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济南】记忆中的济南老街

[复制链接]

31

主题

0

听众

32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82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0-9-16
注册时间
2010-8-3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家乡人   发表于 2010-9-11 11:35:2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济南的历史悠久,几乎每一个老街巷都有故事,宽厚所街、司里街、所里街、后营坊街并称为清末济南“四大名街”,此外还有卫巷、天地坛街、舜井街等,这些是我童年居住和生活的地方。目前这些街区大部分或消失,或被改造的面目全非,只剩下宽厚所街所在的解放阁片区还在苟延残喘,不久也将成为记忆。我在此记录下我童年老街的记忆片断,以资怀念。
  我不敢称年龄大,记忆中的老街只能追溯到30年前,对老街最早的、有印象的记忆就是司里街南北两面墙上满满的贴着的大字报,红红绿绿的。不久后,似乎一夜之间,墙上的大字报忽然被揭的一干二净,历史也揭开了新的一页,司里街这条老街变得整洁起来,司里街不仅是历史名街,那是也是全国卫生先进,街道布置得很别致,街道两边是整齐的葡萄架,配上老街特有的黑漆大门,走在街上,处处绿树成荫,心情十分舒畅,整个街道就像是一条美丽的风景线,这条美丽的风景线一直凝固在记忆里二十多年。不久前去泉城广场,顺便想去看看司里街,到了街口,向里一看,街上已盖满了楼房,路上光秃秃的,顿时兴趣索然,不想再踏进一步。
  按察司街和卫巷也是以前经常去的地方,有几个同学住在那里。好像是天生的,对一些街上的古建筑,住在那里十几年的同学,每天进进出出都视而不见,我却一眼就能看得到。一次,去住在按察司街附近的同学家玩,一抬头,看到一个朝南的高大建筑,有一个大拱门,上边石匾刻着几个大字(忘了是三个还是四个字):城隍廟。我问同学这是什么地方,他抬头看看,摇摇头,“不知道”。
  卫巷也是我经常去的地方,每次去新华书店都经过那里,而且我有一个同学叫周良煜,也住在卫巷,同学学习很好,是班里数一数二的,我经常去他家下象棋,很少能赢他。他自称自己家是周公后代,我们几个同学就笑他,我们说“别来这一套了,谁不知道周公姓姬”(那时从新华字典后面附录里获得的知识:夏朝是姒姓,商朝是子姓,周朝是姬姓),他也无话可说,就说他们家有家谱,家谱上说祖先是周公,又说原来周公庙里好多祭器,文革时孔庙的祭器被砸光了,文革后将周公庙的祭器搬到了孔庙,我们都有些相信他是周公之后了,结果他又说,家谱里说,他们还有一个姓氏,复姓东野,我们都哈哈大笑,笑他是日本人。他也不太懂,百口莫辩。我后来读了点史书才知道,他说的都是正确的,是我们孤陋寡闻了。
  一次我和周良煜一起玩,从外面回他家时,我抬头看到他们院子大门上方也有个石匾,上面写着“观音禅院”四个字,我对他说,哎,怎么你们家还是观音禅院啊?他疑惑的抬起头一看,“我怎么没发现?”我心里说,你天天出来进去的,都干嘛呢?
  卫巷两边的小院很有代表性,体现了济南老街巷的小庭院的特色:黑漆漆的两扇小院门,有的勾着红边,院门分上下两部分,上面两扇木门,门背后有一个门闩,济南叫门插倌(有的是两排木门闩),下面一个横着的厚木板,关门时插在门槛位置的石槽里,开门时提出来,起防水作用的,济南话叫“提垯”(记得有提垯的大门就没有木门槛)。提垯的外面,两边一左一右有两块和提垯一般高的石台,好像叫上马石,大户人家的上马石很漂亮,石壁上一般刻着梅兰竹菊之类的,一般百姓家的上马石就是两块方石头,和门外的石台阶形成一个整体。一进大门,一般是画着花鸟图案的一面影壁墙,为了不让人直接看到院里或屋里,类似于现代居室的玄关。院子里一般种着石榴、海棠、月季等花木,晚上,四合院里人们围坐在一起,树下聊天喝茶,其乐融融。
  老街上另一个有印象的地方就是院子大门上的对联,可能是为了不使黑漆大门过于呆板,各家门上一般用朱红粉刷两块底色,上面写上对联,词句朴实无华,我至今还记得其中两句对联:无私德乃大,不欺心自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6 21:48 , Processed in 0.281509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