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运河遗珍

[复制链接]

31

主题

0

听众

32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82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0-9-16
注册时间
2010-8-3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家乡人   发表于 2010-9-1 09:52:4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关帝庙


  关帝庙,位于张秋镇南街,东距古运河约70米。由山东、陕西两省商人集资合建。会馆现南北长32米,东西宽40米,占地总面积约1280平方米。现存建筑主要有正殿、配殿、戏楼、山门等。山门为三开间,后与戏楼连为一体。在山门门洞上嵌有一石质匾额,长2.0米,宽0.6米,边饰线雕飞龙花卉,中书“乾坤正气”四个大字,落款为“康熙癸酉(1693年)孟秋榖旦,山东陕西商人同创建”,由此可以看出,该会馆最晚也应建于清康熙年间。戏楼亦为三开间,座南面北,右有砖砌楼梯可拾级而上。戏楼东西长9.8米,进深八米,由前台和后台组成。台高1.9米,下有甬道与山门相通直达院内。甬道宽2.45米,高1.8米。会馆正殿原为关帝殿,前为献殿,后为复殿,并供有关帝塑像在里面,三开间,东西宽10.3米,进深10.5米。配殿位于正殿两侧,均为三间,东西宽7.35米,进深5.5米。此外,尚有几通石碑卧于配殿东侧。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秋运河古渡


  张秋作为运河重要码头,运河古渡口被称为“漕湟要津”,被列为张秋一景。志称“冠盖云从,帆樯鳞集,实中原绾毂之襟喉也”。可以想象当年的繁盛景象。现存古渡口仍在原有位置,系利用原渡口石料及所拆周边建筑物石构件精心设计垒砌而成。桥上明清石刻遍布,多达千余块。桥由三空涵洞、栏板及四狮组成。桥长25.3米,宽6.6米,深6.4米,雁翅长10.4米,栏板长15米,高1.4米。桥头端坐四狮,神态可鞠,雕凿精细。中涵洞上镌一石质匾额,上书“张秋运河桥”。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戊己山遗址


  戊己山遗址位于张秋镇东北隅运河东岸,为一圆形土山,原高30米,现残高仅2米许,占地约5亩。山南巅有一石碑,中间镌“戊己山”三字,为当年管理河道的官员所立。碑高1.8米,宽0.8米,厚0.28米。现置于遗址西南隅。据《张秋志》载:“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塞决河成,通政使韩公鼎筑龙潭之上,名曰戊己山。列为三峰,环以松桧。后有莲花池,潋滟可爱,及河东建成(城),莲花隔在城外也。”旧志将“戊己雄峙”列为张秋一景,称“黑龙潭上中峰隆起,松桧阴森,郁然有云蔚之色,其巅一亭,即梁父、徂徕可坐而招也。”说是站在戊己山的亭子上,连泰山、徂徕山都能望见。由于人们常年在此取土,戊己山现仅存遗迹。遗址上残砖断瓦、石雕石狮、瑞兽残件随处可见。今尚存有一铁牛,重约1000斤,似为旗杆座,估计也应为原山上建筑遗存。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铁牛 五体十三碑五体十三碑 戊己山



上、下闸

  上闸位于张秋镇上闸村西首,始建于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闸由青石垒砌而成,设有双闸板,闸涵南北长10米,东西宽3米,闸坝雁翅长8米,闸板槽宽15厘米。今闸板已不存在。闸栏尚有镇水兽石刻遗留,为圆型浮雕,形态可鞠。

    下闸位于张秋镇下闸村西,阿城镇宋庄村东,南距上闸约1000米。下闸为阳谷明代所设六闸之一。闸涵南北长12米,东西宽8米。闸板槽宽25厘米。闸头有石刻石狮四尊,现仅存一尊。狮高1.2米,座0.8×0.6×0.3米。据下闸村民讲,闸头曾有碑刻多幢,连同闸头石狮已坠于闸下运河内。

