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指哀悼死者的礼仪,“葬”指处置死者遗体的方式。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包括埋葬制度、丧礼制度、丧服制度,等级分明,形式极其复杂,其中许多内容有国家法典规定,还有许多内容在民间相沿成俗。
一、埋葬习俗
原始社会初期,人们并没有丧葬意识,那时,死者的尸体被弃之于原野和山谷,而“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蜹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进入氏族社会以后,血亲关系相对明确,人们经常梦见死去的亲人仍在生产和生活,于是人们相信人死后灵魂不会死,会到另一个世界去生活,而且具有生人不具备的神秘力量。于是人们逐渐形成对死人的崇拜,开始有意识的埋葬亲人并对尸体加以保护。丧葬习俗由此产生。母系氏族初期,人们一般把自己居住的山洞深处作为公共墓室,以土覆盖尸体,在尸体上撒上赤铁矿粉屑,并以工具及简单装饰品作为随葬品。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到了新石器时代,掘地土葬逐渐成为普遍的葬法,有单人葬、同性多人葬、母子合葬及专门埋葬儿童的瓮棺葬。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一男一女合葬、一男二女合葬,男子仰身直肢,女子侧身屈肢。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丧葬习俗逐渐礼仪化。西周时期,传统丧葬仪制已经定型。
1、墓葬制度
古时坟和墓是有区别的。墓又叫茔,指埋棺之处;坟又叫冢,指埋棺之处地面上堆积而成的土丘。《礼记•檀弓上》:“古也墓而不坟”,《易•系辞下》也说上古墓葬“不封不树”,上古时代墓于地平,并不起坟种树以设标记。据文献记载,中原地区的土丘坟出现于春秋时期,孔子的葬地就是土丘坟。土丘坟一经出现,便很快流行起来,而且坟头的高低大小,种树的多少成为死者生前身分的一种标志。战国时期,起坟植树成为普遍现象。秦汉以后,坟墓等级越加分明。唐宋元明清的典章对不同品官和庶人的墓地大小、高度都作了具体规定。
古代的封土以方形为贵,下大上小,整个坟丘象是一个被截去顶部的方锥体,又象一个倒着置放的斗,考古学者称之为“覆斗”。高大的方丘坟经雨淋风蚀易损毁,所以自五代起,帝王的坟丘逐渐改为圆形或半圆形。从明代开始,帝陵的封土正式变方为圆形,称之为“宝顶”,又称“独龙阜”,其上满栽树木,以求郁郁葱葱、佳气笼罩的神秘感。
坟墓的地下部分是墓穴,称为“圹”,有竖穴、横穴之分。竖穴是从地面一直往下挖掘而成的土坑,横穴是先掘到地下一定深度,再横向掏挖而成。秦汉以前一般为竖穴土坑墓和墓椁室,平民墓没有椁室,只有一个土坑竖穴。大约从战国晚期起,出现了用大块空心砖砌筑的墓室。由于这种用空心砖筑成的洞室墓,颇适应于一夫一妻制下的夫妻合葬,所以很快流行开来,西汉时期尤为盛行。汉魏之际,中原和关中地区出现了一种用小型砖建筑的墓,称为“砖室墓”。三国时乌程人吴逵家中父母兄嫂等13口人在灾荒之年饿病而死,他和妻子九死一生侥幸存活,而家徒四壁,已成赤贫。吴逵夫妻白天给人当雇工,晚上伐木烧砖,经过一年的辛苦,终于修筑了多座砖室墓,埋葬了全部亲属。这说明即使是贫家小户,也尽力以砖室墓埋葬亲人。当时还有一种雕刻着画像的石室墓,后世到称为“画像石墓”。入唐以后,官僚贵族多施绘壁画于墓室。
