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微软雅黑][size=4][color=#6d5887][align=left][size=3]在聊城众多老年人的记忆里,坡里教堂似乎是难以抹去的音
在聊城众多老年人的记忆里,坡里教堂似乎是难以抹去的音符,这不仅仅是因为教堂百年钟声的回响,更重要的是教堂的独特建筑风格以及这里发生一连串的故事。最近,我和聊城的几个朋友以及研究坡里的专家王教授走近这座教堂,重新搜寻教堂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哥特式建筑别具一格
9月15日,当我们在定水镇经委主任的带领下走近阳谷定水镇坡里庄时,一座非同寻常的古老建筑以及依稀还能听到的唱经声,让我意识到,这是老人们常说的坡里教堂。
我们看到,整个教堂坐北朝南,两扇黑色古老的木钉大门还是那样厚实,让人推动时还有些吃力。大门上方正中央阳文隶书的红色“天主堂”三个字格外醒目。
大门前左右两侧分别立有两块石碑,一块是近几年立的“坡里暴动旧址”,另一块是1978年立的“东临地区革命委员会旧址”。左上方挂有“阳谷县政府国防教育基地”的铜牌。从大门的碑牌和众多文字,足以让人们品味到这座青砖碧瓦的建筑透出的历史风情。
定水镇楚主任是个热心人。他告诉我们,坡里教堂体现的是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原来在教堂大门的西侧有个钟楼直插云霄,远远就能看到。不过,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打,这个钟楼塔顶已经倒塌。
走进教堂,我发现,整个教堂共分前、中、后三个院落,迎路将三院落前后相连。楚主任说,教堂建筑包括大教堂(可容千人)、神鼓楼、修士楼、修女楼、育婴堂、修道院、孤儿院、老人院等8栋相互连接、错落有致的二层西式洋楼,进而形成了青砖碧瓦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教堂的门窗上方均是拱形,其中,5座三层碉堡楼与两层群楼相间,亲如兄弟。特别是两层楼楼顶平台均建围墙,可通四周,人走在上面可观看外面的风景。不过,无论是楼梯还是部分房屋的砖墙,也许是因为年久失修,大多破落不堪以致岌岌可危。
据《聊城地区志》记载:清光绪七年(1881)德籍神甫安治泰和奥籍神甫福若瑟到阳谷县坡里庄传教,次年购地建堂。到光绪十五年(1889)教堂建成。1947年,因战争等原因教会活动基本终止。至2001年底,教堂现存房间200余间,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
◆教堂是“姑娘”的家
在教堂里面,在楚主任的介绍下,我们见到了在此惟一居住的年届91岁的老修女李明箴。李明箴一生未婚,当地人都尊称他为“姑娘”。尽管老人年事已高,但老人思维清晰,文化水准高,讲起话来非常随和。
老人说,教堂建立之初,其父曾在该教堂负责相关事务。听父亲讲,教堂是由德国传教士和奥籍传教士福若瑟建立的,当时,教堂占地80多亩。周围鳏寡的老人均在养老院,有残疾的孤儿来残疾院。修道院是专门用来培养传教士的。她小时候就合周边村庄的女学生一起曾在修道院上学。
老人说,她在教堂里住了一辈子,过去发生的事有的已模糊不清,有的还记忆犹新。给她印象最深的要数坡里暴动和田耕莘主教主政教堂。坡里暴动时,尽管她才10多岁,记忆模糊,但也经常听老人提及此事。解放后,坡里教堂成为“建国学”,这里一度成为干部进修的地方;后来,改为“阳谷师范”、“阳谷三中”、“阳谷六中”、“阳谷小学”,当时的坡里中学规模很大,足有1000多口教师和学生。
话语里,老人似乎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里……
◆中国首位枢机主教曾在此主事
说起坡里教堂的历史,难以回避的是中国乃至亚洲的第一位枢机主教——田耕莘。我在念经堂发现,墙壁上挂的众多西式教画引人注目。其中,东墙上挂有身着红衣的枢机主教田耕莘的照片。照片下方显示:田耕莘,字聘三,名耕莘。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10月24日,生于山东省阳谷县张秋镇。
李明箴老人讲,田耕莘自幼家贫,父早逝,随福若瑟神父居住阳谷县坡里庄圣堂,在此接受了启蒙教育,之后入山东省兖州府修院。1940年12月,于阳谷教区朝城县创立了中华圣母传教修女会。1945年12月24日,田耕莘由教宗庇护十二世宣布为远东首任枢机主教,并于1946年2月18日,在罗马圣伯多禄大教堂接受枢机荣衔。解放前,田耕莘前去台湾。上世纪60年代初,向教宗请辞,于1966年3月,蒙教宗批准卸任,定居我国台湾省嘉义市圣言会会院,并由中华圣母传教修女会修女轮流照顾。1967年7月,病逝于中华圣母传教修女会圣马尔定医院。
. . . .
. . .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