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7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流派及其起源

[复制链接]

391

主题

0

听众

472

积分

乡侯

Rank: 3

乡约币
1351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2-8-20
注册时间
2010-9-18
楼主
品味人生   发表于 2011-8-30 23:36:50 |只看该作者

一、儒家

本帖最后由 品味人生 于 2011-8-30 23:36 编辑

孔子  是儒家的学说创始人,时人尊称孔夫子,孔夫子者,孔老师也。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479年,出生地在鲁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殷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宋,建都商丘,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继位。微仲即是孔子的祖先。微仲的四世孙弗父何,也就是孔子的十一世祖,本该继位为宋公,却让给了弟弟,从此,弗父何的后裔不再继承王位,而被封为世卿,世代承袭,其采邑为栗,自弗父何后五代传至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此后他的子孙开始以孔为姓氏,这就是孔姓的由来。后来,为避宋国内乱,孔子的曾祖孔防叔携一家老小迁居到鲁国定居,到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时,孔家已经衰败,他的父亲是个下层武士,孔子三岁时,孔父去世,孔母颜征在带着孔子移居到鲁国的首都曲阜定居,孤儿寡母,家境相当贫苦,后来孔子长大后曾多次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鲁国既然是周公的封地,所以,鲁国保留有周王朝大量的典籍,史册,以及天子的礼仪和音乐,鲁国对周朝的宗法制度采取肯定和维护的态度,鲁国是儒家的发源地,儒家的经典《诗》、《书》、《礼》、《乐》等都是西周数百年的文化积累形成的。

由于孔子的出身和出生地的缘故,他深受周朝正统思想的影响,所以,即使是贫寒的生活,也没有把他塑造成旧制度的叛逆者,反而使他由对鲁国现实的不满,发展到仰慕周礼,他甚至说“吾从周”,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反对僭越,严格等级制度,相信天命,维护忠孝,强调人伦等宗法伦理道德思想,这些思想表明他的立场基本上是保守的。在中国历史上,“儒”本是古代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一种社会职业,从事这一职业的,都是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人,他们专门为贵族家里“相礼”,主持婚丧祭祀,因为孔子做过“相礼”,从事“儒”这一职业,所以,由他创立的学派便称为“儒家”。孔子的思想经过地主阶级的改造,十分有利于封建集权制的巩固,这也是孔子之所以得以与封建制度共存的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人物能比得上孔子与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历史如此休戚相关。司马迁在《史记》里称他为“素王”,即没有王位的“君王”,也就是说,从理论上,从理想上,他是君临天下的王。在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虽然他不是真王登极,但历朝历代对他一再加封,以至于被尊为“至圣先师”,这是哪一个皇帝也无法达到的高度。孔子在一定意义上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

前面说过,各家思想的兴起,是与私人讲学分不开的。私人讲学究竟始于何人,已不可确考,但在孔子之前已经有人开始讲学则是事实。相传春秋时期晋国的叔向就早于孔子开始收授学徒,与孔子同时的有郑国的邓析,鲁国的少正卯等,但如果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私人身份教授了大量学生的人则也是不容置疑的。他以讲授周朝的礼乐典籍为己任,曾经删《诗》《书》,定《礼》《乐》,编《春秋》,但他生前并没有留下什么著作,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根据他的言论和众弟子的对话编纂成一本《论语》留给后人,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出孔子的政治理想和道德风范。在封建社会里,《论语》和《孟子》、《大学》、《中庸》并提,称为《四书》,成为封建社会的读书人博取功名的必读书。


胜利和眼泪!这就是人生! ——法 巴尔扎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1

主题

0

听众

472

积分

乡侯

Rank: 3

乡约币
1351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2-8-20
注册时间
2010-9-18
沙发
品味人生   发表于 2011-8-30 23:36:2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提起中国传统道德,中华伦理,中华美德,人们便自然而然想起了儒家伦理,想起了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大儒大家,但是,要知道,传统伦理并不仅指儒家伦理,同时也包括其他各家比如道、法、墨等流派的精华,而且,荀子、董仲舒、朱熹等大儒也都是在博取众家之长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因此,我们研究传统道德及其影响,就不能不追溯一下在春秋旧中国时期形成的诸子百家及其思想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旧的价值规范解体了,新的体系还没有确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大解放。人才辈出的时代,史家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来形容,在这个社会大动荡时期形成了众多的流派,比较著名的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家、小说家等十家。

顺便说一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试行对诸子百家进行分类的人是司马谈,他是司马迁的父亲,他把那时的流派划分为六个主要学派:即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即道家。

第二个对诸子百家进行分类的是刘歆,即刘向之子,他在司马谈的基础上又补充了四家,成为上述十家,也有人说是九家,因为最后一家小说家在思想上没有其他九家重要,故常不被提起,刘歆的一个新贡献是追溯各家历史的起源,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在周朝前期的社会制度解体以前,官与师不分。那时某个政府部门的官吏,也同时就是与这个部门有关的一门学术的传授者,这些官吏和当时的诸侯一样,也是世袭的,所以当时只有“官学”,没有“私学”,即,任何一门学术都没有从私人身份讲授。只有官吏以某一政府部门成员的身份才能够讲授。

周后期的几百年,周五室丧失了权力,政府各部门的官吏也丧失了职位。他们流落各地,这时候他们就以私人身份靠他们的专门才能或技艺为生。于是,他们就不再是“官”而是私学里的“师”,即职业教师,于是出现了官与师的分离,各学派正是由于这种官师分离中产生出来的。

冯友兰认为,在没有以私人身份传授自己的思想以前,不可能有什么思想家,只能有某一方面的官,也不可能有哪一方面的思想,后来,由于官与师的分离,也就有了传授某一学术,某一技艺的专家,于是也就了有了众多的思想家,在这些人中,1 、有教授经典和指导礼乐的专家,即“儒”。2、有战争武艺专家,他们是“侠”,即武士。后来形成“墨”。3、有说话专家,他们被称为“辩者”,后来形成了“名家”。4、有巫医、卜筮、占星、术数的专家,即“方士”,后来形成了“阴阳家”。5、有可以充当统治者私人顾问的实际政治家,即“法术之士”,后来形成了“法家”。6、还有些人很有学问和天才。但深受当时动乱之苦而退出社会,隐入自然的被称为“隐士”,后来演变为“道家”。此外,还有一些其他行业的人,于是,各家思想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总结一下我们可以知道,儒家出于文士。墨家出于武士,道家出于隐者,名家出于辩者,阴阳家出于方士,法家出于法术之士。但具体来说,兴起于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主要的有以下几家。


相关帖子

胜利和眼泪!这就是人生! ——法 巴尔扎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8 21:23 , Processed in 0.436391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