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黄金罗盘 于 2017-2-28 15:56 编辑
中国美丽乡村研究中心主任
“乡贤”虽未得到高层的正式认可,但在乡建界的流行与时髦已是不争的事实。 乡贤者,何也?顾名思义:乡贤,乃乡里之贤达,“达”是物质的,是硬的,是太极中的阴;“贤”是精神的,是软的,是太极中的阳。因此,乡贤是懂阴阳、知乡里、善牵引之人。
窃以为,乡贤在当前的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至少有三个:
一是“引导”。在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以血亲关系为纽带的传统乡土社会里,乡贤不但比别人更多更深地了解乡村的现在,更比其他人更早更真地看到乡村的未来。
二是“治理”。“万事胚胎,皆在州县”。 以前传统中国社会是“皇权止于县政”,现在实行的“村民自治”有其基因。
三是“对接”。时至今日,乡村依然相对封闭。源于经历、实力、地位与影响,乡贤或能成为一个村庄与外界接触、外界与村庄对接的重要媒介和通道。
乡贤不能凭空而生,而一定是有适宜的“土壤”。因此,要培育乡贤,应先培育这些“土壤”:
一是“政策土壤”。“政策”在中国、尤其是乡村治理中自古以来都有着决定性作用。
二是“家族土壤”。传统上,“乡贤”是依附着家族势力去发挥作用的,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无论“独生子女”还是“二胎”政策,都将使中国乡村朝着家族弱化的方向发展。没有家族支撑下的乡贤如何成形与发展,显然是一个全新命题。
三是“群众土壤”。传统的乡村对“乡贤”的认可、接受与拥护,有着天然的社会心理。因此,他们对乡贤发挥前述的三点作用,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这样的“土壤”,对乡贤现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是“个人土壤”。一个人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他的阅历、受的教育、个人志向等等元素形成的“个人土壤”是“关键内因”。试想一下,在一个“人心思贤”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一定是以“贤达”为人生目标的。这也就不难理解,传统乡村为什么几乎村村有乡贤了。
如何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培育乡贤,大概有四个途经或说四个来源:
一是培育出来。这是根本的一条,也是最传统、最“正宗”的一条。
二是转化而来。很多已经“发迹”的乡人,具备了乡贤的“硬条件”,如在“软条件”上下些气力,这些人就有可能“转化”为乡贤。
三是返乡回来。当前,“返乡潮”已成气候,越来越多有地位、有能力、有素质的人,带着自己的资源和梦想回到家乡,无疑,这是一股重要的新乡贤力量。
四是空降过来。随着乡村成为“热土”,近几年出现了以前没有的一股“热潮”,那就是社会资本、社会力量对乡村的追逐。这些人已不像十年前、二十年前那两次到村里的人,他们开始重视如何与农民融到一起共同致富。他们中的很多人,有成为当地“乡贤”的冲动。
魏玉
历任农业部机关刊《农村工作通讯》(毛泽东主席题名)常务副主编、农业部《农民文摘》主编、传统村落保护国家督查組组长、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办公室主任、中国美丽乡村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兼任中国美丽乡村联盟召集人、中国美丽乡村艺术苑秘书长、中国城市科技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专委会委员、世界绿色设计组织乡村发展专委会执行秘书长等。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四川大学美丽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是美丽乡村工作由地方推向全国的主要推动者和农业部美丽乡村工作设计者之一,是美丽乡村建设国家标准起草人、美丽乡村主要研究者。
参与了我国首套休闲农业通编教材的起草,是第四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总书记作序)主要撰写人之一和具体起草工作组织者。
热衷于公益事业。联合发起成立了纯民间公益组织: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志愿者协会。也参与了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等组织的一些公益工作。
文章作者:魏玉栋
图片来源:百度安吉县图册
文章编辑:李雪梅
声明: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于我们
中国美丽乡村研究中心
四川大学“美丽中国”研究所
关注微博:四川大学美丽中国研究所
关注微信:MLXCMLXC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
来源: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