在各类墓葬中,帝王的坟墓规模最为宏大,占地之广、封土之高如同山陵,所以称之为“陵”或“山陵”。据测,汉高祖长陵(在今陕西咸阳市窑店)底部东西162米,南北132.3米,高31.94米;武帝茂陵(在今陕西兴平县南)底部边长231—234米,高达46.5米。
古代墓地建筑主要有寝、祠堂、墓碑和神道。寝是用来供墓主灵魂起居,继续享受生前生活的建筑。早期的寝一般座落于墓室之上,秦汉以后往往设于墓侧。祠堂是用来祭祀死者的,祠堂中除了祭祀的场所外,还有供上墓族人休息和祭后宴饮的地方,往往建成有几进房屋的大院落。南宋以后,祠堂多不建在墓地。墓碑最初是下葬时用来悬棺的,有木质、石质之分。西汉中期以后,有人把石制的碑立在墓前,既不埋于墓中,也不在下葬后撤除,而是在石碑上刻下墓主的官爵姓名,从而成了墓碑。帝王及贵族的墓碑有碑首(又叫碑额)、碑身、碑座(又叫趺座)组成,碑文以介绍墓主家世生平事迹及颂扬墓主功德的长篇文字为主。庶人之墓碑一般只有碑身,只刻有“亡故显考(妣)某某府君之墓”类字样。神道是帝王贵族墓前竖向的甬道,神道两侧排列有石雕人像、动物像和传说中的神兽像等。
盛放死者遗体的器具称作“棺”。《说文》:“棺,关也,所以掩尸。”最早的棺是新石器时代瓦制的瓮棺,商代以后才用木棺,周时形成棺椁制度。《荀子•礼论篇》:“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的说法。由《礼记•檀弓上》考知,天子为五棺二椁,诸侯为四棺一椁或三棺二椁,大夫为二棺一椁,士为一棺一椁。棺是一层一层套在一起的,中间没有空隙,棺或套棺之外隔较大的空隙再加一层,就叫做椁,棺椁之间的空隙用来放置放随葬品。大型墓葬中的木椁一般是用长方木卯榫相扣,直接安放在墓室内,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同墓室一样,故称椁室。由于用料太多,汉代以后椁室制度不再行世。
古代埋葬死者,还要随埋大量的随葬品。最初的随葬物品都是死者生前使用过的武器、工具以及少量陶制生活用品和简陋的装饰品。商周时期厚葬习俗逐渐形成,帝王显贵纷纷用一些能显示其身份地位的专用品及大量的生活资料和珍奇玩好之物随葬,大到车马小到金玉珠玑、货币、玺印、简册、丝绸、衣物无不尽有。安阳殷墟的妇好墓随葬的各种青铜器210多件,玉器750多件;成都发掘的战国船棺墓中,随葬品有数以百计的陶器、漆器、竹木器、青铜器,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艺术珍品;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墓主是一个封邑仅700户的列侯夫人,随葬品也数以千计。至于古代帝王陵墓,更是一座座地下宝库。秦始皇陵“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驽矢,上具天文,下具地利。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汉代规定,新君即位一年,即以天下贡赋三分之一“充山陵”。厚葬之俗,由此可见一斑。
二、丧礼习俗
丧礼指殡殓死者、举办丧事、居丧祭奠等的种种礼节仪式。古人把办理亲人特别是父母的丧事看作是极为重要的大事,很在就形成了一套严格的丧礼制度。同样是死,不同身份等级的人,叫法上就截然不同。《礼记•曲礼下》:“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丧礼的差别就更大了,总的说来有五、六十种,非常复杂。主要分为初终、入殓、下葬三个步骤:
