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古代交通工具

[复制链接]

391

主题

0

听众

472

积分

乡侯

Rank: 3

乡约币
1351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2-8-20
注册时间
2010-9-1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品味人生   发表于 2011-8-31 16:29:1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交通工具的国度之一。早在原始社会,先民们为了出行方便,就已经开始制造和利用代步工具了。从《史记•夏本纪》所记的大禹治水“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辇”的记载可见,夏代之时已经出现了适应于不同用途的交通工具。随着交通工具的发明,人们的交往程度和范围大大拓宽,从而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

中国古代的交通工具,主要有车、船、轿等。

一、车

相传,最早的的车子是由夏代的车正奚仲发明创造的。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中,都有“车”字。商代,已将马车作为战车用于征伐阵战和出行田猎。商汤正是凭借着“革车三百乘”,一举打败了夏桀王而建立商王朝。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独辀车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的独辀车由舆、轮、辕、衡、轴、轭等部件组成,坚固豪华,性能优越,结构合理,做工精巧,已经达到近乎完美的程度。

秦汉时期,作为战争工具的车,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纯粹的交通工具。秦朝统一了原来各国不同的车轨和车舆,车的制造工艺更加精良,乘坐更加舒适。1980年在秦始皇陵西测的车马坑,出土了两辆彩绘铜车马,其中一辆是仿照秦始皇出行的专用车——“安车”制造的。安车的设计精妙,圆形车盖象征天,方形车箱象征地,三十辐的车轮象征日月的光芒;一名驭手操控,四匹马拉动,车箱宽敞,两面有窗,主人可坐可卧,十分舒适。汉代,独辀车为双辕车取代。除各种形制的马车外,牛车、编舆、板舆和小辇等也盛行起来。当时,南人乘车,北人骑马,骆驼也被人们驯化为代步工具。

魏晋南北朝时期,牛车为主要陆行工具,乘牛车不仅不再是低贱的事,而且成为时尚。上至皇帝、达官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均乘牛车。牛车根据等级分八牛、四牛、二牛、一牛等。上等牛车宽敞高大、装棚施幔,车厢内铺席设几,可任意坐卧,这对于养尊处优的、肆意游荡的门阀士族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隋唐时期,车子是官员们参与重大典礼时采用的代步工具,按礼制和等级分为玉辂、金辂、象辂、革辂、木辂等,别以不同的颜色和饰纹,马的颜色也与之相配。然而,人们喜欢骑乘而不喜坐车,马、驴、牛等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随着与西域文化经济交往,骆驼大量用于骑乘与驮运。宋代出现了载货的大车——“太平车”。《清明上河图》中就有四马拉的太平车,二牛驾辕的棚车和前后两人驾把、一驴牵引的独轮车等。明清时期,载物的骡车叫大车或敞车,因为用一或二骡挽行,又称“骡车”。人乘坐的车为小车,因其有棚子、围子,形如轿子,因此习惯上称之为“轿车”。清代还出现了挂帆的独轮车,利用风力节省人力。

二、船

最早出现的水上交通工具是筏子和独木舟。筏子是一种用树干或竹子排扎在一起的扁平状工具。独木舟是用独根树干挖成的小舟。商代出现了木板船,商代甲骨文的舟字写作:   

,意为用数块木板组装的木板船。

春秋战国时期,船应用于战争。其结构和性能均比民用船只优越。从战国青铜器上的“水陆攻战”纹饰中,可以了解当时战船的大致结构:船体窄长,分上下两层,下层三、四个佩带短剑的划桨手,身体前弓,正奋力操桨划船;上层则站立四、五个击鼓、射箭、挥戈剑的武士,正与对方格斗。

汉代造船业进一步发展,船只类型多、规模大,行船动力、系泊设施完备。其中,楼船最能反映汉代造船的技术水平。

隋唐之际,内海航运和远洋海运都较以前有了不小的进步,江南造船业尤为繁盛。当时,将船舱用隔舱板隔成数间,予以密封,称为水密舱。此结构大大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能,增强船体的抗压能力。这种技术是中国对世界造船技术的一大贡献。宋元时期,鼓励海上贸易,客观上推动了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飞速发展。此时,凡有水可通的地方,大都依靠船舶运载,漳州、泉州、福州等地都有大型的官私造船基地。一些官办船场,年造船都在二、三百只以上,有的甚至达千只以上,据《宋史•食货志》载:宋太宗时“诸州岁造运船,……三千二百三十七艘。”当时内河航行的河船已能载重万石,而且普遍采用了水密舱结构。指南针的广泛运用,大大提高了航海能力。

