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理解惑]绝食背后

[复制链接]

391

主题

0

听众

472

积分

乡侯

Rank: 3

乡约币
1351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2-8-20
注册时间
2010-9-1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品味人生   发表于 2011-8-5 17:25: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他是一名高中生,在填写高考志愿时与自己的母亲产生了矛盾。矛盾激化,他以绝食反抗,任何人的劝阻都没有用。后来他终于透露出,母亲对待他与他死去的哥哥的不同态度令他深感内疚,在绝食的时候,他觉得自己更为对得住自己的哥哥。

高中即将毕业时,狄某与母亲发生了激烈冲突。填写高考志愿时母亲要他全填本市的大学,而他一心想远离母亲,当然尽填外地大学。

争执不下,母亲就下了最后通牒:“你若要填那些大学,将来我是不会给你生活费的!看你怎么读书!”

他也火了,说:“只要考得上,我不要你的一分钱!也不会再回家!”

母亲大哭了一场,当天**俩没再说一句话。第二天,他回到了学校,埋头于复习之中,一连两周没回家。不料母亲却节外生枝,托人在本市联系了一家独资企业,让他放弃高考到那里去做事。她来到学校,找校长、找班主任、找各科的老师,向他们“宣布”说:“我儿子不参加高考了,高中毕业后就工作。希望老师们不要给他太多的作业,让他多参加社会实践倒是可以的。”

狄某急坏了,对母亲说:“我年纪还小,应当多读些书,这么早就参加工作不利于将来的发展。”

她母亲却说:“你只要报考本市的大学,我就同意你参加高考,否则你就得放弃高考。”

儿子一言不发,以示对母亲意见的否定。母亲十分恼火,竟当着校长、老师和同学的面狠狠打了儿子一记耳光。儿子当时几乎呆住了,稍顷,爆发出一声哭嚎:“你不是我妈!”母亲也是呆了一呆,然后捂着脸奔出了学校。

狄某是一个聪慧、上进、自尊心极强的高中生,已经要毕业要高考了,却当着众多老师和同学的面,挨母亲的耳光,他感到是蒙受了奇耻大辱!她虽然是他的母亲,但对儿子人格的践踏同样令人不能容忍!他怨恨至极,决心以死来表示对母亲粗暴行为的**,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他卖掉了饭菜票和手表,买了车票乘车去到了五百公里外的一个著名的风景区,想寻找一个适当的结束生命的手段,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最后他又返回了学校,准备绝食而亡。同学发现以后,把情况报告了老师。老师和学校的领导想尽了办法、磨破了嘴唇,也没能说服他放弃绝食。他的母亲也赶来哭劝儿子不要轻生,但他根本不理母亲,始终一言不发。

后来,学校请来了心理医师。医师了解情况后,首先试图为他创造一个宣泄内心痛苦体验的机会,诱导他尽情倾吐心中的积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向他指出:“选择绝食或任何一种形式【****】、自戕,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不珍惜自己前途和生命,既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也辜负了亲人和老师对你的厚爱和期望。你选择死,是一种逃避。”

出乎意料,狄某沉默了很久,回答说:“我知道如果死了是很对不起一些人的,但至少可以对得起我的哥哥……”

听到狄某这句话,医师下意识觉得他用绝食来反抗母亲肯定还有更深的原因。

原来,狄某本有一个哥哥,但已逝。狄某的父母工作忙碌,常年出差在外,因此他和他的哥哥都由爷爷奶奶带大。到了狄某上小学二年级时(哥哥上小学三年级),他们才回到父母身边。一家四口团聚,关系却并不和谐。不知为什么,母亲对狄某比较喜爱,而对他的哥哥却很不喜欢。哥哥曾私下里对狄某说:“难道我不是妈妈亲生的吗?”他哥哥常遭母亲训斥和责打,丝毫得不到母爱的温暖。哥哥读五年级时,逆反心理加重,常与母亲顶撞,为了**母亲的打骂训斥,哥哥竟外出不归,流浪到了外地。