1、初终
古代讲究“寿终正寝”、“善终”,所以将死之人要居于正室。死者亲属要守在周围,“属纩以俟绝气”。“纩”是质地很轻的丝绵新絮,用以放在临终者口鼻上察验是否还有呼吸。如确已断气,则由家人拿着死者衣服,朝着幽冥世界所在的北方,高呼死者的名氏,呼唤死者回来,叫“复”,俗称“招魂”,意为挽回死者作最后的努力。“复”后,再验纩,确已断气,则开始哭丧。之后用“复”的衣服为死者穿上,然后用殓巾覆盖尸体,叫做“幠殓”。在尸体东侧设酒食,供死者鬼魂饮用,明清时称“倒头饭”。死者家属退去华丽衣饰,着素服,开始居丧。
同时派人向死者上级、亲友报知死讯叫“报丧”,后世则以讣告形式发出。亲友闻讯前来吊唁,并赠送死者衣被,称“致襚”,死者家属要陪哭,并跪拜答谢。在堂前西阶树一旗幡,上书“某某之柩”,目的是让人知道死者是谁,叫“铭旌”,旗幡长短标明死者身分。用烧热的洗米水为死者洁身,并为死者修剪头发、指(趾)甲,叫“沐浴”。沐浴之后,要在死者口中放入珠、玉、米、贝等物,称“饭含”。周制天子饭黍含玉,诸侯饭粱含璧,大夫饭稷含珠,天子之士饭粱含贝,诸侯之士饭稻含贝。唐代皇帝饭粱含玉,三品以上官员饭粱含璧,四、五品饭稷含碧(绿玉),六品以下饭粱含贝。明代规定五品以上饭稷含珠,九品以上饭粱含小珠,庶人饭粱含钱。在堂前庭中设一块木牌,暂时代替神主,叫“设重”,晚上在堂上和庭中燃烛,称“设燎”,以便于死者亡灵享用供品。
以上这些初终礼仪须在一日之内完成。
2、入殓
入殓分“小殓”和“大殓”。“小殓”是指为死者穿上入棺的寿衣,小殓之前,先把各种殓衣连同亲友所致之襚全部陈列开来。平民通常在死后次日举行,诸侯五日小殓,天子七日小殓。古代衣服有里曰“复”,无里曰“单”,小殓用的所有寿衣必是夹衣、绵衣,小殓时所有参加者都要不停地号哭,以示悲痛至极。小殓后用衾被裹尸,用绞布收束。周制国君用锦衾,大夫用缟(白色细绢)衾,士用缁(黑色布)衾。清代一、二品官员殓衾用绛色,三、四品用黑色,五品用青色,六品用绀(深青透红)色,七品用灰色。民间殓衣多用绸子,以福佑后代多子多孙,忌用缎子,因其谐音“段子”,恐致“断子绝孙”。
大殓指死者入棺仪式,一般在小殓次日举行。这是死者与亲人最后一别,所以仪式非常隆重。入棺前要为死者着衣祭奠,小殓时着常衣,大殓时着官服,女子则凤冠霞帔。主人主妇在执事人的帮助下,铺席执衾,亲自奉尸入棺。民间习俗,要在棺底铺上一层谷草,然后再铺一层黄纸,乞求死者灵魂能够高高地升入天堂。要用黄绫绣花棉褥,俗叫“铺金”,褥子上锈海上姜牙、八仙过海等图案,目的是超度死者的灵魂升天成仙。盖棺时儿女应在场,如死者为女子,要等娘家人与之告别后,方可盖棺。棺内还要放金银铜钱等,富家讲究死者左手执金,右手握银,而穷人就只好放些铜钱了。盖棺之后,再次祭奠。已盛尸之棺称“柩”,停柩称“殡”。此后,死者家属分别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穿着不同等级的丧服,叫“成服”。
3、下葬
下葬是指埋葬死者的礼仪。《礼记》载:“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秦汉以后,平民三、五天后就下葬。墓地是死者的最终归宿,墓地的选择是埋葬死者的头等大事。墓地要选在地势宽广,山清水秀的地方,以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孙。下葬前一天,先举行“迁柩”仪式,即把灵柩迁入祖庙停放。第二天,灵车启行,前往墓地,叫“发引”,后世称“出殡”。发引队伍由丧主带领,边哭边行,亲友执绋(牵引柩车的绳索),走在灵车之前,富贵之家仪仗繁多,往往由方相氏开道,乐队前导,旗幡高树,明器浩荡,纸钱飘飞,僧尼道士随行念经。出丧队伍经过之处,亲友可设“路祭”——搭棚祭奠。
