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特点

[复制链接]

391

主题

0

听众

472

积分

乡侯

Rank: 3

乡约币
1351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2-8-20
注册时间
2010-9-1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品味人生   发表于 2011-8-30 23:31:0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国传统道德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条件所决定的,因此,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特点,就决定了中国伦理思想发展的四个特征:

1、中国传统道德是以人为本的道德。它把人的问题看作最重要的问题,看作中心问题,主要是强调人与人关系的准则。这与西方基督教道德以神为本是有所不同的。可以说,中国传统道德是以人为本的道德,不是以神为本的道德。这一点可以从孔子讲的一句话中得到了表现。孔子的学生问他什么叫做智,孔子答到“务民之意,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其大意就是要努力提倡道德,敬鬼神而远之,这样就是有智慧了。所以儒家虽然没有完全否定鬼神的存在,但认为人的生活不必求助于鬼神,主要是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要提倡道德。这是儒家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特点。

以人为本的传统道德有两个基本点。其一就是肯定人的价值,肯定人格的尊严。孔子讲“天地之行任为贵”即天地之间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人是最有价值的。孟子对此又加以发挥,提出“良知”观念来,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良知,都有自己的内在价值,这个内在价值不是别人所给予的,每个人生来就有内在价值。内在价值的内容就是道德意识。因为人有道德意识,所以人就有内在价值;因为人有内在价值,所以就有人格尊严。孟子讲过两句话:“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意思是说我所要求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即人格尊严;我所厌恶的有比死更具有负价值的,即丧失人格尊严。这两句话正是注重人格尊严和内在价值的表现。坚持人格尊严,一方面要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不能受别人的侮辱;另一方面也要尊重别人的人格尊严,对别人要加以尊敬,这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特点。

应该指出,人格尊严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等级制社会中,将人分为不同等级,有贵族、有平民、有贱民,贵族具有尊严,平民亦有一定的人格,贱民则受奴役。平民坚持人格尊严,表现了反对奴役的斗争。孟子说:“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有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之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历史上有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即为了保持人格的尊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即肯定了人格高于生命。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生命还是人格的本原,如果没有生命,也就没有所谓人格。从“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意义上来说,道德高于生命即道德本于生命,而在一定意义上又高于生命。

“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这是正常的情况。在正常的情况中,一方面要充实生命力,一方面要提高道德的自觉性,遵守道德的制约,生命与道德相需相成。充实生命力必须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即满足一定的欲望,但是欲望的满足不可能是无节制的。如果无节制地追求各种欲望,就会戕害生命;同时也会加剧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引起纠纷扰乱。为了保持生命的正常发展,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协调,生命的充实、提高与道德的自觉、自律都是必要的。道德的要义在于每一个人不但要追求个体的利益,而且要考虑群体的利益。(农行一职员狂卷185万,一个月后被抓捕归案,就是过分满足欲望的结果,)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儒家基本上肯定生命的;但是也有一部分儒者坚持重义轻利、存理去欲的学说,忽视了充实生命力的重要性,对民族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也有纵情肆欲、惟利是图的流俗思想,追求个人享乐,见利忘义。这种流俗思想自古有之,于今为烈。既违背了道德的准则,也逆反了生命的规律,是不足取的。

孟子引阳虎之言说:“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这里所谓“为富”指执政者聚敛钱财,所谓“为仁”指施行仁政。聚敛钱财与施行仁政确实是相互违反的。但是如果从另一意义上来讲,如果为富指经营商业,为仁指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则为仁和为富还是可以相容的,而且可以相得益彰。据闻现代日本有一位企业家指出“仁富合一”的主张运用“仁富合一”来经营商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仁富合一”的也不乏先例。例如:孔子的弟子子贡,善于货殖,但作为孔门弟子也“以仁为己任”,表现出了很高的道德品质。现代也有许多海外华人企业家,致富之后大力资助祖国的文教事业(李嘉诚;2003年华侨到河北参观访问并捐助几十万资金0这些都是实行“仁富合一”的典范。富属于物质文明,仁属于精神文明,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社会同样需要这两种人。

中国传统道德的另一特点是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古代叫人伦。孟子讲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到了汉代又提出了“三纲五常”思想,我们应批判地对待。古人讲人伦还有一个基本原则和谐孔子讲

“和为贵”

、“五常”等都是和谐的表现。

2、伦理学与哲学和政治融为一体。我们知道,“伦理学”这一名词是西方的舶来品,我国自古以来虽然有“伦理”“道德”这样的概念,但没有“伦理学”这样的概念。不仅伦理学方面是这样,其它许多方面也是如此,例如,中国古代有政治,但没有专门的“政治学”说法,中国自古有伟大的哲人,但是也没有“哲学”的说法。“某某学”之类的称号,是分析观念的产物。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同时也就是伦理学家,中国哲学的绝大部分思想都是隐含在论理学说之中的。同时,中国历史上的伦理思想与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结合也很紧密,其表现是把道德发挥成治理国家的政治思想,像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就是把修身与治国联系起来。

3、有浓厚的宗法色彩。中国历史上的伦理思想重视整体与服从,由强调忠、孝进而发展为严格遵守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道德规范。

4、具有强烈的中庸气息。它讲求适度、稳定、无过无不及,既要求人的思想和行动必须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要恰到好处,又有一定的调和、折中的意味。

5、重视人伦日用和实际生活,具体表现为重视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中国历史上的伦理学家都非常重视“修身”。不同时代的伦理学家对道德修养都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得出不少有益的经验。同时,他们也很重视道德教育的作用,肯定环境在人的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胜利和眼泪!这就是人生! ——法 巴尔扎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8 19:08 , Processed in 0.377953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