一天,**局的人找上门来了,通知他的父母他们的儿子在某城市遭了车祸,双腿都撞断了。他和父母便前往该市探视他的哥哥。在病房里,狄某搂着哥**哭,父亲也十分痛心,而母亲却大骂哥哥:“你这个小赤佬,从小就是害人精,跑出了家门都还要害我们,你还不如死了的好!我不认你这个孽种!”当时,哥哥一言未发,只是愤怒地注视着母亲,但是当天晚上,哥哥竟凭着两手拖着残损的身躯爬上了窗台,从那里跳了下去!那是九层的高楼,哥哥粉身碎骨!……从此,他、他爸爸,都与母亲在感情上产生了很深很深的隔阂。不久,整天郁郁不乐的父亲患上了肝癌,入院数月便去世了。家中只剩下他和母亲二人,他成了她唯一的精神支柱。他在心中对她有着怨恨,表面虽然是尊重她,也听她的话,可是他很不想和她呆在同一个空间里。

母亲是爱他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爱他,可他觉得就是这偏狭的母爱使哥哥丧了命,他不仅觉得妈妈是有罪的,就连他自己也有负罪感。他觉得如果妈妈当初只生了哥哥而不生他,妈妈肯定不会不喜欢哥哥,哥哥当然也就不会死去。还有,妈妈虽然无微不至地关心他,却并不尊重他的人格,任何事情都要他按她的意愿行事。回想起来,他从小一直都是听她的话的,哥哥则较有主见,可能正是因此,母亲才喜欢他而不喜欢哥哥。意识到这一点以后,他与母亲产生了强烈的对立情绪。只要能不回家,他就尽量不回家,反正他也有充足理由,因为他是住校生,不是走读生,平常时候学校也不让他们回家。

了解了这些以后,心理医师决定先以“哥哥”为出发点,使其停止绝食,于是对他说:“你哥哥的死,是是非非我们现在不忙讨论。但是你必须明白一点,那就是你的哥哥决不希望你步他的后尘!他是很爱你的吗?”狄某含泪点头。

医师又说:“既然他是爱你的,他肯定希望你在人世间有一番作为,或是考上大学学得更多的有用的知识,或是踏上社会成为社会的栋梁。现在,你母亲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她的过错,你难道就不能原谅母亲的过失,给她一个改正的机会?还有,你>他*的许多思想行为都表明,她有一定的心理疾病,很可能与你哥哥的死不无关联,很可能是深深的内疚、自责造成了某种病态心理。也就是说,一方面她确实是有着自责的,一方面她是不正常的,这两点都是令人同情和可以原谅的吧?”

这些道理得到了他的认同,但他还是拒绝开口进食。心理医师在与他深入的交谈中了解到,他最爱戴的人是其祖父,便建议尽快安排其祖父前来配合救助。最后,当他的祖父从千里之外赶到他的病床前,他在这最具权威的长辈面前,终于停止绝食。开始进食以后,安排他暂时离开了学生宿舍,去到叔父家中暂住。

狄某暂住叔父家中时,心理医生定期前去为他作心理咨询治疗,他的母亲在此期间也接受了心理治疗,并每周三次前往探望儿子,向儿子诚恳地承认了错误。三个月后,狄某基本恢复了正常心态,度过了心理危机。当年的高考他未能参加,但第二年他顺利地通过了高考,进入了本省的一所师范大学就读。

解析

这是一个心因性精神障碍的案例。

狄某在哥哥死后,一直被自责困扰,同时他认为是母亲对哥哥的态度间接导致了哥哥的【****】,因此他对于母亲一直怀有怨恨和不满。而其母亲在大儿子死后,显然也怀有悔恨和自责的心情,然而他把对于大儿子的愧疚和爱完全转移到了小儿子身上,并且希望完全地控制他,不让他离自己太远。狄某与母亲的冲突,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完全爆发,在反抗无果的情况下,狄某选择了绝食,以摆脱母亲的控制,和长期以来自己对哥哥的愧疚。哥哥的死,很显然对这个家庭造成了长久而且不利的影响。