灵柩到达墓地后,先行祭奠,然后由孝子执锹挖土,众亲友打墓穴。打好墓穴后,在墓穴的底部铺垫两根竹子或者剥了皮的光滑小衫树,把灵柩推进墓穴后再抽掉。下柩时家属男东女西肃立默哀。灵柩安放平稳后,主人及亲属痛哭,并抓起泥土扔向灵柩上,叫做“添土”。最后,筑土成坟。下葬完毕,丧主还要“反哭”、“虞祭”。西汉以后,受佛教的影响,又有“做七”和“百日”的习俗,每逢七天一祭,以“五七”为重。至100天,家人再次对死者进行祭奠。至此,丧礼基本结束。
以上是流行于中原汉族地区的“土葬”。由于自然条件和人文因素的差异,各地区各民族葬法不尽相同。除土葬外,云南普米族实行“火葬”,认为火葬可以把人带入光明世界。唐宋时期,受佛教影响火葬也曾一度盛行。南方一些少数民族还流行“崖葬”,选择悬崖绝壁的崖洞安葬死者。悬棺葬也是崖葬的一种形式,即利用绝壁上的天然平台(也有人工打凿的)放置棺木。西北地区的藏、土、羌、拉祜等族流行“天葬”,又叫“鸟葬”,即把尸体割碎,让鹰啄食,食尽为吉利,不尽则不吉;东北和蒙古地区则有树葬、风葬风俗。
三、丧服制度
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丧家必须穿戴丧服。丧者服饰与服丧时间严格区别血缘亲疏和男女之别,体现了宗法等级观念和男尊女卑的观念。两千多年来,汉族的孝服虽然有所变异,但基本上保持了《仪礼•丧服》规定的五服之制,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1、斩衰
斩衰是最重的丧服,适用于诸侯为天子、臣为君、子为父、未嫁之女为父、妻妾为夫、父为长子,服期三年。之所以服丧三年,是因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衽怀。”
服丧期间,饮食起居还有一套烦琐的规定。秦汉以后,随着宗法制度的瓦解,父为长子服丧不再实行。明清二代,规定子女为母也服斩衰。
衰是麻质上衣,斩是不加缝缉之意。斩衰裳粗劣简陋,用以表示服者的哀痛之深。后世常用麻布片披在身上,故有“披麻戴孝”之说。除外,还有“苴绖”(麻布带,在腰称腰绖,在首为首绖)、“苴杖”(后世俗称哭丧棒)、“菅屦”(草鞋,后世以白布覆履代替)等。
2、齐衰
齐衰是第二等丧服,用本色粗生麻布制成,断处辑边。齐衰有三个等级:父卒为母、母为长子服丧三年;父在为母、夫为妻、男子为伯父兄弟、以婚女为父母、媳妇为公婆、孙男孙女为祖父母服丧一年;男子为曾祖父母服丧五个月,为高祖父母服丧三个月。
3、大功
大功为丧服第三等,是用熟麻布制作的,质料比“齐衰”用料稍细。指男子为为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母、姐妹,女子为夫之祖父母、伯叔父母,为兄弟的丧服。服期九个月。
4、小功
小功为丧服第四等,是用较细的熟麻布制作的。指男子为从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未嫁从堂姐妹、外祖父母、舅母、姨母,女子为妯娌、夫之姑母、姐妹等的服丧。丧期为五个月。
5、缌麻
缌麻是最轻的丧服,是用细熟布做成的。指为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兄弟、外孙外甥、表兄弟、岳父母的丧服。服期三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