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聊城】聊城文化发展初探

[复制链接]

31

主题

0

听众

32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82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0-9-16
注册时间
2010-8-3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家乡人   发表于 2010-9-6 17:48:5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聊城文化发展初探

一、挖掘“圣人”资源,打造聊城文化的亮丽品牌。
    历史文化名人是一个地方文化发展中的最有力武器。鉴于此,建议整理发掘在全国知名度较高的各行各业的“圣人”,加以大力宣传,打造聊城文化品牌,提高本地知名度。笔者认为,可主打“聊城十二圣”,因这些圣人文化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大部分又是聊城所独有或与聊城有密切联系并有古迹为证,大力宣传非常必要。
    1、字圣仓颉,上古时期黄帝史官,造字之祖,去世后葬于今东阿县铜城镇王宗汤村东南。《东阿县志》载“在县(今平阴县东阿镇)北三十里,墓前有祠,久圯。道光五年知县李贤书捐俸重建。”仓颉墓原有高大的墓冢,墓前有古碑数幢,祠堂三间,二层。此地尚存仓颉墓碑、仓圣桥等遗迹。
    2、隐圣巢父,唐尧时高士,尧闻其贤,欲以天下让之,坚拒不受,隐居在聊城,营巢而居,以放牧了此一生,人称巢父。后埋葬于此,称巢陵。巢陵遗址在今东昌府区许营村西北1公里处,“巢父遗牧”为“聊城古八景”。
    3、任圣伊尹,商初大臣,今莘县人。出仕前曾“躬耕于有莘之野”,后助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历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帝,世称贤相,孟子称其为“圣之任者”。史志载:“莘之北门外曰伊尹田,伊尹田北八里,古有莘亭。世传伊尹躬耕处也。”“莘亭建自汉时,至清康熙年间,亭基仍存。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东昌府知府程光珠访求古迹,亲书“莘亭伊尹耕处”6个大字”。 “伊庙松风”列莘县古八景。
    4、信圣季札,春秋时吴国国王诸樊之弟,因重信义名闻千古,季札挂剑“的故事就发生在今阳谷县张秋,司马迁《史记》、刘向《新序》均有记载,“季札挂剑台”原在现张秋镇政府驻地东1公里处,台北原有季札祠。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7年),挂剑台及祠庙皆被大水冲没,而立于季札祠中的十三通历代名人诗文碑刻却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季札挂剑台”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早的有史料可查询的讲诚信遗迹。
    5、歌圣绵驹,春秋时齐国高唐人,有史记载的第一位国家级歌舞名家。史载“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绵驹善歌,雅俗共赏。”他弟子众多,为古代民间歌舞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传唱的部分作品被孔子收入《诗经》,后被奉为“音神”。高唐县城东门外原有“绵驹故里”碑和绵驹墓。
    6、至圣孔子,名丘 , 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多次经过莘县城东关外的东鲁店并为其题写店名;止宿于今阳谷县安乐镇后屯村西 ,“西望有莘之野”,“孔子宿处牌”仍存;应召自卫入晋,至河,闻赵简子杀窦鸣犊乃回辕归东,作琴曲陬操》以哀之,后人立石刻“孔子回辕处”记其事,后又修圣迹庙。此外尚有孔桥等遗迹多处。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7、义圣鲁仲连,又称鲁连,战国时齐国(今茌平县王老乡望鲁店村)人。善于谋划,常周游各国,为人排难解纷不受酬报,时人尊称鲁仲子。“鲁仲连义不帝秦”的史实《史记》有载;“鲁仲连射书救聊城”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聊城旧有鲁仲连射书台,鲁仲连故址茌平县望鲁店村周围有海市蜃楼之景,称“连村烟市”,列茌平古八景。今望鲁店村鲁仲连祠及墓修复完好。
    8、军圣孙膑,战国时齐国阿(今山东阳谷阿城镇)人,孙武四世孙,著名军事家。庞涓为魏惠王将军,派人召之,借故施以“膑”刑及“黥”刑。其后齐国使者淳于髡至魏,暗中将孙膑载回,威王任孙膑为军师,先以攻魏救赵之计大败魏军于桂陵,后又用“减灶”之法惑敌,于马陵(今莘县西南)再败魏军,庞涓势穷自杀,孙膑因此而名显天下。后隐居,著《孙膑兵法》。旧时阳谷阿城镇有孙膑庙,阳谷城北有孙膑阁及大、小迷魂阵,莘县有马陵之战古迹等多处。
    9、亚圣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曾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学成后游说诸侯,晚年回到故乡作《孟子》七篇”。“茌平城东郊旧有孟馆,孟子至齐梁时至此”。孟子路过冠县时受到百姓欢迎,留下村名“千家店”,即今天的店子村。在冠县他“止车而立”,留下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千古名言。孟子“止车而立”处,至今仍叫“直立村”。东汉张衡在此建有晓春亭,后人在晓春亭旁又建孟子庙。
    10、辨圣淳于髡,战国时茌平县人,战国时齐国有名谋士,《史记》将其列为《滑稽列传》之首,多次在出使别国时成功地维护了齐国的威望,为齐国立下大功。虽出身微贱,其貌不伟,但以博学著称,荣膺稷下先生之职八十余年,历桓公、威王、宣王、湣王四世。其墓在茌平县城西1公里处。“髡林夕照”为茌平古八景之一。
    11、呗圣曹植(192-233)字子建,沛国谯人,三国魏杰出文学家,太和三年封东阿王,期间“登鱼山,闻岩岫诵经,清婉遒亮,远俗流响,遂拟其声,而制梵呗”,“纂文制音,传为后世”(《法华玄赞》),世称“鱼山梵呗”或“鱼山呗”。我国最早的佛教梵呗就是从曹魏时代开始的,曹植就是“改梵为秦”的中国化佛曲--梵呗之音创始者。作为最早的中国佛教音乐,“鱼山梵呗”影响深远,直到今天仍兴盛世界。旧志将“鱼山闻梵”列东阿古八景。

12、乞圣武训,清代平民教育家,今冠县人。7岁丧父,乞讨为生,终生未娶。自咸丰九年(1859)开始行乞集资兴学,先后于冠县柳林、临清市杨二庄、临清御史巷建起义学三处,时山东巡抚召见并下令免征义学田钱粮和徭役,另捐银200两,同时奏请光绪帝颁以“乐善好施”匾额,并授以“义学正”名号,赏穿黄马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4-6-9 16:04 , Processed in 0.283464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