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传统饮食

[复制链接]

391

主题

0

听众

472

积分

乡侯

Rank: 3

乡约币
1351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2-8-20
注册时间
2010-9-1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品味人生   发表于 2011-8-31 16:26:5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远古人类“茹毛饮血”,食物都是生吃的。从利用自然火到人工取火,人类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火的使用,为热食、熟食提供了条件。随着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古代先民的饮食逐步丰富,各式各样的食具也随之产生,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食在中国”。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说:“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未文明各国所不及。”林语堂在《吾国吾民》中说:“西方人对待吃,仅把它看作是给机器加油,而中国人则视为人生至乐。”“民以食为天”,中国人认为,吃饭是天大的事,没有比吃饭更重要的了。

一、中国古代饮食特征

1、以谷物为主。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即以“五谷”为主食,辅之以各种蔬菜,外加少量肉食。而南方主产稻米,以大米为主食,北方主产黍、稷、粟、麦、菽,以杂饭为主食,而西北、北方少数民族则是以肉食和乳酪为主的饮食习俗。北人嗜葱蒜,喜盐口重;蜀湘嗜酸辣;粤人嗜淡,口轻;江浙嗜糖,喜甜食。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鲁、川、粤、苏四大菜系。

2、以熟食为主。中国人的饮食历来以烹调精致而闻名,大约从魏晋起,逐渐形成了煮、烹、煎、炮、炸、卤、糟等一系列的烹饪技术,并有了专门记载烹饪技术的书籍,如《食经》、《崔氏食经》等书,食品制作讲求营养与观赏并重。

3、聚食制饮食方式。聚食制的起源很早,从许多文化遗存的发掘中可见,古代炊间和聚食的地方是统一的,炊间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烟,下有篝火,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围火聚食。这种聚食古俗,一直沿袭至后世。聚食制的长期流传,是中国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

4、重视饮食礼仪。由于宗法观念和等级制度的影响,中国人十分注重以饮食活动来区别君臣、尊卑、长幼。中国饮食礼仪在宴会上的反映最为明显,邀客用请柬,客人来后敬茶、敬酒;宴会桌的规格要与客人地位身份相称;入席时,以长幼、尊卑、亲疏、贵贱排座次等等,是宴会礼仪中首要环节。

二、主、副食

粮食作物有麦、稻、稷、黍、粟、菽等“五谷”;

家禽家畜有猪、马、牛、羊、犬、鸡等“六畜”。

唐宋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成熟期,面食成为人们的主要食品,常见的有面饼、面条、馒头、馄饨、饺子、面卷等。

宋朝南北饮食习俗有明显的差别。除了南北主食的差异外,还有河南菜、浙江菜的差别。宋代城市饮食业相当发达,南食店、北食店、素食店、川食店等星罗棋布,馄炖(饺子)、馒头(发面饼)、包子、烧饼、油饼、油条等五花十色。各地又出现了许多特色菜肴,象江西临军(今樟树市)的黄雀,两浙江阴军(今属江苏)的河豚,福建兴化军(今莆田)的子鱼都是“天下第一”,“东坡肉”更是依仗苏轼的大名流传千古。

明清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高峰期。在唐宋食俗的基础上,混入满蒙习俗,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菰米已被彻底淘汰,麻子退出主食行列改用榨油,豆料也不再作主食,成为菜肴,黄河流域小麦的比例大辐度增加,马铃薯、甘薯、玉米、番茄、辣椒、向日葵、花生、花菜等从美洲或南洋引进,鲁、川、粤、苏四大菜系各具特色,“满汉全席”代表了清代饮食文化的最高水平。

