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孤独要到陌生的、僻静的地方去寻找,最好还不要有引人入胜的美景。也许一片蓝天、一片旷野,是最佳的选择。那么为什么不选择在一个仲秋的午后呢?独自来到郊区的旷野,一切都如我们想象的,既使有一些天籁之音,也不影响我们倾听一下自己心跳的声音。这时候,整个人都会轻松下来,真的可以什么都不想,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男人总是更缺少独处的机会,因为他们总是有太多的事情要做。但忙碌的生活过久了,偶尔也会想:如果摆脱工作,摆脱杂务,独自一个人呆上一段时间,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如果可以独自一人,不受干扰地做自己的事,没有义务,没有责任,只有宁静、轻松和舒适,想想好像是很愉快的事情。而事实上,如果我们真有这样一段时间,我们反而会因为害怕孤单而早日回到忙碌的环境中。我们会忘记也会原谅一切,反而出自真心地想念有事做的生活。忙惯的人往往害怕清闲,觉得这根本不是享受,而是恐怖。最可怕的是胡思乱想。想到高兴的事还好,如果想到不愉快的事,会立即有一种想哭的感觉。如果身边还没有一个可以倾诉的人,真想死掉算了。
所以单独一人时,我们总会尽量找点事情来做,即使没有人陪伴,我们也会找可以陪伴自己的东西。打开电视,或者打开收音机,或者找一本书来读,要不然就是马上抓电话,找朋友聊天。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让脑子空闲下来,这样的独处,还不如没有。
会享受孤独的人往往也是幸福的。独处的关键在于用什么来充填孤独的空间,在孤独的时间里,最好的事情是进行有关人生境界的静悟、学习和修养,它会使我们的心灵洗去肮脏的尘埃和琐杂的欲念,归于大自然的纯净开朗和沉静轻松。这是一种多么有益的生活啊!
不要试图在家里寻找孤独,因为这里根本没有孤独。既使别人都不在家里,你还故意掐断了一切对外的联系。但你眼睛看到的和耳朵听到的,都是熟悉的东西,这会引起你对过去一些琐事的回忆。真正的孤独要到陌生的、僻静的地方去寻找,最好还不要有引人入胜的美景。也许一片蓝天、一片旷野,是最佳的选择。
那么为什么不选择在一个仲秋的午后呢?独自来到郊区的旷野,一切都如我们想象的。既使有一些天籁之音,也不影响我们倾听一下自己心跳的声音。这时候,整个人都会轻松下来,真的可以什么都不想。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戴望舒有一首诗,写的是独自山行的时候心中的种种奇妙感动——
见了你朝霞的颜色,/便感到我落月的沉哀,/却似晓天的云片,/烦怨飘上我心来。/可是不听你啼鸟的娇音,/我就要像流水地呜咽,/却似凝露的山花,/我不禁地泪珠盈睫。/我们行在微茫的山径,/让梦香吹上了征衣,
和那朝霞,和那啼鸟,/和你不尽的缠绵意。
而周作人也曾饶有兴趣地研究过秋虫——
虫类的嘴是不会发声的,但是我们平常总说它是在叫,古来有以虫鸣秋这句话,这些虫就称之为秋虫,小时候在乡下知道得最多。蛐蛐在《诗经》上称蟋蟀,或称促织,此外有油唧呤、叫咕咕、蛐蛐儿、金铃子、油蛉和竹蛉,都是相当的会叫,但是在北京却不大听见,现在夜中人静的时候,在窗外低吟的也只是秋虫一种罢了。
因了秋虫的鸣声引起来的感想,第一就是秋天来了,仿佛是一种警告。蟋蟀虽是斗虫,可是它独自深夜微吟时实在很有点悲哀,所以对于听的人多发生类似的感觉,乡下的小孩们解释它的歌词是"浆浆洗洗,纽绊依依",依字读去声,意思是说装上去,这与促织的意味相合,不过不是织布做新衣,只是修补旧衣预备御寒罢了。陆元格在《毛诗草木虫鱼疏》中有促织鸣懒妇惊之谚,可见此种传说在三国吴时早已有了,大抵在民歌儿歌中警游情的意思很是常见,要讲句旧话,可以说是正与《国风》相通的吧。乡下有关于蝉鸣的儿歌云:知了喳喳叫,石板两头翘,懒惰女客困旰觉。这里说的是三伏天气,石板都晒得"乔"(微弯)了,但是在城乡里,除懒惰的男女客以外,没有人睡午觉的,这歌即以为刺,至于单举出女客来,那或者由于作者或加工者是男性的缘故吧。
独处的时候,不妨去郊外漫步,放下所有的俗世杂念,用心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你会得到彻底的放松,也会对生命对生活有一种全新的体会。
该贴已经同步到 admin的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