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传统之汉民族伦理道德

[复制链接]

391

主题

0

听众

472

积分

乡侯

Rank: 3

乡约币
1351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2-8-20
注册时间
2010-9-1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品味人生   发表于 2011-8-30 23:54:3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一、汉民族伦理道德的特点

在中国各民族伦理道德中,汉民族伦理道德是主体,汉族伦理道德博大而精深,有着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中华各民族统一的民族伦理道德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千百年来己形成为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格局。

汉民族伦理道德中,最有影响的是儒家伦理道德,道、墨、法各家发端于中国先秦时代的不同派别的伦理道德,对中国汉民族伦理道德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以至于近近、现代史上中国汉民族伦理道德的各种学说和流派,均可以从那里找到渊源。在整个封建时代(包括元朝、清朝),这四种不同流派的伦理道德派别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直到现在,它们的思想观念仍遗留在人们的善恶判断和对价值目标的选择,其中尤以儒家为甚。

汉民族伦理道德的特点:

(一)尊“礼”为“经天地、序人伦”之本的礼仪传统。

汉民族重礼仪,历来将尊礼重义的伦理观念渗透在其社会制度、家庭关系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在古代,汉民族对“礼”的理解是十分宽泛的,它既作为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同时又是社会各阶层成员的阶级标志及人伦关系中的仪式和行为规则。另外,还表现了汉民族人们彼此之间的相互谦让、恭俭等心态、行为。如成书较早的《礼记》中,就特别强调“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论,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官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荐官行法,非威仪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

节,退让以明礼。”礼成了规范社会关系一切方面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仅此就足以看出“礼”在古代汉民族社会生活和伦理道德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以至于后来经过发展,“礼”演化出一系列的“礼节”、“礼仪”。礼更成为汉民族特有的一种道德心理和行为习惯,形成了与东西方民族有着不同的伦理特点,凝结成汉民族独特的道德传统,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对整个汉民族的是非善恶观念和价值尺度的评判标准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在中国古代的汉民族社会,以父系家长为核心的家庭和宗法制度,是整个伦理道德观念的重要内容。家庭观念和宗法制度一直束缚着汉族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影响着汉族人民个性和行为的发展。汉民族的家庭观念产生于父系社会,即母系社会解体之后。到了周代,以父系家长为中心,按血缘关系定亲疏的家庭,在宗法制度正式确立之后,父系家庭和宗法制度,连同维护这种家庭的家礼、家规、便成了汉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特征。如孟子说舜“使契为同徒,教以伦:父子有关,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即把父子关系置于“五伦”之上,明显地突出了汉民族以血亲为凝聚的父系家庭和宗法制度的观念和作用,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父亲对妻子无论如何奴役,甚至饮其血汗,都不被认为是一种剥削;妻子就是为他牺牲了生命也是应该的,被认为是崇高的美德。“孝为百行先”之说即是以此为依据,尊祖敬宗,崇拜祖先及一切人伦道德的学说,是这一观念的衍化和延伸。所以在中国,家长有无限的权威,这样,家长的权威,加上君主专制的权威,再加以天命神权之说,使之更加巩固。这种以血缘父系家庭为基础而出来的宗法制度,是汉族人伦关系和道德观念的重要内容。即使在当今社会,此种观念仍残存在汉民族伦理意识的最深层,往往寻机发生作用。

(三)浓重的“无主则乱”的君权思想

汉民族是个君权思想浓重的民族,传说在三皇五帝时代,汉民族就有君权思想的萌芽,说:“人皇在伏羲前,风姓,始王天下者。”“政教君臣走人皇之世,至伏羲因之。”后来,便逐渐出现了“天有蒸民,无主则乱,立君治乱,事资贤辅”的伦理思想(唐•贾彦公《礼记正序》)。在汉民族看来,“群龙无首”就会出现散沙一片,就会导致天下大乱,因此,必须“以君治乱。”这样,君权至上的尊君思想便产生了,认为“天无二日,士无二主,人无二王。”尊君乃是“以天地,理人伦”之本,这种君权思想同血缘父系家庭和宗法制度的伦理观念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整套“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合德音之数”的礼教(《礼记•文王世子》),使君臣之位,贵贱之等。上下之义及父子之道都能在“礼之大者”的范围内统一起来,让人们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必须恪守忠孝,受忠君孝父之人伦关系的束缚。上自皇室成员,诸侯将相,下至庶民百姓,匠贾奴仆,都必须对君主尽忠尽节,不得有贰。再往后,又逐渐发展成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君要臣亡,臣不得不亡”的极端忠君思想。如岳飞、文天祥等这样的忠臣孝子都成了忠君思想的牺牲品。实际上,这种“无主则乱”和必须“立君治乱”的君权思想为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提供了“大一统”、“家天下”等伦理纲常的道德基础。

(四)奉“孝”为天经地义的尊老爱幼的传统

汉民族素有尊老敬老的传统,亦十分重视宗教。传说早在虞舜时代,就有关于尊老的规定,到周代,尊老传统更加明确,“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礼记》王)“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问焉,则就其室。”后来,汉族人民,便把“杖乡”作为六十岁以上耄耋老人的代称,把尊老、敬老和赡养老人的传统习俗作为汉族人民普遍遵守的一种伦理道德规范。比如舜,传说他是至孝之人。他本世姓姚,一说姓妫,名重华,史称虞舜,相传他是虞氏部落长,炎黄部落联盟首领,据说,舜从小生活在妫水(今山西永济),其父瞽叟,娶且妻生子象,在家庭中舜的父亲糊涂固执,后母又泼辣凶悍,弟弟更是骄横粗野,然而,舜对他们很好,尊老爱幼,以孝闻名于乡里,对弟弟更是关心照顾,情同手足,以至于“象忧亦忧,象喜亦喜。”由于舜宽厚仁德,品质超群,由己及人,由人及他,及天下,所以他“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  

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屋;陶河滨,河滨器,皆不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史记•五帝本纪》)正当他而立之年时,尧为寻找理想的权位继承者找到了他,并将王位传给了他。


胜利和眼泪!这就是人生! ——法 巴尔扎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9 02:09 , Processed in 0.321453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