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唐朝时期葡萄酒广泛发展

[复制链接]

492

主题

0

听众

552

积分

论坛版主

Rank: 18Rank: 18

乡约币
3161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3-9
注册时间
2010-5-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天剑逍遥   发表于 2010-8-28 13:40:3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葡萄传入内地后,很快被人们普遍接受,酿造葡萄酒技术也悄然兴起。到了唐朝,葡萄栽培已经相当普遍,红酒文化也得以广泛发展。近代爱国华侨张弼士先生引进优良葡萄品种,在胶东开辟葡萄园,用科学方法酿制葡萄酒。
 
  我国原有野生山葡萄,最早的文字记载当属《诗经·豳风》:“六月食郁及”。今天我国许多地方特别是偏僻山区,野葡萄还呈天然分布状。东北地区叫阿鲁木,山东叫燕磊、葫芦塔,浙江叫孛桃,还有些地方叫毛葡萄、藤名、木龙等名称。人们采集来或酿酒,或当药材,或作为改良葡萄品种的砧木。
 
  西汉及之后文献资料中,葡萄称为“蒲陶“、“蒲桃”、“蒲萄”等。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谈到,当时皇家花园上林苑中把葡萄列为“奇树异草”的观赏植物。这观赏植物来自西域。据《史记》记载,张骞出使西域时,发现新疆和中亚地区广种葡萄,并以“蒲陶为酒,富人藏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年不败”,他“得其种还……中国始有。”可知我国最早引入欧亚种群葡萄,并酿之成酒的地区是新疆。传说底开以努斯国王曾经派使臣到大食,重金购来一些优质大粒葡萄品种,在吐鲁番地区推广种植。从吐鲁番出土的东晋时期墓葬里,发现有不少葡萄果穗、枝条,墓室内绘有庭院葡萄的壁画。
 
  东汉末年汉灵帝时,扶风人孟佗一心上爬,给当权宦官张让献上一斛葡萄酒,竟然换取了个凉州刺史的官职。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特别爱吃葡萄、饮葡萄酒。他说葡萄“甘而不饴,酸而不酢,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又酿之为酒,甘于麴蘖,善醉而易醒。道之固已流涎咽唾,况亲食之耶。他方之果,宁有匹者?”
 
  到了唐朝,葡萄栽培已经相当普遍,葡萄酿酒业也得以广泛发展。长安城内外不少酒肆以经营葡萄酒为主。其中业主多为西域少数民族,他们还效法当年的卓文君,由胡姬当垆持酒。文人仕宦常出入其间,一边饮用葡萄酒,一边论经谈史、诵赋吟诗,是当时市场经营的一大特色。《全唐诗》中吟唱葡萄酒的诗人数十人,诗歌近百首。
  
  公元640年,兵部尚书、大将侯君集攻破高昌,把那里的马乳葡萄带回长安,种在御苑。唐太宗“得其酒法”,亲自参与酿制了“凡八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的葡萄酒,赏赐群臣,千古传为美谈。
 
  在长期生产实践中,葡萄栽培技术和加工技能不断提高。两千多年来在引进外来优质葡萄品种的同时,劳动者还培育出500多个新品种。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系统总结了葡萄栽培、修剪、防寒、摘取、晾干、贮存、加工等方法。元代的 《农桑辑要》、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众多农书、医书、工艺学著作都积累、总结了大量栽培、酿制经验。
 
  由于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和灾荒、战乱等因素,葡萄在我国只能作为水果而不能成为主要农作物来经营。还由于中国白酒一直处于中国酒类的支配地位,葡萄酒没有发挥如法、意、西、葡、美等欧美国家那样的主导消费作用。唐代以后的种植、酿造业发展缓慢,近于停滞。近代爱国华侨张弼士先生引进优良葡萄品种,在胶东开辟葡萄园,用科学方法酿制葡萄酒。100多年来,我国的葡萄酒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变化,但与国外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更多信息尽在老乡帮红酒文化馆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4-6-5 19:56 , Processed in 0.236706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