   上、下闸现均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任疯子墓
  


  任疯子,讳山,小字喜悲,号清灵道士,祖籍范县。是明代成化、弘治年间的一个道士,后在张秋运河东岸戊已山显惠庙尸解,传为飞升为仙,因善称“蜕仙”,民间称为“任大仙”。在张秋镇,任疯子是妇孺皆知的仙道一类人物,流传着很多关于他类似济公式的故事。近年来,附近村民筹资新建了任疯子庙,以示纪念。任疯子墓位于张秋镇运河东岸。现存墓直径2.5米,高1米。墓前有石碑一块,高2米,宽0.8米,厚0.3米,正面阴刻行书“明蜕仙任疯子墓”,背面阴刻500小字“蜕仙任疯子小传”,详细介绍了任疯子的家世及业绩。此碑2000年7月被聊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保护单位。



阿城於陵会馆


  阿城於陵会馆又名东会馆,(也称为周村会馆),位于阿城镇海会寺东北角,西距运河约300米。会馆始建年代无考,现存主要建筑有山门、前殿、后殿、配殿等。南北长72米,东西宽47米。山门包括正门和两便门。正门门楣上方有一石质匾额,长1.8米,高0.5米,边饰浮雕腾龙、花卉等。中书“护国佑民”四个大字。前殿共六开间。后殿即正殿,殿中原供奉有关帝圣君,现已无存。殿东西宽18米,进深12米,硬山起脊。配殿亦为砖木结构,卷棚顶,东西宽29米,进深12米。另有西配房3间。会馆遗址尚有一些碑座、碑身和碑帽散存于殿前院中。



海会寺

  海会寺位于阿城镇南街,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距今已经三百年。据康熙四十八年(1709)《创建大殿纪略》碑文和乾隆八年(1743)《创建海会寺碑》碑文以及旧《阳谷县志》记载:东阿海会庵僧隆性,从金陵(今南京)募造大佛三尊,运到阿城后,几十个人都抬不动,人们纷纷说佛要降福保佑此地了。于是便把众商奉祀财神的三间庙宇,改为寺来供奉佛像,袭用隆性原海会庵的意思取名海会寺。后经数年扩建,规模大备,诸胜毕具,称“济东胜地”。建筑共占地90余亩,原有殿宇楼阁等达168间,现存81间,所幸主体建筑尚在,整体布局依然可见。

  海会寺历史悠久、气势雄壮、规模宏大,著名古建筑专家陈从周先生称其为华北五大寺院之一,存有不少具有重要文物和艺术价值的碑刻、石雕、彩画等。院内古木森森,盘龙虬曲,尤其方丈阁院前一株古柏,人称莲花松,又叫太子松,树冠繁茂,生机盎然,顶上又窜出新枝,极具观赏价值。寺院大殿前原有康熙御书碑两通,一称天章御书碑,一称康熙御书扇面碑。寺两侧有两座独立的建筑,即刘公祠和山西会馆。三者各具特点,自成一体,而又相互照应,布局得当、协调、紧凑、融洽。近年来海会寺恢复宗教活动,并对大殿、中殿、配殿、大悲阁进行了重修,僧众信徒在香烟缭绕中诵经打坐,钟声梵呗,依稀可见当年气象。


七级古街巷

  七级镇位于阳谷县城东北28公里。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从镇内穿过,来往舟船繁多,生意兴盛,东阿、阳谷、莘县均于此设置官仓转渡。元明清三代皆在此设闸官驻守,并设兵营镇守。镇城有六门四关,六纵八横十四条街巷,势如棋盘,铺面相连。据传镇内建有七十二座庙宇,因林列如凤凰形,故七级有凤凰祠之名。清末民初运河漕运废弛,七级逐渐消失了往日的繁荣。

   七级古街巷今仍有保存。巷宽2.2米,长200余米,板房依旧,石刻、残碑散落在街巷之中。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级北大桥

    七级北大桥位于七级中心古运河上。其桥面、雁翅、桥墩均由古渡口遗留石刻构筑而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物及史料价值。桥分两涵,宽16米,深5米,雁翅长7.5米,桥头有一镇水兽,为古渡口原物。古渡在该桥南5米处,渡口已被拆除,但遗址尚存。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阳谷县志办 图/阳谷县文化馆 李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4-5-14 18:10 , Processed in 0.234375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