业一定要抓住这笔宝贵的无形资产,作为盘活存量的启动财富:为此,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扶优扶强,因势利导,积极实施“三名”战略,以名牌为龙头组建集团形成规模效应,让名人当产权代表盘活存量资产;由名厂作支撑进行优势扩张,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以上海针织九厂为核心的三枪集团,近年来由于致力于新品种开发,扩大三枪品牌效应,生产不断发展,1990年至今已先后兼并了六个亏损企业,资产膨胀,生产不断发展。兼并前的1990年,其总资产仅0.9亿元,至1994年,其总资产已达4.29亿元,增加了3.7倍,销售额与利润大幅度上升。
    3.加大调整力度,重组止亏,从速改造不良资产
    这几年,企业亏损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问题。自进行资产授权管理后,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下决心要通过资产的盘整重组,从速改造不良资产,从根子上拔除亏损,在重组中消灭亏损,实现真正的止亏、减亏。控股公司出资重组14个有限责任公司以后,各有限公司在自身产权范围内充分行使法人财产权,根据本公司规划目标,加大了企业重组、凋整力度,积极运用重组方式止亏,变死资产为活资产。
    4.加快产权流动,变现求活,实现资本结构优化
    围绕资产流动、变现,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先后采用了企业出售、股份制企业有偿收购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有偿收购集体企业、购入产权、中外合资、中外联营、入股控股、上市股份公司出让国家股进入二级市场,把国有小企业的产权部分或全部出让给职工等方式,取得了资产增值、优化的效果。与上海纺织行业“死账”对应的“活人”,是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面临的另一大难题。在改造不良资产、沉淀资产的过程中,“死账”通过凋整可以变现,在凋整过程中势必要涉及到压缩大量的冗员。上海纺织工业在计划经济时代是政府安置劳动力的最大产业,是维护社会安定的养人产业,而现在无情凋整,大量人员从生产岗位上走下来,如处理不当,将危及社会安定。因此,控股公司虽是资产运作公司,但必须面对现实,将劳动力安置作为结构调整的配套工程。于是控股公司成立丁劳动力置换分公司,逐步形成了16个工作站和1176人组成的工作网络,创建厂具有纺织特色的“无情凋整,有情操作”的再就业工程:几年来,共减员工18万人,劳动力置换分公司成立后共分流人员8.08万人。
上海纺织行业通过资产重组,不仅盘活了“死账”,而且初步解决了30万职工下岗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思考题:
    1、谈谈该企业进行制度创新的特点。
    2、结合本案例,谈谈你对国营企业改革的一些看法。

胜利和眼泪!这就是人生! ——法 巴尔扎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fastpost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1 15:04 , Processed in 0.304893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