三、传统饮品

中国古代饮品主要有汤、酒、茶。

汤在古代称为羹,比今天人们所说的汤要浓些,它是菜肴兼饮料的食品,人们日常佐餐下饭都用它。隋唐以后,羹逐渐被汤所取代,并逐渐演变为现在的汤。

酒是古人最喜好的饮品。中国酿酒的历史十分久远,夏朝即开始用粮食酿酒,商纣王甚至“以酒为池”。因为早期的酒主要是米酒,耗费大量的粮食,所以唐朝以前多实行禁酒政策。汉朝法律明确规定:“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曹操虽爱饮酒,但因连年饥荒,也采取禁酒措施。随着经济的发展粮食充足,酒禁不断放宽。唐代以后,烈性酒(蒸馏酒)开始出现,酒的品种日益增多:醴,相当于今天的糯米甜酒,又称酎;经多次酿制而成的烈酒叫醇。唐朝把百姓饮酒看作是政和民乐的事情,酿酒业迅速发展起来。用葡萄自然发酵的原理,采用了不加曲酿造葡萄酒的技术,表明中原葡萄酒酿造技术已相当成熟。中国古代人们凡遇节日、宴宾、婚丧嫁娶等活动,都要饮酒。中国传统文化与酒有不解之缘,古代的哲学、文学、艺术、科技、风俗等,无一不渗透着酒的影响。饮酒还成了许多诗人、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时捕捉灵感的手段,李白斗酒诗百篇,怀素醉时写狂草,酒成为美化人生与生活、兴奋人的精神、激发艺术创造力的得力物品。

茶具有兴奋、解倦等作用,是倍受中国人喜爱的一种饮品。古人称茶为“荼”,早期饮茶方式为“羹饮”。传说,周武王伐纣时,西南少数民族就供奉过茶,茶叶何时成为真正的饮料,目前尚存争议,但是至少到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茶叶就已经被饮用。据《太平御览》卷867引《广雅》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可见茶之最早进入饮食,当在东汉和三国时期。但还不是单纯的饮品,只用来解渴或佐餐,饮食兼具。唐时茶称为“茗”,由于陆羽及其《茶经》的提倡和引导,人们在茶中的添加物才遂渐减少,茶才慢慢地变成单纯的饮品。隋唐时期饮茶风气流行,种茶叶的地域由最早的巴蜀扩展到长江流域和西南、华南地区。随着茶叶产地的扩大和增产量的提高,饮茶习俗也有了很大变化,以茶叶煮汁解渴变为细煎慢品式的艺术,陆羽将修身养性的理论引入茶道,认为饮茶是一种精神享受,饮茶者在煎饮的过程中,可以达到澄心静虑及美的享受。故而唐朝上至帝王,下至士大夫、文人都以饮茶品茗为时尚。

宋代,各地茶肆兴起,饮茶风气普及大江南北,民户家家都备有茶茗,客来敬茶,成为习俗,人们不但讲求沏茶的方法、泡茶的艺术,而且讲究茶的质量,以及茶具的精美。当时,茶叶已与米、盐等一样,成为生活必需品,甚至北方党项族、契丹族也离不开茶了。士大夫更是将饮茶融入琴棋书画等高雅的活动之中,大大提高了饮茶的文化品位,同时也影响了黎民百姓的饮茶习惯,由此形成发达的茶坊文化。宋代的茶坊布置幽雅,茶具精美,四处张挂名人书画,有乐师、歌女卖艺,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氛。

明清时期,茶叶品种更加丰富,制茶工艺更加精细,茶成为地无南北、家无贫富的必须生活用品,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四、古代炊食具  

新石器时代的炊食具基本是陶器主要有灶、鼎、鬲、甗、鬶、甑、釜、斝;食具主要有盆、盘、钵、罐、瓮、壶、瓶。在商周时期,炊食具形态和功能出现了分化,鼎、釜、盘、盆等继续使用并有所发展,鬶、甗被淘汰,簋、簠、敦、盂、盒、豆等器具出现,进食具箸匕类开始形成固定的组合与功能。箸即筷子。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炊具是以灶为核心的复合烹饪器。灶的功能和形态多样化,既有日常的不可移动的垒砌灶,也有专供温食、行军使用的小型金属灶;既有单火孔灶,也有适合煮、蒸、温水的多火孔灶。灶上所用炊具是釜和甑,盛食和进食的器具有碗、盘、盆、罐及勺、箸等。铁质炊食具替代了青铜炊食具,瓷器在汉代发展成熟并在魏晋时期大量进入炊食具领域,动物油脂的广泛使用促成了铁锅“炒”这一最具中国特色的烹饪方式的发明。

由隋唐到明清,食具中的瓷器、金银器、漆木器都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因此,这一时期的炊食具也就成了不同审美情趣和社会心态的表现手段。一日三餐的吃饭习惯在唐宋时期得到最终确立,以铁器为炊具、以瓷器为食具已成为明清时期的普遍现象。


胜利和眼泪!这就是人生! ——法 巴尔扎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4-5-18 15:04 , Processed in 0.299000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