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与定义

[复制链接]

644

主题

0

听众

947

积分

管理员

为大家服务

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

乡约币
926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3-9
注册时间
2010-4-29

社区小蜜蜂 社区居民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admin_2   发表于 2011-8-31 15:31:0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是与外国文化对举的概念,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在自己脚下这块土地上创造出来并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文化总和。

中国文化是一个历史的、动态发展的概念。最初,“中国”并不具有国家实体的含义,而只是一个地域概念。中国的“国”字是个象形字,本义是城邑,“中”是中心。父系氏族公社以后,由氏族部落联盟首领演变而来的国君,普遍采用筑城而居的方式,统治本城邑及其周围地区(“野”)。由于居住在黄河中游一带的夏人处在地望的中心,故最早的“中国”指夏人所居之城,指的是以洛邑为中心的地区。夏人也就是中国人,《说文解字》:“夏,中国之人也。”随着华夏族及后来汉族活动范围的扩大,“中国”一词包含的范围也在扩大。商人灭夏,周人灭商,中国版图已不仅限于黄河中游,而且黄河下游、江汉流域、今华北大部都被纳入了“中国”,由此出现了“中国”一词的其它说法,如“九州”、“华夏”、“中华”等。中国之外则被称为“四夷”、“四方”、“四国”。西周以后,无论谁占居中原,都以“中国”自居,即便是少数民族也不例外。如十六国北朝之际,北魏孝文帝等人就斥说东晋南朝为“南伪”。然而,“中国”一词虽历朝沿用,却没有一个朝代以“中国”为国名。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们习惯上称明朝或清朝为“中华帝国”,简称“中国”。从此,“中国”才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清廷与沙俄签定《尼布楚条约》,清朝首席谈判代表索额图的全衔是“中国大圣皇帝钦差大臣、分界大臣、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

中国传统文化  

所谓传统,就是世代相传且具有根本性的事物、行为、制度、信念的总和。“传”本义是“驿”。古代国家政令等重要信息的传递主要依靠驿站,依靠在驿站不停地更换车马才能达到。后引申为传授、延续、继承、相传等。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统”本义是蚕茧的头绪,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众丝皆得其首,是为统。”后引申为纲要、根本、世代相承和彼此联系的事物。传统作为单一概念是汉代以后出现的,它正是取了“传”的相传、继续和“统”的根本之意。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每个民族中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它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聚拢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

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即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创造的旧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礼仪制度、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文物典籍等等。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继往开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美好明天的基础。



该贴已经同步到 admin的微博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9 02:14 , Processed in 0.281515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