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企业] 家具-李旭亮-勤上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复制链接]

281

主题

0

听众

281

积分

列侯

Rank: 2Rank: 2

乡约币
590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5-28
注册时间
2013-5-2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沭随   发表于 2013-5-25 13:24:2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随着经济商潮的潮涨潮落,许多人沉浮一时。有一些人因为经不住这狂涛骇浪的冲击,他们呛了几口苦涩的咸水,最后只好望而却步。真正的弄潮儿却是不怕任何大风大浪,经得住胜利、失败、时间和空间考验的。广东省LED产业联盟主席、LED行业龙头企业——东莞勤上光电董事长李旭亮就是其中之一。



23.gif




成长:坚信爱拼才会赢

       三十多年前,李旭亮出生在东莞常平镇横江厦村一个贫困的家庭。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贫困的农村生活,使童年的李旭亮初尝了穷困的滋味,但穷困并没有使他消沉,反而培养了他坚毅顽强的性格,他更多的是从父母身上学到了勤劳、坚韧、不怕吃苦的精神,他从小就深深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拼命学习,才能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
凭着优秀的学习成绩,他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考取东莞中学,并在三年后被广东省建材学校录取,学习机械工程专业。去广州上学,家境拮据的他靠亲友的资助才凑够了学费。生活的窘迫并没有使他意志消沉,他性格开朗、善于交际,喜欢运动和打球,是学校篮球队的主力运动员。他坚持每天爬山锻炼,这样不仅锻炼了他的体魄,更锤炼了他的意志。《爱拼才会赢》这首歌就是那时候学会,他喜欢这首歌强劲的旋律,更喜欢其中的歌词,“爱拼才会赢”成了他人生的信条。

创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988年,李旭亮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做了一名普通技术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胸怀远志的他开始认认真真地学习各种技术,电镀、拉丝、冲压、热处理这些技术工艺都一一虚心向师傅请教学习。由于表现好,不到两年,他就被晋升为工程师,后来又升任品管部主管。

       1992年,汹涌澎湃的改革大潮强烈地吸引着李旭亮,他敏感地觉察到这是一个机会。于是,他毅然决定辞掉工作,抛掉铁饭碗,投入了五金行业。创业是困难的,他用从亲友那里借的两千元,租用了村里一间旧仓库,搭了一个简陋工棚,买几台旧设备。李旭亮将公司命名“勤上”,是取自“勤奋向上”之意。他被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推动着,长途奔波南海、番禺、顺德、中山,在五金行业内获得了声誉。

转机:用努力抓住机遇

      “成功不仅要靠努力,也需要机遇”,这是李旭亮对自己成功经验的总结。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李旭亮认识了Everstar中国区的主管和经理,正是他们使李旭亮熟悉了国际贸易规则和技巧,按国际规则去做生意,从而提高了勤上公司的起点。“当时双方决定合作开发一种叫铁架装饰灯的项目,由外资方提供市场需求信息和研发方向,由我负责研发和生产”。李旭亮后来才知道,这个项目开创了将五金与灯饰结合在一起的先河,填补了世界灯饰市场的空白。达成合作意向后,他立即组织技术力量开发,从深圳、广州高薪聘请技术员,研发资金不足,他就动员亲友通过抵押贷款解决,利息高达20-30厘,技术攻关失败了,再尝试,再失败,再尝试。第一批产品投放到美国市场试销,由于产品新颖别致,很快被抢购一空,勤上公司从此走上了自己设计、生产、销售的道路。

成功:创意“光经济”

       进军LED领域后,随着勤上实力的迅速增强及良好的市场前景,按说可以松一口气,可是李旭亮的追求却从未停歇,他说:“成功只是暂时的拥有,而失败却永远存在,企业运作一天没有结束,就丝毫不敢有一丝的懈怠。”2008年的一次LED产业高层论坛上,李旭亮又提出了关于“光经济”与“光文化”的理念,得到了清华大学及与会专家和国家LED产业负责人的一致认同和支持。

       李旭亮不仅注重企业的外延发展,而且重视企业的“内功修炼”。他希望员工们都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健康乐观的人生观,要“创造家一样的公司”。于是,李旭亮给他们提供了三种机会:一是参与管理,二是接受培养,三是晋升。公司使用干部也有一整套的程序化制度,公开、公正、公平的进行选拔,经过笔试、答辩综合评分后予以试用,合格后聘用,杜绝人情关系,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性循环,使每个员工在这种人才机制下实现人生价值。

展望:危中觅机绘新篇

       2008年下半年,源于美国的全球性金融风暴,毫不留情地冲击了东莞这座有“世界工厂”和“制造之都”之称的外向型工业城市。面对这种情况,李旭亮没有丝毫惊慌,他说:“危机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把握住在危中所蕴藏的机会,化危为机,实现新的突破发展。”

     “LED作为一个新兴的高科技产业,虽然金融风暴会造成很大冲击,但只要企业不断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并牢牢抓住国家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等方面的机遇,企业一样能立于不败之地。”李旭亮是这样说的,并且正在这样做。李旭亮,少年尝尽贫穷滋味。1993年借来2000元,走上个人创业之路。如今,其公司已发展成为集开发、生产、贸易为一体的产品多元化、产业规模化的出口创汇集团。今年他获得省“五四青年奖章”。此前,他曾当选“东莞市优秀民营企业家”、“东莞市第七届十杰青年”、广东省私营企业商会副会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4-6-2 19:05 , Processed in 0.251953 second(s), 3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