明代造船规模大、种类多,运输船有大小黄船、快船、江汉课船、八橹船、满篷梢、摆子船、三吴浪船等等;海船有遮洋船、封舟等等;战船有战座船、巡座船、哨船、连环船、子母舟等等。船舶主要有沙船、福船、广船和鸟船。至此,我国古代四大航海船型全部出现并定型。明代郑和率船队先后七次远航西洋,出使亚非30多个国家,所乘坐宝船的造船技术和航海能力都是当时世界一流水平的:“长四十四丈四尺(约合150米),阔一十八丈(约合60米),中船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

明清两代统治者多次实行海禁,使我国原有的造船和航海技术水平急速下降。至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内河与沿海航运权落入外人手中,中国的造船和航海也从此一蹶不振。

三、轿

轿是古代独特的代步工具。据《尚书》记载,轿在夏代已出现。1978年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座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陪葬坑中发掘的木质舆轿,由底座、边框、立柱、栏杆、顶盖、轿杆和抬杠等部分组成,其底座呈长方形,顶盖仿四面起坡的房顶形式,前开小门供乘坐者出入,轿杆捆绑在底座边框上。

“舆轿”一词始于汉代,当时又有“竹舆”、“编舆”等名字。汉舆轿作长方兜形,有抬杠,但没有帷幔和顶盖,乘轿者“席地而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轿又称为“肩舆”、“平肩舆”。其中八人肩抬的称“八扛舆”,轿身较大,可同时乘坐两人。八扛舆是一种高等肩舆,当时只有皇亲王公才能乘坐。民间通用板舆,其形制较为简陋,以一块方木板固定在两根杠上,由两人一前一后抬行,乘者屈膝或盘腿坐在板上。

唐朝时舆轿的种类更多。皇帝所乘谓之“步辇”,王公大臣所乘称为“步舆”,妇女所乘,则称“檐子”,又作“担子”,民间通用的板舆又称“舁床”。与前代不同,轿夫抬轿以襻带系挂杠端,挂于肩头,双手下垂提杠而行,因舆轿齐腰高,又称为“腰舆”。阎立本所画《步辇图》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皇帝乘坐的步辇形象。上层妇女乘坐的檐子以竹篾编扎而成,其形制已接近后世的轿子。《册府元龟》载:“唐文宗时,妇人本来乘车,近来率用檐子,事已成俗”。

宋代轿子大兴。轿子为全遮式,轿身呈立体长方形,用篾席围遮,盔帽式顶盖,四角上翘,左右开窗,门扉施帘。轿内置放高脚椅座,乘轿者由“席地而坐”变为“垂足而坐”。轿杆皆固定于轿身中部,既保持重心稳定,又便于轿夫起放。宋代,乘轿者已不限于王亲贵族,平民也多乘轿。迎亲嫁娶也用轿子,俗称“彩轿”、“喜轿”、“花轿”或“彩亭”等。

明代轿子有“显轿”与“暖轿”之分。显轿也叫“凉轿”,民间称“山轿”,即为一把大靠椅,两旁扎有竹杆,椅下设有踏脚板,不施帷幔,多与盖罗伞相配用,类似四川地区流行的“滑杆”。暖轿和宋代的轿子相似,只是盔帽式顶盖为略呈四面坡形,四角不上翘,顶尖饰宝瓶。皇帝坐轿其顶髹红漆,称红板轿,故而凡轿皆禁髹红漆。

清朝礼制繁缛而森严,乘轿也不例外。皇帝的轿子称“舆”,分礼舆、步舆、轻步舆和便舆四种。礼舆是最尊贵、最庄重,也是最豪华的御轿,皇帝只有在祭天和祀祖时乘坐,步舆为皇帝巡游皇城内时乘坐的显轿,轻步舆为皇帝到皇城以外狩猎、巡视乘坐的显轿,便舆则是时刻伴随皇帝身边的小轿,皇帝在宫廷、园囿随时乘坐。王公大臣皆备有显轿、暖轿各一。当时,四人以上抬的轿通称为“大轿”,二人抬的轿俗称“小轿”。亲王的轿子是银顶、黄盖、红帏,外罩鹦鹉绿呢,四面置纱窗,悬珠穗,轿夫八人。郡王的乘轿为红盖、红帏,轿夫亦八人。两王之轿,俗称“八抬大轿”。汉人文官自大学士以下至三品以上,轿用银顶、皂盖、皂帏,在京轿夫四人,出京轿夫可八人。四品以下,轿用锡顶、皂盖、皂帏,轿夫二人。无官职的富人或平民所乘的民轿,皆是黑平顶、皂帏的二人抬小轿。


胜利和眼泪!这就是人生! ——法 巴尔扎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7 05:57 , Processed in 0.457824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