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家出身于方士,即巫医、卜筮、占星术等,古代把方士的术数分为六种:天文、历谱、五行、蓍
(蓍:占卜的一种方法,用蓍草进行。龟:占卜的另一种方法,火烧龟背及骨头)、杂占、形法(看相、风水)。
周朝的前几百年,每个贵族家里都有这些术数的世袭专家,以备大事的时候咨询,可是,随着分封制的解体,这些世袭专家大都失去了世袭职位,流散到全国及民众中去,继续操持旧业,这时他们被称作方士。当然,术数的本身是以迷信为基础的,但同时也是科学的起源。术数与科学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以积极的态度解释自然,并通过征服自然使之为人类服务,当术数放弃了对于超自然力的信仰并且试图只用自然力来解释宇宙的时候,就变成了科学。
一、《周易》中的阴阳说
《周易》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又称《易》,汉代以后尊称为《易经》。《周易》之名中的“周”一般认为是“周代”,也有人说是“周普”之意。“易”一般认为是“变易”、“简易”之易。作者是谁,向来众说不一。西汉时期盛行“三代圣人”之说,认为伏羲创八卦,周文王演重卦。至于卦、爻辞的作者,旧说为周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但《周易》产生于西周初年则是事实。《周易》的“传”产生的年代较晚,史书记载为孔子所作,近年的考古研究也证明了此说较为可信,但孔子所探讨侧重于《周易》蕴含的义理。
《周易》本是卜筮之书,其中最基本的东西是“阴”、“阳”两个符号,“一”是阳,“--”是阴。由这两个符号连叠三层,即组成了八卦:即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八个卦象,这八个卦互相重叠,就组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中,每卦六爻,阳爻“一”代表阳、刚、男、君、强、奇数等,象征积极的事物,用一、三、五、七、九中最大的九代表,所以称作“九”。阴爻“--”代表阴、柔、女、臣、弱、偶数等,象征消极的事物,用偶数二、四、六、八、十的中间的六代表,所以又称作“六”。第一爻为初爻,如果是阳爻就叫做“初九”,如果是阴爻就叫做“初六”,依次往上为“二”、“三”、“四”、“五”爻,最上方的一爻称为上爻,如果是阳爻就叫做“上九”,如果是阴爻就叫做“上六”。有一个简单易行的记忆方法是“乾三连,坤三断,震仰盂,艮覆碗,兑上缺,巽下断,离中虚,坎中满。”六十四卦每一卦的后面有卦辞、爻辞。《彖传》是对卦辞的解释,《象》传分上、下篇,《大象》解释卦名和卦的寓意,不涉及卦的内容。《小象》解释爻辞的寓意。《系辞》上、下篇,总述《周易》的概况,并对宇宙的生成和一些象数原则进行了阐述。《文言》集中解释乾、坤二卦的卦辞和爻辞;《说卦》是讲八卦的性质;《序卦》说明六十四卦排列的顺序和意义;《杂卦》以性格相反的两卦为一对,用一句话简明扼要的说出,“杂”是将顺序错杂的意思,不按六十四卦的顺序。
《周易》一书,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究天人之际,探索的是宇宙、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大道理。通古今之变,阐明人生知变、应变、适变的大法则,它的根本思想就是“顺天应人”,为此,它总结了一整套消解矛盾,调整各方面关系的办法,要人能刚能柔,能进能退,它所求的是不变,而不是变,“易者,不易也”,这个论断是不错的。
《周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后来兴起的儒、道、墨诸子百家,以及唐、宋以来儒、佛、道各家的学术思想无不渊源于《周易》的天人之学,因此,要了解中国文化,就不能不从《周易》入手,儒家把《易经》冠为六经之首,就是意识到了它具有“广博精微、综罗百代”的深刻内涵。
当然,《周易》的体系是神秘主义的,形而上学的,其中包含着不少迷信的东西,在学习时我们要做具体的分析。
2、《洪范》中的五行说
《洪范》是《尚书》中的一篇,旧说是殷人箕子所作,它的内容是伦理的政治的,它的体系则是以五行为基点牵强附会出来的神学体系。秦汉以后风靡一时,没有什么可取的合理内容,略去不讲。
3、驺衍的阴阳学说
战国时,在齐国形成了一个阴阳家学派,这个学派即接受《易经》里的阴阳学说,又接受《洪范》里的五行学说,他们没有留下什么著作,只有所谓的“三驺子”留传后世,即驺忌、驺衍、驺
,其中的代表人物主要是驺衍。他是齐国人,他致力于用五行学说解释历史的变迁,即将自然的变迁与历史的变迁相联系,他的“大九州说”对当时中国地理环境的想象,比之于其它学说大大扩展了,但其中没有什么哲学意义。他的学说对中国后代起了重大影响的,是所谓的“五德终始说”。他认为所谓的“奉天承运皇帝昭曰”里的“承运”就是承“五德”之运,“五德”如何转移?在他的《终始五德》里记载:“土德后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并说“五德从所不胜:虞土、夏木、殷金、周火”,“代火者必将水”,也就是说自黄帝以来的国家大运依次是,黄帝为土德,夏朝为木德,商朝为金德,周朝为火德,那么继周者秦朝就应该是水德了。并且至汉以后又开始另一个循环,这样,天下大运循环往复,无穷无尽。这就是把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应用到了历史的变迁之中了。
总之,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代思想家“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的一点努力,他们企图用一个基本观点来解释天道,地道,人道,回答世界究竟是什么这样一个哲学问题,在他们那个时代,要做到面面都科学是不可能的。他们的观点中有些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因素,但他们的体系却是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甚至是神秘主义的。这个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所以,先秦以后,进步的思想家总是发展其中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成分,落后的思想家总是发展其中的神秘主义成分,构成神学体系,因而近三千年来,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国民间演化成为尉然大观的各种流派就是自然而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