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了关于真假趵突泉三股水的文章后,幸得几位博友热情回复,书龙兄还提到了趵突泉的“铁管”问题,我正好刚买了一套《趵突流长》,里面提到过这些问题,刚才又翻了一遍,顺便把里面几段关于趵突泉(公园)的几则旧闻介绍给大家。以下文章皆来自《趵突流长》丛书之《辉煌五十年》。
1. 关于旧时趵突泉的几股水
1934年出版的《济南大观》记载:“趵突泉在城南正觉寺街西,为七十二泉之巨擘。吕祖庙前,三泉涌出,浪花跳跃,若有激使然者,故名。俗曰‘三股水’。近又人工造六泉,一在桥西,一在桥东。水花浪涌,较原泉为高。水绕殿北,会东流水,入小清河。每逢二、七集期,士女云集。南有四面亭,东有望鹤亭,西设观澜亭,中置茶座,赏景品茗。水由石山突出,来往穿绕石洞口之前后左右。市驷栉比,东西又有鼓书、卖卜者,熙熙攘攘,几无隙地。殿有讲演处,后有阅报所,游人憩足,藉增见闻。”
从上面这段《济南大观》的记载可以看出,这人造的三股水大约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建造的,而且桥东桥西的人造喷泉多达六股,如果老照片的那个不明物喷射出的细流算两股的话,再加上假三股水和来鹤桥东面的一股喷泉,正好六股!呵呵,好像很吻合,无论数量和喷涌状态。
文中还介绍了趵突泉四面的建筑,北有吕祖庙,“南有四面亭,东有望鹤亭,西设观澜亭”,这三座亭子现在只剩下西面的观澜亭,东面的望鹤亭现在为望鹤亭茶社,只是南面的四面亭不知是什么样子,看过的趵突泉老照片中,从没有在吕祖庙(今泺源堂)位置向南拍的照片,想来一是因为逆光缘故,二是可能旧时趵突泉南面建有自来水厂和集市,环境比较乱,所以几乎没有人在那里取景拍摄的。
2. 关于趵突泉泉眼上的铁管
据《趵突泉扩建记事》:
一九五六年十一月,济南市人民政府决定把趵突泉辟建为公园。疏浚扩建泉池,南掘宽2米,东池增扩2/5,池底深挖0.6米,出水河道加宽,泉池呈长方形,整个泉池长30米,宽18米,深2.2米。改装趵突泉泉口,用3米余长的钢管取代泉口中的石雕圆孔。
据《我所了解的趵突泉建设发展》(徐家茂撰文):
改装3股水泉口:将原石雕圆孔撤换,装半米多高的钢管。后改装,钢管加长。据测,现管露出池底1.4米,池底下管深3米左右。
对于趵突泉泉口加装钢管的利弊,自然是见仁见智,这种改装必然是破坏了趵突泉的原生态了,但有利于泉水集中上涌,增加了泉水的观赏性。而且趵突泉经历了千年时光流逝,早已经没有什么原生态了,原来的石雕圆孔不也是改装的吗?
另外,这种为增强喷涌效果而改装钢管的做法,与人们传言的“趵突泉下通自来水人工喷涌”无关,否则,就不会出现趵突泉停喷的情况了。
3. 关于趵突泉公园名石的来历
据《趵突泉公园名石的来历》(徐家茂撰文):
宋徽宗赵佶是一位爱石如癖的帝王,他令属臣收罗著名的太湖石石品,修筑艮岳山,亲自为太湖石赐名、加封。宋代大画家米芾还创造了评鉴太湖石要以“皱、瘦、透、漏”为标准的理论,以致觅求奇峰怪石之风盛行。一些富商、官吏还以奇石互比高下,不惜以重金购买,作为点缀宫苑和园林的景观。宋亡后,一些精秀的太湖石遗散各地,有的也散落在济南。元代政治家、文学家张养浩(1269~1329,字希孟,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后辞官回到云庄(今济南天桥区柳云村),在村前开凿云锦池,种荷植柳,建园林,收罗10块太湖石,号称“十友”,分列园中。明代后期这些奇石逐渐分散各处。据张昆河先生写的《云庄一张公坟》文中说,其中的龙、凤、龟、麟4石分别移到城里的巡抚衙门(今珍珠泉大院),布政使司(今省政府大院)、府学(文庙)和通乐园(今万竹园)。历经沧桑,如今仅有龟石(也有说是龙石),安然地耸立在趵突泉公园里。
龟石
耸立在东门内广场西侧竹林树丛中,挺拔露骨,筋络明显,孔窍通透,形态美观。属奇石中的珍品,已被收入《中国名石大辞典》。石旁说明牌上介绍:“龟石,元代散曲家张养浩别墅一云庄遗石,石高约4米,重约8吨,有秀、瘦、透、漏、皱特点,与龙、风、麟石同称四大灵石,为济南第一名石。”
20世纪70年代,二位同志发现斜立在文庙泮池旁的奇石,周围堆满了杂物,石上支架着许多木料,遭受着人为损害,便请示市政府领导采取保护措施,组织职工迅速移置到趵突泉公园。既有力的保护了历史遗产,又能使游人观赏到历史名石,丰富了公园景观,受到省、市领导及游人称赞。
待月峰
待月峰奇石在溪流环绕的尚志堂院内,石高1.9米,形态古朴清秀,精巧玲珑。待月峰系宋代遗石,石瘦细长,有多个洞穴,似各种月形,夜深月光透过洞孔洒在地上,形异多变,有诗赞咏:“精灵俊秀玉玲珑,神功鬼斧浑然成。一年三十六轮月,变幻俱在此石中。”
待月峰原在济宁市人民公园内。1979年,趵突泉公园唐家隆、贾祥云带领职工赠送安装“八仙过海”灯组时,看到人民公园鹰笼里立着一块布满鹰粪泥土的石头,形态奇异,极有观赏价值。灯组装好后,济宁人民公园一方提出愿回赠物品以示感谢,征求唐、贾意见时,他俩顺口说出:“那就给俺块石头吧。”对方欣然答应,遂装车运回济南。
石头在趵突泉尚志堂院安置好后,济宁又派人来,说这是当地志书记载的历史名石,要求收回。后几经协调,来人看到奇石安置在省城公园,位置适宜更利于展示奇石身价,同时感到此石筋络纤细、洞多通透,往返装运也难确保遗石不受损伤,遂表示忍痛割爱,不再收回。同时向公园详细介绍了奇石的名称、历史及当地有关领导保护待月峰的心愿。这使济南人对历史名石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夔石
在尚志堂东山外北侧,东临老金线泉。石高1.5米,宽0.75求,底部镌“夔石”铭刻。石旁说明牌有:“夔”为古代传说中的独足兽,因此石形状奇特,有单足,昂首,吼天之势,形似“夔”,故得此名,为济南名石之一。
夔石,原在卫巷一古旧的居民住宅院内,“文革”中,人走院空,房屋倒塌,夔石被遗弃在街旁的公共自来水站旁。趵突泉公园一贾姓职工,路经此处时看到半掩埋地下的石头,形态奇特,有观赏价值,便征求领导允准,取得街道居委会同意后,移置在趵突泉公园,配植青松、翠竹,成为园林中的独特景观。
读罢文章,不禁佩服趵突泉公园的老一辈园林工作者文化素养之高,独具慧眼,沙里淘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