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国际风筝节是一年一度的国际风筝盛会,每年四月二十日至二十五日在风筝都潍坊举行。自一九八四年开始,迄今已连续举办二十六届,吸引着大批中外风筝专家和爱好者及游人前来观赏、竞技和游览。旅游者以四月二十日前抵达潍坊为宜。整个风筝节期间伴有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艺术活动。传统的民族花灯展览,在夜幕下呈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民族焰火,以其绝妙的燃放技巧,展现历史戏剧故事场景,令人不胜激动和赞叹。
风筝音乐会上,艺坛名星的精彩演唱使人陶醉。潍坊风筝历史悠久,扎工精巧,造型优美,放飞平稳, 易于起飞。位于市区东北15公里的杨家埠村,便是风筝的故乡。杨家埠风筝以做工考究,绘制精细,起飞高稳而闻名,分为串子类、板子类、立体类、软翅、硬翅和自由式六大系列,六十多个品种。杨家埠木版年画,则是驰名中外,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并列齐名,被称为中国的三大画市。年画与风筝为姊妹艺术,始于明(代)而盛于清。均有着500多年的历史。在这里可以看到明清时期典型的民间建筑四合院式的风筝与木版年画作坊,并能看到艺人们刻制年画,扎制风筝的技艺全过程。历届风筝节的中外风筝佳作,在潍坊风筝博物馆──迄今世界上最大的专业博物馆──陈列展出,题材广泛,花样繁多,扎技精湛,造型各异,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留连忘返。
在第六届风筝会上成立了国际风筝联合会,其总部设在潍坊,办事机构就设在这里。四月二十日举行隆重的开幕式,大型民间传统歌舞表演,变幻多姿,焰火礼花,绚丽多彩。二十一日于浮烟山或渤海滩举行国际风筝赛暨中国风筝精美比赛。中外风筝,各以自己独特的造型,色彩和风格及放飞技巧吸引着数以万计的观赏者。二十二日起,客人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游览“千里民俗旅游线”,尤其石家庄的民俗风情,给客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这里的传统婚礼表演,坐花轿、拜天地、交杯酒、入洞房,再现古代婚俗,令人心驰神往。村内的民俗博物馆,可让人了解鲁中农村的百年习俗。“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学农家活,随农家俗”,在这里客人可尽情地体验享受农家生活。同时,风筝节又是与发展外向型经济相结合的盛会,期间举办潍坊市对外经济技术贸易洽谈会,吸引着大批中外客商前来洽谈贸易,投资办厂,进行技术交流和观光游览。
潍坊是世界风筝的发源地,世界上第一只风筝就诞生在这里。潍坊民间精湛的风筝扎制工艺和高超的放飞技巧,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声誉。 从1984年开始,一年一届的潍坊国际风筝会,对发掘风筝文化,弘扬风筝艺术,加强与世界风筝的交流、合作,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中外风筝文化的交流,丰富和发展了潍坊的风筝文化。
潍坊风筝的起源
在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的大厅里挂着一只中国风筝,在它边上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而潍坊是发明风筝和放飞风筝最早的地方。风筝是潍坊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她历史悠久,从有文字记载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据考证,风筝起源于远古时期东夷人以鸟为图腾的原始宗教崇拜。中国的风筝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文献中“墨子削木为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和鲁班削竹木为鸢,“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到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后,人们开始用纸裱糊绘制风筝;随着社会的发展,风筝又成为重要的军事工具,人们利用风筝进行测距、传讯、越险、突围,据说汉朝大将韩信曾利用风筝进行距离测量。梁武帝时曾利用风筝传信,但未成功。南北朝有人背着风筝从高处跳下而没有跌死。唐朝的张丕被围困时曾利用风筝传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
从唐朝开始,风筝逐渐变成玩具。到了晚唐,风筝上已有用丝条或竹笛作成的响器,风吹声鸣,因而有了“风筝”的名字。也有人说“风筝”这名字起源于五代,从李邺用纸糊风筝,并在它上面装竹笛开始。在唐宋时期,清明节踏青、荡秋千、放风筝,风筝又成为一种节庆风俗,至明清盛极一时。曹雪芹在“红楼梦”70回中生动地描写了大观园中姐妹们放螃蟹、美人、大鱼、凤凰、沙燕等各种风筝的情景。可以说,中国的玩具风筝在这时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从唐宋开始,中国风筝向世界流传,先是朝鲜、日本、马来亚等东南亚国家,然后传到欧洲和美洲等地。欧洲产业革命以来,中国的玩具风筝在那里向着飞行器发展,经过英国的凯利,澳大利亚的哈格瑞夫和德国的李林达尔等人,最后在美国由莱特兄弟造成了最早的能载人成功飞行的飞机。
中国到了宋朝,风筝已有很大发展,品种增加,性能提高,并与人民生活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如《武林旧事》中记有“少年郎竞放纸鸯,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线绝者为负”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苏汉臣的“百子图”中也都有放风筝的场面。明朝画家徐渭写过很多与风筝有关的诗,如“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春天。”又如:“我亦曾经放鹞喜,今年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到了清朝,玩风筝之风更盛。传说慈禧叫太监跑到天津找“风筝魏”给他扎过一个“寿星老骑仙鹤”风筝玩。现在故宫里还藏着三只傅仪玩过的大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