对于一个已经开始绝食的【****】者,救助的关键是怎样使他开始进食。一日三餐对于每一个正常人来说,都是必须、自然而然的事情,但对于已经开始绝食的【****】者来说,从绝食到进食之间却有一条天河般的界限。进食就意味着停止原有的【****】企图,意味着妥协。迈不迈这一步,在他心理上会发生极为剧烈的冲突,自尊心在这里起着特殊的作用。对他来说,终止【****】行动是不体面的,是一种“贪生怕死”的怯懦表现,同时他也害怕别人讥笑他,说他“本来就不想死”或“以死作要挟的手段”……当然可用强制的手段使他不致脱水而死,但那不是治本的办法,因为只要他思想上未能转过弯来,以后他随时都还可以用其他方法寻死。所以,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就是从心理上予以救治。

对于狄某来说,首先需要解除他对于哥哥的愧疚和自责,要让他认识到哥哥的死其实跟他的存在并没有关系,他不是凶手;其次,要让他明白母亲其实也是爱哥哥的,只是由于性格差异和教育方法不当,产生了一些问题,以致于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同时,对于狄某的母亲来说,需要让她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方式上存在的问题,让她清楚大儿子的【****】对狄某带来的阴影,她应该在儿子面前承认自己的问题。只有**之间的矛盾得到解除,狄某的心结才能解开。

现在,青少年在面对挫折和烦恼时,选择【****】的人越来越多,这无疑是一个普遍而且严重的问题。

关于【****】,我们有必要了解一般看法和实际情况之间的差别:

一般看法

1那些嘴上说要【****】的人并不会真的【****】。

2【****】的个体已经做出很明确的【****】决定。

3如果一个人曾经想过【****】,那么,他永远都会有【****】的企图。

4随着【****】危机后情况的好转,【****】的危险就会过去。

5【****】更多发生在有钱的人当中。

6【****】行为是病人的行为。

实际情况

1十个【****】的人之中,有八个曾经表示过【****】的意愿。

2大多数人并没有决定是生还是死,他们常常与死亡赌博,让别人来拯救自己。

3一般来说,想要【****】的人只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有这种想法。【****】的愿望经常与抑郁症有关,而抑郁症是会随时间消退的。

4大部分【****】发生在抑郁症状开始改善的三个月之内,此时个体仍然是抑郁的。与在医院或者在抑郁的最低谷时相比,个体在这个时候更容易接近武器以及有更多的能量去实施他们的【****】计划。

5对于社会中的不同阶层,【****】率是一样的。

6尽管一个想【****】的人似乎总是感到非常不愉快,但他并不一定非要有某种“精神疾病”。【****】可以是一个理性的行为。

由于【****】的心理行为过程一般为:挫折→虚无感→对现实的普遍冷淡曲解而心怀报复→绝望→【****】强迫意念产生→【****】行为。因此,要防止【****】的发生,应根据患者【****】的心理动机而分别进行针对性治疗。但治疗的第一步应是消除【****】冲动,也就是解除【****】强迫意念,主要以心理咨询为主,然后进行心理治疗,并可根据患者是否表现出狂躁予以药物处理。这一切都必须在医生的直接指导下进行。与此同时:

首先,解除家庭方面的压力。家庭的压力可导致青少年发生情绪危机。如父母离异、家庭不和睦等。因此,要求父母及家庭成员应经常了解孩子的内心活动,及时给予开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如稳定情绪或诱导宣泄等,从而排除忧患,还可到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心理咨询。

其次,社会各方面要进行危机干预。【****】者从遭受挫折、产生绝望到实施【****】通常有一个心理过程,即【****】先兆。因此社会各方面要成立心理咨询小组,帮助有【****】意念的人解除心理矛盾。还应组织人力对【****】行为进行预测,从而加以防范。据统计,从【****】预警到行为实施,历时半年以上者达81.3%,故有充分的时间来预防。

最后,青少年应提高心理受挫力。青少年【****】多与个体的性格有关。性格严重内向或抑郁者,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强,易受到事情消极面的影响,从而产生【****】心理;性格执拗者,一旦受挫便易产生轻生念头。因此青少年必须纠正自己的一些不良性格,掌握合理宣泄情感的技巧,建立起良好的自我防御机制。一旦遭受了挫折,可以改善策略,或降低目标,或重新选择手段,再作尝试;可以暂放弃当前目标,从别的方面获得成功来予以补偿;可以采取妥协折衷的办法,找理由进行自我安慰。


胜利和眼泪!这就是人生! ——法 巴尔扎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fastpost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1 15:31 , Processed in 0.301976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